第1章 导论
1.1 资源优化配置与决策会计
1.1.1 经济行为准则与资源配置
1.1.2 资源配置与经济决策
1.1.3 经济决策与会计行为
1.1.4 决策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亟待发展
1.2 本书的逻辑架构与内容要点
1.2.1 本书的逻辑架构
1.2.2 本书的内容要点
第2章 生产实践活动的结构与功能
2.1 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产生
2.1.1 人类祖先的动物本能式劳动
2.1.2 动物本能式劳动向生产实践活动的转化
2.2 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特点
2.2.1 以目的为导向和驱动力
2.2.2 以劳动资料为中介
2.2.3 生产实践活动的创造性
2.2.4 生产实践活动的社会性
2.3 生产实践活动的要素结构
2.4 生产实践活动的运行结构
第3章 经济资源配置及其维度
3.1 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问题
3.2 资源配置方式的演变
3.2.1 自然经济形态下的资源配置方式
3.2.2 市场经济形态下的资源配置方式
3.3 资源配置的维度
3.3.1 资源的功能配置维度
3.3.2 资源的质的配置维度
3.3.3 资源的量的配置维度
3.3.4 资源的时间配置维度
3.3.5 资源的空间配置维度
3.3.6 资源的产权配置维度
3.4 资源配置的对象与程序
3.4.1 资源配置的对象及理论与方法
3.4.2 资源配置的程序
第4章 决策会计的对象、职责与目标
4.1 决策与经济决策
4.1.1 决策
4.1.2 经济决策
4.2 决策会计的对象
4.2.1 会计的对象
4.2.2 决策会计的对象
4.3 决策会计的基本职责
4.4 决策会计的基本功能目标
第5章 决策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5.1 决策会计的产生
5.2 决策会计的发展
5.2.1 经验型决策会计阶段
5.2.2 科学型决策会计阶段
5.3 创新型决策会计阶段
5.3.1 创新的含义与类别
5.3.2 创新型决策会计产生的背景
5.3.3 创新型决策会计的服务客体
5.3.4 决策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创新
第6章 价值工程与决策会计
6.1 企业经营效率及其提高路径
6.1.1 企业的投入与产出
6.1.2 企业经营效率的评价
6.1.3 企业提高利润额的惯常做法及其局限性
6.2 价值工程理论与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6.2.1 价值工程理论与技术的产生
6.2.2 价值工程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6.3 价值工程原理解析
6.3.1 产品必要功能定位
6.3.2 价值与价值分析
6.3.3 价值工程的核心问题
6.3.4 价值工程需要多方协同
6.4 价值工程中的决策会计活动
6.4.1 产品必要功能价值评价
6.4.2 技术可行性论证和经济合理性分析
第7章 作业管理与决策会计
7.1 作业管理的产生
7.1.1 作业的含义
7.1.2 作业管理的形成
7.2 作业管理原理解析
7.2.1 作业的功能
7.2.2 作业功能的优化
7.2.3 作业管理路线
7.3 作业管理中的决策会计活动
7.3.1 作业成本计算
7.3.2 作业功能价值的分析与评价
第8章 供应链管理与决策会计
8.1 供应链管理的产生
8.1.1 供应链管理产生的背景
8.1.2 供应链管理的产生
8.2 供应链管理原理解析
8.2.1 供应链及其类型
8.2.2 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要素与职能
8.3 供应链管理中的决策会计活动
8.3.1 供应链设计的成本优化计算
8.3.2 物流总成本的计算
8.3.3 合作伙伴相关成本的计算
8.3.4 供应链库存总成本的计算
8.3.5 供应链绩效评价
第9章 激励—约束机制设计与决策会计
9.1 动力问题与激励—约束机制
9.1.1 人力资源的特点
9.1.2 动力问题
9.1.3 激励—约束机制
9.2 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
9.2.1 激励—约束机制的构成要素
9.2.2 激励—约束的方法
9.2.3 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原则
9.2.4 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框架
9.2.5 激励—约束机制的运行过程
9.3 激励—约束机制与决策会计
9.3.1 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与决策会计
9.3.2 奖酬制度设计与决策会计
9.3.3 奖酬分配方案设计与决策会计
9.3.4 职业经理人奖酬方案的设计与决策会计
9.3.5 企业研发人员奖酬方案的编制与决策会计
9.3.6 一线员工奖酬方案的编制与决策会计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