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音乐活化石”的南音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人则活态承载着这一历史。因其有“艺在人身,艺随人走;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民间音乐文化特质,将口述史学的原理和方法引入这一领域,由此形成口述史,可成为南音文化研究的备忘录,是研究、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声证明!
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是口述史研究的首要任务,本书按照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原则,综合众多因素,如覆盖层面、现实性、传承人的个人背景、重要性和价值等,选定了三位南音乐人作为研究对象:台湾汉唐乐府创始人陈美娥、渔民出身的集美南音社陈重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世安。这三人闽、台兼有,既有民间乐人又有专业职业乐人,既有体制内乐人又有体制外乐人,旨在使研究对象覆盖各层面,有代表性、典型性,帮助我们了解立体化的南音历史生态。
本书章节设置如下:绪论部分探讨非物质文化权利主体,分析南音的非物质文化内涵、南音海丝属性,介绍口述史在本书中的应用与思路,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框架基础。第一章以汉唐乐府陈美娥为例,讲述其艺术人生经历、汉唐乐府创建过程,重要的成功经验在于传承传统时立足于传统并再造,使南音乐舞体现出“中和”之美。陈美娥的南音创新举措引发艺术界广泛关注与讨论,既体现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又彰显艺术家的突破与创新。第二章聚焦陈重山与集美南乐社,研究一位渔民对南音的坚守历程,从人类学视野剖析集美南乐社发展的情况,总结陈重山传习演艺之道。集美南乐社在基层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坚持本土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传承模式,对南音的传承与保护意义非凡。第三章以吴世安为对象,介绍其南音世家背景,分析其南音表演艺术精髓,研究其南音当代创作的理念和路径。在传承家族传统的同时,吴世安积极响应时代需求,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南音作品,这一转变正是传统艺术发展、与时俱进的体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