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药功效研究思路与实践(中药学药学研究生系列教材出版工程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规划教材)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21379
  • 作      者:
    编者:胡立宏|责编:周倩//丁彦斌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7
收藏
内容介绍
中药功效的生物学基础及其关联物质是体现中国传统医学科学内涵的关键。运用现代科学理念和先进技术方法以解码中药功效物质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中药功效研究思路与实践》在对近年来中药功效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凝练出适用于不同中药功效物质发现与机制研究的策略,并结合**案例对其加以阐释。《中药功效研究思路与实践》共设置了九章,*先介绍了中药功效的内涵认识,其次介绍了基于活性追踪、量丰特征性成分、炮制转化、中药代谢途径、介观活性物质、间接调节作用途径和有效成分群的研究策略,*后介绍了中药功效物质的靶标预测方法及其应用,为读者开展中药功效研究提供方法和技术参考。《中药功效研究思路与实践》对标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问题导向和实战化应用,将现有的碎片化研究进行理论提炼和教材化编排,为科学阐释中药功效提供切实可行的思维引导和方法启示。
展开
精彩书摘
**章中药功效的内涵认识
  一、中药功效的含义及认定
  (一)中药功效的含义
  中药是中医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它不仅具有*特的理论指导和应用形式,还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若干特点,在保障国民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对中药治疗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它与现代药理学中的“药效”一词有相通之处,但又不能简单画等号,因为两者适用的医学理论基础和语言表意截然不同。药效指的是某一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一定强度的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也是机体反应的表现。而药理效应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功能的提高称为兴奋或亢进,功能的降低称为抑制或麻痹。相同功效的中药可以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如具有清热功效的中药可以表现出抗菌、抗炎、抗肿瘤、抗肝损伤、免疫调节、解热、抗病毒、降血糖、抗氧化、镇痛等多种药理作用;反之,不同功效的中药亦可以具有相同的药理作用,如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活血、祛风、散寒、止咳、化痰等不同功效的中药均可发挥抗菌的药理作用。这就提示了某一中药功效可能与多个药效相关。由于中药功效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在中医学范畴内的特殊表达形式,因而导致运用现代医学来诠释和解读中药功效的科学内涵成为一项具有高度挑战性的工作。
  中药功效是中药作用的集中体现,但并非是其全部内容。一般将中药所具有的医疗作用视为其功效,因为中药还具有部分非医疗作用,如《神农本草经》记载石胆(胆矾)“能化铁为铜”,描述的是古代湿法炼铜的现象;梓树叶“饲猪肥大三倍”,则表明其可充当饲料,这些均与医疗作用无关。仅就对人体的医疗作用而言,尚且分为有益作用和不良作用,传统中药学以“利”与“害”为之命名,后者包括了中药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因此,中药的功效所侧重强调的是中药用于机体防病和治病的基本作用。
  (二)中药功效的认定
  1.基于临床证治体系的中药功效认定中药功效的认定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机体的用药反应,即用药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及归纳分析的方法所归纳出来的。简而言之,中药功效的认定是基于药物的临床疗效,而中药功效系统的形成则是与中医临床证治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相关联、相适应的。例如,葛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书中尚未明确记载其“解肌”的功效,东汉时期的《伤寒论》将葛根用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兼“汗出恶风”(桂枝加葛根汤)或“无汗恶风”(葛根汤),这种用药经验被记录并反映在后世的本草著作中,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就*次总结表述了葛根“解肌发表出汗”的功效。
