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城市生态资产评估与管理(精)
0.00     定价 ¥ 1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93805
  • 作      者:
    作者:李锋//杨建新|责编:杨婵娟//姚培培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
收藏
内容介绍
《城市生态资产评估与管理》是作者团队在多年从事城市生态资产和区域生态管理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城市生态资产评估与管理》提出城市生态资产的科学内涵,构建符合城市特点的生态资产评估指标体系,整合城市生态资产的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估与核算方法,并在京津冀和珠三角两个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典型城市(北京市和广州市),以及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区呼和浩特市开展实证研究,为我国城市及区域生态资产管理与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方法与决策支持。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生态资产研究进展
  1.1生态资产研究的文献分析1.1.1生态资产文献数量特征分析
  国外生态资产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国内于1994年出现相关研究。从科学网(Web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发表的相关文献年度占比①分布来看,国内外生态资产研究均呈现整体稳步增长态势,2001年后国内发表的生态资产相关的文献数量占比超过国外,但在2015年国内占比低于国外占比(图1-1)。
  图1-1全球生态资产相关文献数量占比
  生态资产*初发源于国外的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概念,1973年,国外出现了生态资产的相关研究。根据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通过检索关键词nature capital (自然资本)和ecosystem service value(生态系统服务价
  值)获取的生态资产相关文献数据可知,1973~1996年文献数量总体增长较为缓慢(图1-2)。1997年,随着Costanza等(1997)的**论文《世界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价值》“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在《自然》(#a(Mre)发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受到学术界极大关注,相关研究发文量出现明显增长。尤其在2008年以后发文量出现急剧增长,2008~2022年发文量占1973~2020年总发文量的92.01%,是前1973~2007年总发文量的11.5倍,其中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发文量增长*为显著,自然资本相关研究发文量呈缓慢的波动增长态势。
  图1-2国外生态资产相关文献数量分布
  由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生态资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资本”所获取的生态资产文献数据分布可知(图1-3),1994~2020年文献数量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1980年以来,我国开始重视对资源环境的研究;1994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努力促进和实现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开始考虑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否可以纳入生态系统要素(宋健,1994)。1994~2000年生态资产相关研究的发文总量少于20篇。2000年后,文献总量出现明显上升态势,尤其在2004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明确了生态资产价值量研究方向并共同开展了中国环境与经济绿色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GEP)核算后(古小东和夏斌,2018),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成为研究重点,仅4年时间(至2008年)发文量从44篇增长至130篇。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推动了国内各学科领域对生态资产评估方法和模型的研究,如“自然资本项目”(The Natural Capital Project)研发的InVEST模型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中应用广泛(侯红艳等,2018)。截止到2020年,生态资产量化与核算研究己取得明显进展。
  1.1.2生态资产科研网络分析
  米用引文空间分析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生态资产文献进行科研网络分析,以“著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或“国家(country),,为节点类型(node types);设置“Years per slice=4”,从而提高知识图谱在时区上的区分度;选书标准(selection criteria)赋值为“TopW?=50”,以简化网络;可视化知识图谱以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和修剪切片网(pruning sliced networks)呈现。
  1.中国知网研究机构网络分析
  1970~2020年,发表生态资产相关文献的被引次数排名前五的机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42次)、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28次)、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27次)、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20次)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5次)(表1-1)。
  2.Web of Science科研网络分析
