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贬谪文化与文学研究概况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选题意义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三国两晋选官、职官、爵位、流徒刑制度与贬谪事件
第一节 三国两晋选官、职官、爵位、流徒刑制度概述
一、选官、职官、爵位制度
二、流徒刑制度
第二节 三国两晋贬谪事件的定量分析
一、贬谪人次与对象
二、贬谪地域
三、贬谪缘由
第三节 三国两晋贬谪事件的特点
第二章 曹魏贬谪文化与文学
第一节 曹植之贬的模式意义
一、曹植之贬概述
二、曹植的生命沉沦与作品风格转向
三、曹植之贬的文化史意义
四、曹植之贬的文学史意义
第二节 从杜恕之贬看魏晋思想的变迁
一、杜恕之贬概述
二、杜恕之贬的深层原因
三、《体论》与魏晋思想的变迁
第三节 曹魏政变与乐浪之徙
一、"高平陵政变"与"夏侯玄代司马师政变
二、乐浪之徙的流贬文化意义
第三章 蜀汉贬谪文化
第一节 诸葛亮严峻刑政与廖立、李平之废贬
一、廖立、李平之废贬
二、廖立、李平废贬的深层原因
三、对诸葛亮刑政依公的再认知
第二节 清议乱群与孟光、来敏之废贬
一、孟光、来敏之废贬
二、孟光、来敏之贬与蜀地清议之风
第四章 东吴贬谪文化与文学
第一节 虞翻之贬的文化学考察
一、虞翻岭南之贬行程概述
二、虞翻对岭南学术文化传播的发轫之功
三、虞翻之贬对衰祭文化的影响
四、虞翻之贬对士人气节观与知己意识的影响
五、虞翻岭南之贬及其典范意义
第二节 "二宫构争"与江东士族心态及文学
一、东吴盛衰的转折点
二、江东士族心态
三、"二宫构争"与"二陆"文学的悲情特征
第三节 东吴后期权臣秉政与帝王宗室之废贬
一、诸葛恪秉政时期的孙休、孙奋之贬
二、孙峻掌权时期的孙和之贬杀
三、孙綝擅权时期的帝王废贬与新立
四、濮阳兴专权时期的废主与擅立
第四节 孙皓强权下的宗室、士人之流贬
一、宗室、士人之贬杀与家属流徙
二、贬杀与流徙的深层原因
三、流徙事件对东吴政坛的影响
第五章 西晋党争、宗室内乱与贬黜文学
第一节 晋初党争与张华之贬
一、司马攸争嗣与张华之贬
二、张华之贬与作品系年
第二节 晋初党争与潘岳之贬
一、潘岳仕履概述
二、潘岳之贬及其心路历程
第三节 魏晋政权与金墉城的意蕴嬗变
一、金墉源起及其兴废变迁
二、魏晋政争与金墉城的悲剧色彩
三、金墉意象的内在蕴含
第六章 东晋贬谪事件与门阀政治的发展
第一节 琅琊王氏与陶侃之贬
一、陶侃之贬的深层原因
二、贬谪期间的心态与贬所治理之功
第二节 桓温得势与永和十年的贬黜事件
一、殷浩之废
二、习凿齿之贬
第三节 桓氏父子掌权与帝王宗室之废贬
一、桓温与帝王宗室之废贬
二、桓玄与帝王宗室之废贬
三、桓氏父子对帝王宗室废贬的比较思考
第七章 三国两晋贬谪事件与时代文化精神
第一节 士人之贬与魏晋风度及事功精神
一、士人之贬与魏晋风度
二、魏晋贬谪文学中的事功精神
第二节 权臣废主母题政治文化意蕴的嬗变
一、权臣废主母题的形成与"用权安国"的政治文化意蕴
二、权臣废主母题的变异与"计在自利"的政治文化意蕴
三、权臣废主的理论依据与文学表现
结语
附录:三国两晋贬谪事件编年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