  中医的临床证治体系是多层次、多因素、多角度的复合体系,中药功效的认定与表述亦与之相对应。例如,“清热”这一功效对应于病性辨证中的“热淫证”,但进一步结合热淫证之肺热、肝火、胃火等脏腑定位的不同,就相应产生了“清肺热”“清胃火”“清肝火”等中药功效认定的差异。又如,中医临床证治体系具有不同的分支,对应于八纲辨证中“寒、热、虚、实”四纲,中药功效可能表述为“散寒”“清热”“补虚”“泻实”;对应气血津液辨证中的“气滞证”“血瘀证”时,中药功效可能表述为“理气”“活血”;而当八纲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二者结合时,与“寒凝气滞证”相对应的中药功效或被认定为“温中行气”,与“热结血瘀证”相对应的中药功效或被标识为“清热化瘀”。因此,中药功效系统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认识上的偏差性或局限性。
  2.象思维在中药功效认定中的作用象思维是一种将相似相通的事物归纳总结到一起,通过分析、推理、分类及概括的方法,从而得出其中的内在客观规律及事物本质的思维模式。它是中医学的核心思维方式,借助象思维来推演、识别和阐释中药的性能、功效就形成了中药“药象”理论,正如清代医家徐灵胎所言“因形以求理,则其效可知矣”“形同而性亦近,物理盖可推矣”。今人将基于象思维认识中药功效的常见模式概括为以下3种。①制化相克模式:根据疾病的发病症状的形象与自然界的事物相比较,结合五行制化、相生相克的理论进行用药指导。如古人谓“血见黑则止”,提出炭药具有“止血”的功效,这一功效是由五行学说之水能克火所推演而来的,因为血色红类“火”象,炭色黑类“水”象。②部位类比模式:根据疾病的发病部位(此处的部位更多指器官)与自然界的事物相比较,以认识药物的作用。如鸡血藤、雷公藤、络石藤等藤类植物皆缠绕蔓延、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在外形上与人体的经络组织相似,故藤类中药的功效常被认定为“通经活络”。③位置类比模式:根据疾病发生的位置(此处指方位,即上下左右)与自然界的事物相比较,取药物作用具有相同趋向性者进行用药,结合模式②的用药思维,以提高对药物特异性的认识。如花、叶或质地轻的药物作用向上、向外,一般具有升阳、发表、散寒等功效,而种子、果实或介石类质地重的药物作用向下、向内,一般具有泻下、降逆、潜阳等功效。以紫苏为例,紫苏叶升浮,具有“解表散寒”的功效,而紫苏子沉降,具有“降气止咳平喘”的功效。
  “药象”思维亦是一种方法学工具。当代研究者认为,基于中药法象药理方法和药用植物亲缘学原理,可以根据同种、同属或同科植物其形态、气味、习性、生态环境等的相同或相似,以推测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化学成分,进而进行功效相同或相似的推测。这将有助于中药新资源及其功效的发现和确认。然而,中药功效的*终认定主要还是根据其临床疗效,故象思维指导下的功效推测都应该经过实践检验后,方可证实。
  (三)理解中药功效内涵须注意的相关问题
  1.中药功效的可变性、相对性
  (1)可变性:中药功效的发现、验证和确认根源于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而随着中医对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入、临床证治实践的不断进步,其对中药功效的认识同样在不断发展。其中,既有新功效的发掘,又有某些功效的遗失,更不乏争议功效的存在。以中药覆盆子为例,该药*载于《神农本草经》,其中将其主要功效定位在“补益”的范畴,言其可“安五脏、益精气”,这种认识一直延续到北宋初期;自北宋后期《本草衍义》开始,在覆盆子的功效中新添了“缩小便”的表述,并保留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对覆盆子功效的记载就是“益肾固精缩尿,养肝明目”。研究者认为,对覆盆子功效认识的演变涉及药用品种的变化、果实成熟度的不同、药用部位的改变等原因。
  而随着中药学现代实验研究的发展,引入药理学术语名词来表述中药功效在一定范围内拓展了对中药功效内涵的认知。例如,泽泻是一味古老的中药,《中国药典》描述其功效为“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化浊降脂”这一功效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化浊”是中医特有的术语,而“降脂”表示的则是泽泻具有降脂的药理作用;又如,中药万年青,《中华本草》记载其功效之一为“强心利尿”,这个功效显然是根据药理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提炼的。该药在临床常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其“强心利尿”的功效与临床应用是相匹配的。因此,理解中药功效内涵时有必要注意功效“时异效殊”的变化性。
