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本我到善的精神旅程(艾丽斯·默多克哲理小说中的人物研究)
0.00     定价 ¥ 54.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3838653
  • 作      者:
    作者:李莹|责编:彭芳
  • 出 版 社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
收藏
作者简介
  李莹,1974年11月出生于天津,现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教师,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研究方向为英国现代小说。发表论文多篇,参与研究项目数个,主持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艾丽斯·默多克小说中柏拉图思想与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关性研究”,本书为该项目的结题成果。
展开
内容介绍
  《从本我到善的精神旅程——艾丽斯·默多克哲理小说中的人物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这本书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相关文献。第二章以小说《相当体面的失败》为例,讨论本我之中强大的本能力量对自我的支配。第三章以小说《神圣和世俗的爱情机器》为例,探讨在向善之路上痛苦求生的自我。第四章以小说《大海,大海》为例,讨论默多克小说中“善”的问默。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艾丽斯·默多克(Iris Murdoch,1919-1999)是英国现代文坛上最富影响力、最高产的作家之一。她的创作周期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持续到90年代。在这期间,她总共完成了二十六部小说、五部哲学著作、五部戏剧和两本诗歌集。她的小说曾获泰特·布莱克纪念奖(The James TaitBlack Memorial Prize)和布克奖(The Booker Prizes)等若干重要奖项,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对其作品的研究成果颇丰,研究角度涉及哲学思想研究、心理学研究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想研究等方面。
  在开始小说创作之前,默多克曾在牛津大学讲授哲学多年。虽然她在20世纪50年代后中断了在牛津的教学生涯,开始专注于小说写作,但多年的学术经历使她建立起了专属于自己的一套道德哲学思想体系。这些哲学思想在其小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果不理解她的哲学思想,我们就难以把握她的小说主题。默多克深受柏拉图的影响,将“柏拉图的善(good)”作为其小说人物终生追求的目标。默多克小说中的人物,均经历了朝向善这个最终目标的精神旅程。当然,这一旅程的起点并没有涵盖在柏拉图的哲学理论框架之内,而是扎根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领域之中。弗洛伊德心理学中的本我(id)和自我(ego)的概念对默多克的影响颇深。默多克笔下的人物无不被本我的原始本能冲动所困扰。本我难以抑制的自私欲望遮蔽了自我对客观真实(reality)的认知,使自我陷入自我安慰式的幻想之中。自我所认知的现实远非真正的客观真实,而是由自己的自私欲望建构出来的幻想(fantasy)。沉迷在这样的幻想中,自我无法看清他人,以及他人真正的需要。如果自我的一切行为都出于自己的自私欲望,就会陷入唯我主义的深渊。于是,“杀死那个肥胖无情的自我(kill the fatrelentless ego)”成为默多克道德哲学的目的,以及她的哲理小说的重要主题。“那个肥胖无情的自我”相当于弗洛伊德心理学中的本我。默多克没有采纳弗洛伊德的“本我”这一术语,而是用“那个肥胖无情的自我”取而代之。肥胖,是因为装满了由自私欲望炮制出来的幻想;无情,是指本我依照快乐原则行事,毫无道德底线。接下来,默多克突破了弗洛伊德心理学中心理意识机制的理论框架,将困于这一机械性循环之内的自我引向善,以使之摆脱本我欲望纠缠的困境,向善而行。默多克道德哲学中的善包含两种概念,即认识论意义上的柏拉图的善和伦理学意义上的善。前者即柏拉图洞穴之喻(以下简称“洞喻”)中的太阳,是照亮客观真实的光源,到达善意味着看清真实;后者则指伦理学意义中与恶(evil)相对的善。默多克小说中的人物在清除了自私的本我欲望,到达柏拉图的善之后,既能够看清客观真实,又能够达到伦理学中善的标准,此时的他们才符合默多克道德哲学思想中对善的要求。
  在此,有必要厘清柏拉图的善、弗洛伊德的本我以及伦理学中的善与恶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前所述,柏拉图的善类似于太阳,是照亮一切客观实在的光源,是真实的源泉。在默多克的小说中,“人走在通向善的旅程之上”乃喻指自我一步一步看清客观真实的过程。柏拉图思想中的真实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在默多克的道德哲学思想体系中,真实还包括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内心世界呈现出来的主观价值判断。她认为,人眼中认知的真实是经过自己的主观意识过滤过后客观世界的样子,因此人参与了对真实的建构。默多克同弗洛伊德一样,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所以她认为人在观看客观世界时不可避免地带有自私的主观意愿。当带着自私欲望观看客观世界时,自我看到的所谓真实是被其自私欲望歪曲变形后的版本,而不是客观真实原本的样子。只有完全清除了自私欲望的人才能看清真正的客观真实,也就是柏拉图的善。这样无私的人,也同时符合伦理学对善的标准。因此,自我走向善的旅程既是自我认知客观真实的过程,又是自我清除自私欲望的道德启蒙过程。在默多克的小说中,柏拉图的善是书中人物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默多克在其道德哲学思想中也建构出她自己有关善的理念。默多克哲学中的善,融合了柏拉图思想中的善(即认识论的真实)以及伦理学意义中与恶相对的善这两种概念。符合默多克的善之标准的人即默多克笔下的好人(good man),也是那些最接近柏拉图的善的人。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6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6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23

第二章 自私的本我——向善之路上的障碍 30
第一节 本我的理论渊源 30
一、弗洛伊德的本我说 30
二、本我说的道德哲学含义 32
三、从弗洛伊德的本我到柏拉图的善 36
第二节 《相当体面的失败》中的朱利斯——本我的人格化象征 38
一、本我与善的对立 38
二、本我/朱利斯的控制力 41
三、本我/朱利斯的洞察力 46
第三节 《相当体面的失败》中的鲁伯特被——自私本我驱动的自我 51
一、虚荣自我之虚假的善 51
二、虚荣自我之错误的爱 55

第三章 饱受折磨的自我——向善之旅的必要代价 65
第一节 默多克道德哲学中的善 65
一、从康德的至善到柏拉图的善 65
二、善的等级秩序与目的指向 68
三、认知真实的痛苦代价 70
第二节 《神圣和世俗的爱情机器》中的布雷斯——弗洛伊德式的痛苦自我 72
一、被本我和超我撕裂的自我 72
二、被本我折磨的自我 75
三、被超我严惩的自我 82
第三节 《神圣和世俗的爱情机器》中的蒙迪——向善之路上的痛苦自我 89
一、探索真相的痛苦 89
二、艺术家对痛苦的救赎 94
三、逃离痛苦 98
第四节《神圣和世俗的爱情机器》中的哈丽特——从弗洛伊德式的超我到现代伦理的自我 102
一、超我的控制欲 102
二、源自控制欲的幻想 107
三、现代伦理自我的解体 111

第四章 摆脱幻想 观看真实——最接近善的无我 121
第一节 观看的哲学含义 121
一、观看的主观性 121
二、观看中的他者地位 123
三、在默多克道德哲学中的观看 127
第二节 《大海,大海》中的查尔斯——沉迷幻想的自我 132
一、观看中的权力较量 132
二、粉碎幻想的观看行为 138
第三节 为他人负责的无我——最接近善的人 146
一、从柏拉图的善到伦理学的善 146
二、列维纳斯“为他者负责”的后现代伦理思想 149
三、“无我”的好人 152
四、好人的力量 158
五、好人/善对恶的胜利 161

第五章 结论 166

参考文献 173

附录 188

后记 19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