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随着国家和公众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的重视,各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势在必行。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化工企业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消耗更多,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更大,因此除了慈善捐助、员工权益保护等,化工企业担负着更重大的社会责任,在国家政策、公众意识和网络舆论层面对其约束和关注也不断增多。
在国家政策层面,一方面,国家通过规章制度对企业进行硬性约束,制定严格与规范的核查和监管标准,细化至各行业和各企业。2023年1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其中提到对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建设运行的项目。2024年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据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等,组织编制了《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其中包括从术语到检测和管理的各项标准的解读与规范。由此可见,针对化工企业的各种标准和制度只会不断规范与发展,监管与处置只会越来越严肃,逆国家政策趋势而行只会让企业发展越来越困难。通过简单粗放地消耗自然资源来生产或供能,不可避免会陷入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困境,无法满足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企业会因污染物排放不达标而面临破产。另一方面,国家通过鼓励性政策来激发企业减排提效的能动性。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自2017年起组织开展行业绿色制造体系的认定工作,迄今为止已认定了七批行业绿色制造示范单位,被评定为“绿色工厂”或“绿色园区”的化工企业,会享受高达百万元的奖励和绿色转型补贴。由此可见,化工企业作为煤炭、石油等自然能源资源损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与其被动地受到制度与标准的约束,不如主动进行社会责任管理实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增强核心竞争力,寻求企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在公众意识层面,日本核污水排放等社会新闻频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话题的社会讨论度上升,公众对环保、低碳等关键环境信息更加敏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全球市场调研公司欧睿国际在《2024全球消费者趋势中指出,2023年超过60%的消费者努力为环境带来积极影响,在未来依然会以自我可持续的方式努力,并且期待企业和政府承担起社会责任。公众环保意识提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认知和行为,公众环保自我效能感不断提升,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尽力承担部分环境责任,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是公众对企业、政府和其他公益组织等主体行为的推动,公众意识到个人环保力量微不足道,更愿意积极推动企业和整个社会在环境方面的社会责任实践,这能够给环保带来更大范围的积极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公众对企业环保行为的关注度提升,并且会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做出反应。面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不断提高的消费者环保意识使消费者在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做出反应,从而影响着企业价值的形成。在认知态度层面,消费者环保意识会驱使他们对企业环保行为的目的和类型等进行分析,从而对企业或产品的绿色价值进行认知。例如,在食品行业,人们本身的环保意识越强烈,对绿色食品的认知水平就越高,越能够感知到产品的生态价值。杜建国和段声丽(2022)验证了个体的环境责任感越强烈,越能够感知到产品的绿色价值。在行为层面,环保意识强烈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做出环保实践的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王建华和钭露露(2021)在研究中表明,人们的环境责任感和环境价值观都能够通过绿色消费意向来提高绿色消费行为。杨晓辉和游达明(2022)发现消费者的环保心态会促进产品销量和供应链总利润的上升,会促使消费者加大对产品的购买行为。王建华等(2023)研究发现消费者环境态度会显著影响他们的亲环境购买行为。姚兰(2024)发现居民对政策、生态和风险的心理认知能够加强他们的环境责任感,从而促进绿色消费意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