  (2)相对性:对中药功效的认识有其相对性,上述的可变性在某种程度上亦可反映相对性特征。中药功效的相对性涵盖诸多方面,然而尤需注意以下几点。
  1)从主治看功效的相对性: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密切相关,主治是确定中药功效的依据,功效则提示中药的适应范围。因此,欲把握具体药物的功效内涵就不能与该药的主治相剥离。譬如,大黄具有“泻下攻积”的功效,主治“实热积滞便秘”,即大黄泻下功效的主治病证有其约束条件,强调的是实证、热证型便秘(大黄通过配伍用于其他类型便秘非单味药奏效,另当别论)。故相对而言,大黄用于虚证、寒证应有所禁忌。实验证明,用大黄煎剂口服给药,可使动物的胃排空速度增加。但当使用氧化亚铁、硝酸银及酒精等灌胃,引起胃功能抑制、中毒,或多次放血、冷应激,使之“疲劳”而造成动物“虚证”时,再给予大黄煎剂,则不仅不能促进胃的排空,反而会增加胃功能障碍,使胃内容物长期停滞。有研究也发现,附子单煎剂对阳虚便秘动物的疗效优于大黄单煎剂,虽大黄为“泻下”要药,但针对阳虚便秘,其疗效反不及无“泻下”作用的温里药附子。可见,中药的功效十分讲求与主治的适配性。
  2)从“一药多效”现象看功效的相对性:中药“一药多效”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某个药物的不同功效之间是何种关系?是并列,抑或从属?是*立,抑或兼容?以上问题值得探究。一般而言,中药有直接功效与间接功效的不同,前者是“源”,后者是“流”。例如,石膏通过发挥“清热泻火”的作用,减少热邪对机体津液的耗伤和心神的扰乱,进而达到“除烦止渴”的效果,前者是石膏的直接功效,后者则为间接功效;黄芪“利水消肿”的功效是建立在“补气”的功效之上,经由“补气”来促进机体气化,进而调节水液代谢以实现的,其完整的表述应为“补气利水消肿”,这与其他药物,如车前子的“利水消肿”功效截然有别。故在研究多效中药时,不能忽视其功效间的相对关系。
  2.中药功效的“性效相关”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药性指的是药物与疗效有关的各种属性和性质。中药药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目前,学界基本将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和毒性作为药性的主要内容。药性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效应和针对临床病证的实际疗效所总结出来的,药性与功效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差异。药性是中药作用性质的共性凝练和抽象提取,如四气属性为“寒凉”的药物可以表现为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五味为“辛”味的药物可以具有发汗、行气、活血等作用,故中药药性是功效的内在基础,多维药性从不同角度反映药物的药效,形成了中药特有的“以性释效”的方式。《神农本草经》记载苍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清代医家徐灵胎注释时言“兼辛散,故能除邪而利筋脉肌肤也”,这一补充把苍术“味苦、辛,性温”的药性与“燥湿”“祛风散寒”的功效恰如其分地匹配起来,因该药味苦能燥湿(苦燥),味辛能祛风解表(辛散),气温能散寒(寒者热之),所以可主治风寒湿痹。反之,中药的功效又多能提示药性特征,所谓“以效表性”,黄芩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清热”表明该药气“寒”,“燥湿”表明该药味“苦”,因此,黄芩药性苦寒。
  药物“性效相关”并非固定的对应模式,它可以表现出“效性相同”“效同性异”“性同效异”等复杂关系。然而,在研究中药时往往无法回避“性效相关”的问题,结合药性去看待特定药物的药效,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助于对药物功效内涵的揭示。有学者比较了黄芩和苍术对脾胃湿热证证候模型“燥湿”药效的差异,发现黄芩高剂量组可以有效减轻模型动物胃组织炎症,而苍术各剂量组对胃组织炎症的治疗作用不明显;黄芩和苍术均能降低模型动物胃组织中水孔蛋白(aquaporin4,AQP4)的表达,黄芩高、低剂量组对AQP4mRNA表达有降低趋势,而黄芩中剂量组及苍术各剂量组对AQP4mRNA表达则有升高趋势,提示黄芩和苍术对脾胃湿热证大鼠的“燥湿”作用具有一定的性效相关性,即其“燥湿”药效的强弱与寒热药性有关,苦寒的黄芩比苦温的苍术作用效果更好。
