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①。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②,“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③。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深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是我国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战略抉择,彰显了我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然而,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筑牢开放安全屏障,不断完善与更高水平开放相匹配的开放安全保障体系,是确保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
1.1.1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与国之命脉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安全的命脉根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的吃饭问题当作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①,“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②。2015年7月,经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次将粮食安全纳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这标志着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已正式成为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次把粮食安全战略纳人五年规划,并将其列在“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金融安全”三大安全战略的*位,再次凸显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特殊重要性。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只有牢牢端稳中国饭碗,始终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使人民群众真正有尊严有体面、有保障有安宁。
1.1.2成绩斐然:我国粮食安全成就举世瞩目
我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努力,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用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贡献了世界25%的粮食产量,养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解决了一个拥有超过14亿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①,不仅有力端牢端稳了自身饭碗,而且也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积极贡献。在粮食生产方面,我国粮食总产量持续稳步迈上新台阶。1978?2023年,全国粮食产量由30477万吨增长到69541万吨,年均增长1.9%;人均粮食占有量由317公斤增长到493公斤,增长了55.5%。在粮食消费方面,我国居民的人均食物消费总量逐年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居民的膳食结构日益丰富化、多样化、精细化,营养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不愁吃”的问题已得到解决。
1.1.3非传统挑战:高水平开放引入新型风险和压力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人,农产品贸易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提高,国际粮食市场日益成为补充我国粮食供给的重要方式,但这在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新的保障选择的同时,也以从来未有的非传统的形式,给我国带来了新型的压力和挑战。
其一,以高产量、高进口、高库存为代表的过度进口冲击了国内粮食自给率。粮食自给率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一直以来,我国粮食安全供需平衡都是以国内生产和需求为主,将贸易视为外生的国内产需余缺的调剂项。然而,近年来这种传统思维却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难以解释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国内粮食产量增长的同时,粮食进口量和库存量也在持续激增的问题。这种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是过去从未有过的,不仅给国家造成了财政负担,而且对我国粮食自给率也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冲击。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至2015年如果算上大豆在内,我国广义的粮食自给率已经下滑至85%左右,谷物自给率降低到了接近95%。2023年,我国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进口量突破1.6亿吨,粮食自给率进一步下降至81.4%。
造成“三量齐增”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下滑,导致我国粮食进口已经更多地表现为国内外“价格差距”驱动型进口,而非产需“缺口差距”驱动型进口。同时,由于我国加人WTO承诺的农产品关税水平低,在国内外市场高度连通的情况下,这种价差驱动型的粮食进口是难以抵挡的。如何应对由竞争力不足引致的我国粮食大大超出平衡国内产需缺口所需的过度进口问题,是在开放条件下粮食安全保障遇到的新挑战。
其二,粮食生产国内支持政策①与WT0国际规则存在一致性纷争。受制于“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禀赋条件,要推动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以农业科技投人、价格支持、投人品补贴等为代表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加人WT0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在农业国内支持保护政策方面也正面临着愈发突出的是否符合国际规则与国际承诺的压力。2001年底,我国加人WTO的人世承诺中将向特定农产品或非特定农产品提供的有利于生产者的年度支持(“黄箱”支持②)水平上限确定为农业生产总值的8.5%。2004年以后,随着国家农业政策向“多予少取”的方向转变,从对农业课税转变为对农业补贴,并持续对主要粮食品种实施以*低价收购、临时收储为代表的一系列托市收购的价格支持政策,我国对于主要粮食品种的“黄箱”支持总量不断增长,“黄箱”支持的政策空间连续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