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我国食物安全现状及新形势
一、我国食物安全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呈现产量持续上升、单产不断提高的趋势。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3.05亿t增长到2023年的6.95亿t,增长了1.28倍,其中单产提升的作用巨大,从2527.3kg/hm2增加到5845kg/hm2,增长了1.3倍。同期糖料产量增长了3.8倍,油料产量增长了6.4倍,蔬菜产量增长了约3.6倍,肉类产量增长了近9.3倍,乳制品产量增长了约30倍,水产品产量增长了14.3倍,水果产量增长了48.9倍。随着质量安全监控力度不断加大,我国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在逐年改善,抽检总体合格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5%以上,保持了总体平稳、持续向好的态势(闫琰等,
2019)。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3年全国农产品监测总体合格率为97.8%。
(一)主要植物性食物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粮食产量稳定登上6.5亿t台阶
1.粮食
202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总体上,我国粮食产出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从1979年的2.70亿t增加到2023年的6.95亿t,增长了1.57倍,年均增长2.17%;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增长了1.41倍,年均增长2.22%。
我国单产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为粮食产出提升作出巨大贡献。我国谷物单产从1979年的2792kg/hm2增加到2022年的6379.08kg/hm2,增长了1.28倍;而同期世界谷物平均单产由2332kg/hm2增加到4182kg/hm2,增长了79%。1979年和2022年,我国比世界谷物平均单产分别高出460kg/hm2和2197.08kg/hm2。
粮食单产和总产的提高,显著提升了粮食自给率,使得我国谷物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谷物人均占有量从1979年的282kg增加到2022年的449kg,增长了59%,年均增长1.09%;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增长了23%,年均增长0.5%。1978年,我国人均谷物占有量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8kg,到2022年则比世界平均水平的381kg高68kg。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数据库(FAOSTAT)的数据,1978年我国谷物产量占全球的17.1%,居全球第2位(仅次于美国);2000年占比为19.7%,位居全球第1;2020年占比为22.50%,位居全球第1,其中稻谷产量占世界的41.65%,位居第1,小麦占世界的17.56%,位居第1,玉米占世界的22.81%,位居第2(仅次于美国)。可见我国谷物产量稳居世界**。
但是,我国粮食产量在上升过程中于1985年、1998年、2003年出现过三次较大的波动。其中,1985年和1998年发生波动是由于推动与促进以种植业为主体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改变了农产品供给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粮食生产;而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降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低点,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单产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还与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有关,2003年是退耕还林力度*大的一年,但种植面积减少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1985年的**次结构调整后,粮食生产连续5年徘徊不前,而食品价格增长过快,供需紧张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受阻,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变革带来压力。1998年的第二次结构调整后,农民种粮意愿显著下降,播种面积连续6年减少,粮食产量严重下跌,供给出现紧缺,致使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战略重心因粮食短缺被迫调整,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受到影响。2003年粮食产量下跌后,为恢复和提升粮食产量,我国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在给各粮食主产区的资源环境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财政带来负担。
从粮食需求看,稻谷食用消费基本稳定,2020年国内稻谷不含库存变化的消费量为19546.42万t,同比增长5.36%;小麦消费明显增加,其中饲用消费大幅提升,2020年国内小麦不含库存变化的消费量为12592.47万t,同比下降0.26%;随着非洲猪瘟缓解,我国玉米消费快速上升,2020年饲用消费量为17956.00万t,同比增长20.38%;豆柏饲用消费和大豆消费均明显提升,2020年国内大豆消费量为11980.42万t,同比增长12.5%,豆柏饲用消费量为5551.76万t,同比增长5.7%。