  3.中药功效的“方药离合”中药的功效是针对单味药物而言的,但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复方的应用却比比皆是,复方是群药的有机组合,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配伍网络,而呈现功能的整合与重构。故方剂的整体功效与方中各味药物的功效并非完全一致,正如日本医家丹波元坚在《药治通义 方药离合》中所言“数味相合,自有一种功用”。清代医家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论述单味药与含该药的复方之间的关系时,指出“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 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操纵之法,有大权焉,此方之妙也”,这里的“全其性”或“失其性”可以理解为单味药物功效与整方功效的“同”或“异”。例如,小柴胡汤中柴胡配伍黄芩是“和解少阳”的基本配伍,“和解少阳”的功效就属于配伍功效(配伍功效专指两味或数味药物同用所形成的、原单味药不具备的新功效),它是柴胡和黄芩配伍后产生的新功效,因此,不能把
展开
目录
目录
**章中药功效的内涵认识1
一、中药功效的含义及认定/1
(一)中药功效的含义/1
(二)中药功效的认定/1
(三)理解中药功效内涵须注意的相关问题/2
二、对中药功效认识的历史沿革/4
三、中药功效的分类/5
(一)保健功效/5
(二)治疗功效/5
四、影响多效中药功效发挥的因素/6
五、中药功效研究的现代意义/8
(一)中医传承与发展的需要/8
(二)现代医疗实践的需要/8
(三)中药材生产加工现代化的需要/8
(四)现代中药新药创制的需要/9
六、中药功效的现代研究概况/9
(一)功效的物质基础(标志物)发掘/9
(二)基于“证效对应”评价中药功效/10
(三)从“性效相关”角度研究中药功效/10
(四)“一药多效”研究/10
思考题/11
第二章基于活性追踪的研究策略12
一、本策略的提出背景与内在逻辑/12
二、本策略的研究思路/12
(一)基于传统分离和活性筛选的活性追踪研究思路/12
(二)基于高效色谱分离的在线活性追踪研究思路/13
三、研究案例/13
(一)雷公藤/13
(二)穿心莲/17
(三)天花粉/20
(四)金银花/21
(五)青蒿/23
思考题/27
第三章基于量丰特征性成分的研究策略29
一、本策略的提出背景与内在逻辑/29
二、本策略的研究思路/29
三、研究案例/29
(一)麻黄/29
(二)黄连/31
(三)海参/34
(四)丹参/35
(五)木香/40
思考题/44
第四章基于炮制转化的研究策略45
一、本策略的提出背景与内在逻辑/45
二、本策略的研究思路/45
三、研究案例/45
(一)大黄/45
(二)青黛/51
思考题/56
第五章基于中药代谢途径的研究策略57
一、本策略的提出背景与内在逻辑/57
二、本策略的研究思路/57
(一)单一(类)活性化合物代谢途径的研究思路/57
(二)中药整体代谢变化的研究思路/57
三、研究案例/59
(一)桑白皮/59
(二)牛蒡子/60
(三)茵陈蒿汤/61
思考题/62
第六章基于介观活性物质的研究策略63
一、本策略的提出背景与内在逻辑/63
二、本策略的研究思路/63
(一)基于聚集态视角的中药活性物质分离与纯化研究思路/64
(二)基于聚集态视角的中药活性物质表征研究思路/64
(三)基于聚集态视角的中药活性物质生物转运与效应机制研究思路/64
三、研究案例/65
(一)炭药/65
(二)鲜药/66
思考题/69
第七章基于间接调节作用途径的研究策略70
一、本策略的提出背景与内在逻辑/70
(一)细胞外囊泡/70
(二)肠道菌群产物/70
(三)激素/70
(四)免疫活性物质/71
二、本策略的研究思路/72
三、研究案例/72
(一)肠道菌群与宿主疾病密切相关/72
(二)中药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征/73
思考题/77
第八章基于有效成分群的研究策略78
一、本策略的提出背景与内在逻辑/78
二、本策略的研究思路/78
(一)单味药有效成分群的研究思路/78
(二)药对有效成分群的研究思路/79
三、研究案例/81
(一)熊胆/81
(二)黄柏知母药对/85
(三)半夏生姜药对/88
思考题/90
第九章中药功效物质的靶标预测方法及其应用91
一、中药活性成分靶标发现/91
(一)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与正向药理学/91
(二)靶标发现的重要意义/92
(三)靶标发现对中药活性成分研究的价值/93
(四)靶标发现常用方法的分类/94
二、基于已有知识的靶标发现方法/95
(一)从表型到靶标的药理学研究/95
(二)基于结构相似性的靶标发现方法/99
(三)联通图谱/102
三、基于蛋白质组学的靶标发现方法/105
(一)亲和探针技术/105
(二)基于蛋白质表达丰度变化的靶标鉴定方法/113
(三)基于蛋白质稳定性变化的靶标鉴定方法/114
(四)蛋白质芯片技术/118
四、基于基因组学的靶标发现方法/118
(一)单倍剂量不足/纯合子分析和多拷贝抑制分析基因组分析技术/118
(二)噬菌体展示技术/119
(三)mRNA展示技术/119
(四)基因敲除技术/120
五、基于信息学的靶标发现方法/120
(一)化学信息学技术/122
(二)药效团匹配/127
(三)分子对接/129
(四)生物信息学技术/132
(五)网络药理学技术/134
六、作用靶标验证/136
(一)荧光标记的相互作用检测方法/136
(二)非荧光标记的相互作用检测方法/138
思考题/140
主要参考文献14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