  对基于作者构建的生态资产科研网络进行聚类关系分析得到17个聚类,节点数和连线数分别为216个和370条(density=0.016),标记节点值(nodeslabeled)为1%,模块Q(modularity Q)为0.779,平均轮廓值(meansilhouette)为0.570,表明网络聚类分析较好。整体的知识图谱网络结构中各个网络聚类相互联系,也有分离聚类。*大的聚类群有22个成员,轮廓值为0.961,通过局部线性重构(local linear reconstruction,LLR)聚类算法将其定义为生态系统服务聚类群,其中以罗伯特 科斯坦萨(Robert Costanza)为聚类中核心研究学者。从研究学者发表文献的被引次数来看,排名前五的学者从高到低依次为:诺拉 法格霍尔姆(Nora Fagerholm)、贾斯珀 O.肯特尔(Jasper O.Kenter)、Costanza、G.布朗(G.Brown)和克里斯托弗 马克 雷蒙德(Christopher Mark Raymond)。从突现值来看,排名前五的学者从高到低依次是Fagerholm(5.61)、Kenter(4.90)、巴尔托什.巴尔特科夫斯基(Bartosz Bartkowski)(4.40)、Raymond(4.27)和Brown(4.25)。从中心性看,排名前四的学者从高到低依次为科斯坦萨(25)、西德尼 法伯(Sidney Farber)(22)、格拉索(M.Grasso)(22)和格鲁特(R.D.Groot)19)。
  对基于机构构建的生态资产科研网络进行聚类关系分析可得,发表论文
  数量在10篇以上的机构共29家。其中,中国科学院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发文量*高,具有较高的中心性,发文量分别为119篇和37篇;北京师范大学、瓦格宁根大学、哥本哈根大学和瑞典农业科学大学等机构的发文量也较高,这些机构在网络图谱中的字号和节点半径都较大,是生态资产研究的代表性机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明尼苏达大学中心性*高,说明美国科学研究创新价值*高。在时间序列上,生态资产研究主要集中在1997年后,1997年Costanza等对全球生态资产评估方法的提出,使得该领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6月,联合国启动千年生态系统评估(The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项目,开展对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多尺度综合评估研究,同时期中国政府启动中国西部生态系统综合评估项目,对中国西部生态系统服务的现状、演变规律和未来情景进行全面评估(赵士洞和张永民,2006);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Ecosystemsand Biodiversity,TEEB)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示范和政策应用的综合方法体系(杜乐山等,2016);中国科学院欧阳志云等(2016)开展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评估,使生态资产研究受到全球学者和政府的极大关注。
  通过对研究领域的合作关系进行分析可为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和成果积累提供方向。对基于国家构建的生态资产科研网络进行聚类关系分析得到,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等经济及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良好的国家关于生态资产的研究存在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其中以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主要研究力量。由此可见,稳定良好的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先进的人才培养体系,是生态资产研究*坚实的支撑保障。
  1.27生态资产研究热点及演化趋势
  由中国知网数据库1994~2020年生态资产研究突现关键词可以看出(图1-4),进入21世纪以后,相关研究已从基础研究逐渐过渡到对生态价值、服务功能、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研究。尤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生态资产与生态修复、生计策略以及乡村振兴等跨学科研究受到关注,表明对生态资产的研究趋向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纳入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当中,可为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确立提供参考。
展开
目录
目录
序 i
前言 iii
第1章 生态资产研究进展 1
1.1 生态资产研究的文献分析 1
1.2 生态资产研究热点及演化趋势 5
1.3 生态资产研究综合评述 16
第2章 城市生态资产的科学内涵、类型划分与评估指标体系 21
2.1 城市生态资产的概念和科学内涵 21
2.2 城市生态资产的类型划分 23
2.3 城市生态资产的评估指标体系 28
第3章 城市生态资产的物质量评估与核算方法体系 30
3.1 城市生态资产物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 30
3.2 城市生态资产物质量核算方法 31
3.3 “城市矿产”资源物质量的核算方法 40
第4章 城市生态资产的价值量评估与定价方法体系 45
4.1 城市生态资产价值量的评估指标体系 45
4.2 城市生态资产价值量核算方法 46
4.3 “城市矿产”资源生态资产的价值量核算方法 49
第5章 城市生态资产的管理方法与模型 52
5.1 存量生态资产管理方法与模型 52
5.2 流量生态资产管理方法与模型 53
5.3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管理方法与模型 54
5.4 城市矿产资源管理方法与模型 56
5.5 城市生态资产综合管理方法 57
第6章 北京市生态资产评估、核算与管理 62
6.1 研究区域概况 62
6.2 北京市生态资产评估与管理 64
6.3 北京市延庆区人工生态资产的评估与核算 79
6.4 北京市生态基础设施质量评估与修复管理 89
6.5 北京市森林生态资产质量综合评价 108
6.6 北京市“城市矿产”资源评估与管理 119
第7章 广州市生态资产评估、核算与管理 131
7.1 研究区域概况 131
7.2 广州市增城区生态资产评估与管理 132
7.3 广州市增城区生态系统服务动态演变分析 146
7.4 广州市森林生态资产综合质量评价 160
第8章 亚特兰大大都市区生态资产评估、核算与管理 170
8.1 研究区域概况 170
8.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71
8.3 研究结果 178
8.4 结论与管理对策 187
第9章 呼和浩特市生态资产评估、核算与管理 191
9.1 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191
9.2 基于供需关系的生态资产评估与管理 193
9.3 城市生态资产时空演变的动力学机制与生态效率管理 226
第10章 城市生态资产的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机制与政策建议 243
10.1 管理信息系统 243
10.2 管理机制 255
10.3 政策建议 260
10.4 未来展望 265
参考文献 26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