2.糖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油料作物生产逐步回升。1978~2023年,我国油料生产经历了快速增长后波动下滑再逐步回升的过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油料播种面积仅662.2万hm2,产量521.8万t;2000年播种面积达到1540万hm2,产量达到2954.8万t,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1.33倍和4.66倍;2023年播种面积为1392.2万hm2,产量达3863.66万t,比2000年增长了30.76%。其中,1978年油菜籽和花生的产量分别为186.8万t和237.7万t,2000年则增长至1138.1万t和1433.7万t,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5.09倍和5.03倍;2023年增长至1631.74万t和1923.07万t,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43.37%和34.13%。根据FAOSTAT的数据,1978年我国油菜籽产量占全球的17.7%,2000年提高到28.8%,2022年降至17.79%。同期,花生产量分别占全球的12.9%、41.5%和36.58%。从全球来看,1978年我国花生产量仅次于印度,排名第2,2000年和2022年均位居第1;1978年我国油菜籽产量仅次于加拿大,排名第2,2000年位居第1,2022年仅次于加拿大,排名第2。可见我国油菜籽和花生产量位居全球前列。
1978~2020年,我国食糖产量呈周期性波动上升的趋势,波动周期为4~6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78年我国糖料播种面积仅为87.9万hm2,食糖产量为227万t;2023年播种面积达到142万hm2,产量达到11376.3万t。据国家统计局和FAOSTAT的数据,1978年我国食糖产量为227万t,占全球的2.5%;2023年产量达到996.32万t,占全球的5.3%。从全球食糖产量排名来看,1978年我国位居第8,2023年位居第4。过去一段时间,我国食糖产量在全球的位次呈现先快速上升后趋于稳定的态势,并且位居世界前列。
3.果蔬
我国为世界**大蔬菜生产与消费国。蔬菜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蔬菜是我国栽培面积*广、经济地位*重要的作物,蔬菜产业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居民饮食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数据,2013~2023年我国蔬菜产量从63198万t增长至82868.11万t,年均增长2.7%。从FAOSTAT有数据记录(1961年)以来,我国蔬菜产量稳居世界第1位,1978年占全球的16.6%,2000年占全球的43.5%,2020年占全球的65.13%。
我国也是世界上*大的水果生产和消费国。水果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在产业基地和特色效益农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水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78~2023年我国水果产量由656.97万t增长至32744.28万t,年均增长9.3%。其中,2000~2005年水果产量年均增长达21.0%;2023年水果产量较2022年增长4.6%,其中柑橘产量超过苹果,达6433.76万t,较上年的6003.89万t增长了7.16%。根据FAOSTAT的数据,1978年我国水果产量仅占全球的4.3%,位居第6,但从1985年开始稳居第1位,2022年占全球8.87亿t的36.87%,其中苹果、桃和梨的产量均位居世界第1。在消费升级的拉动下,我国水果生产的区域布局、品种结构、质量品质等逐步提升,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水果产业加速升级。
(二)畜牧业规模化、资本化、设施化进程加快,生猪产能超预期恢复
畜牧业作为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抓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体量迅速扩大,产业整体素质发生质的飞跃,扭转了供给短缺的局面,已经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可撼动的主导产业。1978年我国肉类产量为943万t,2023年增至9748.2万t,是1978年的10.3倍,年均增长达5.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
1.改革发展阶段(1978~1984年)
这一阶段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政策,有效地激发了畜牧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全面促进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这些政策对迅速释放农牧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畜牧业在短期内得以迅速发展。我国饲料粮供给的迅速增加,也为这一阶段畜产品产量的增加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刘利,2019)。1978年,我国饲料粮消费量是684.14亿斤(1斤=500g),1984年增加到1160亿斤,增加了近476亿斤,年均增长9.8%。1984年,我国肉类产量达到1540.6万t,比1978年增长了79.9%,生猪数量达到2.2亿头,比1978年提高了36.9%,鸡蛋产量增加了39.52亿斤,奶类产量增加了32.51亿斤。与此同时,其他大型牲畜的存栏量、出栏量和人均肉类占有量均有明显的浮动上升,但这一阶段的畜牧业养殖方式以散养为主。
2.快速增长阶段(1985~1996年)
这一阶段畜牧业经营体制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畜产品市场逐步放开,价格更加自由,主要畜禽产品生产增长迅速,长期严重短缺的问题已从根本上实现了逆转,主要畜产品达到了供需基本平衡的局面(杨子刚等,2012;辛翔飞等,2015)。农产品的持续增长改善了我国副产品短缺的局面,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市场条件,而畜牧业的迅猛发展为动物产品实现供需平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而成为农业的重要支柱之一。相较于1985年,1996年我国肉类产量增长了约1.4倍,禽蛋产量增加了2.67倍,奶类产量增加了1.54倍。
3.提质增效阶段(1997~2014年)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主要畜产品实现了供需平衡,同时丰年有余,即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过剩。但这一阶段畜牧业的发展也面临诸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