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形势下国家食物安全战略研究(精)
0.00     定价 ¥ 15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27012
  • 作      者:
    编者:刘旭//邓秀新//唐华俊//吴孔明|责编:马俊//刘新新//闫小敏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
收藏
内容介绍
《新形势下国家食物安全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新形势下国家食物安全战略研究”的成果。《新形势下国家食物安全战略研究》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研究。综合报告综合分析了我国食物安全现状、新形势、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我国农业未来发展趋势,对未来我国食物供需形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新形势下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总体战略、重大工程和重大举措。专题研究分别围绕种植业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草地农业与食物安全、养殖业发展与安全、水产安全等主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分别提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重大工程与对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章我国食物安全现状及新形势
  一、我国食物安全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呈现产量持续上升、单产不断提高的趋势。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3.05亿t增长到2023年的6.95亿t,增长了1.28倍,其中单产提升的作用巨大,从2527.3kg/hm2增加到5845kg/hm2,增长了1.3倍。同期糖料产量增长了3.8倍,油料产量增长了6.4倍,蔬菜产量增长了约3.6倍,肉类产量增长了近9.3倍,乳制品产量增长了约30倍,水产品产量增长了14.3倍,水果产量增长了48.9倍。随着质量安全监控力度不断加大,我国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在逐年改善,抽检总体合格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5%以上,保持了总体平稳、持续向好的态势(闫琰等,
  2019)。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3年全国农产品监测总体合格率为97.8%。
  (一)主要植物性食物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粮食产量稳定登上6.5亿t台阶
  1.粮食
  202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总体上,我国粮食产出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从1979年的2.70亿t增加到2023年的6.95亿t,增长了1.57倍,年均增长2.17%;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增长了1.41倍,年均增长2.22%。
  我国单产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为粮食产出提升作出巨大贡献。我国谷物单产从1979年的2792kg/hm2增加到2022年的6379.08kg/hm2,增长了1.28倍;而同期世界谷物平均单产由2332kg/hm2增加到4182kg/hm2,增长了79%。1979年和2022年,我国比世界谷物平均单产分别高出460kg/hm2和2197.08kg/hm2。
  粮食单产和总产的提高,显著提升了粮食自给率,使得我国谷物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谷物人均占有量从1979年的282kg增加到2022年的449kg,增长了59%,年均增长1.09%;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增长了23%,年均增长0.5%。1978年,我国人均谷物占有量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8kg,到2022年则比世界平均水平的381kg高68kg。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数据库(FAOSTAT)的数据,1978年我国谷物产量占全球的17.1%,居全球第2位(仅次于美国);2000年占比为19.7%,位居全球第1;2020年占比为22.50%,位居全球第1,其中稻谷产量占世界的41.65%,位居第1,小麦占世界的17.56%,位居第1,玉米占世界的22.81%,位居第2(仅次于美国)。可见我国谷物产量稳居世界**。
  但是,我国粮食产量在上升过程中于1985年、1998年、2003年出现过三次较大的波动。其中,1985年和1998年发生波动是由于推动与促进以种植业为主体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改变了农产品供给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粮食生产;而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降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低点,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单产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还与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有关,2003年是退耕还林力度*大的一年,但种植面积减少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1985年的**次结构调整后,粮食生产连续5年徘徊不前,而食品价格增长过快,供需紧张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受阻,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变革带来压力。1998年的第二次结构调整后,农民种粮意愿显著下降,播种面积连续6年减少,粮食产量严重下跌,供给出现紧缺,致使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战略重心因粮食短缺被迫调整,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受到影响。2003年粮食产量下跌后,为恢复和提升粮食产量,我国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在给各粮食主产区的资源环境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财政带来负担。
  从粮食需求看,稻谷食用消费基本稳定,2020年国内稻谷不含库存变化的消费量为19546.42万t,同比增长5.36%;小麦消费明显增加,其中饲用消费大幅提升,2020年国内小麦不含库存变化的消费量为12592.47万t,同比下降0.26%;随着非洲猪瘟缓解,我国玉米消费快速上升,2020年饲用消费量为17956.00万t,同比增长20.38%;豆柏饲用消费和大豆消费均明显提升,2020年国内大豆消费量为11980.42万t,同比增长12.5%,豆柏饲用消费量为5551.76万t,同比增长5.7%。
  2.糖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油料作物生产逐步回升。1978~2023年,我国油料生产经历了快速增长后波动下滑再逐步回升的过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油料播种面积仅662.2万hm2,产量521.8万t;2000年播种面积达到1540万hm2,产量达到2954.8万t,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1.33倍和4.66倍;2023年播种面积为1392.2万hm2,产量达3863.66万t,比2000年增长了30.76%。其中,1978年油菜籽和花生的产量分别为186.8万t和237.7万t,2000年则增长至1138.1万t和1433.7万t,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5.09倍和5.03倍;2023年增长至1631.74万t和1923.07万t,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43.37%和34.13%。根据FAOSTAT的数据,1978年我国油菜籽产量占全球的17.7%,2000年提高到28.8%,2022年降至17.79%。同期,花生产量分别占全球的12.9%、41.5%和36.58%。从全球来看,1978年我国花生产量仅次于印度,排名第2,2000年和2022年均位居第1;1978年我国油菜籽产量仅次于加拿大,排名第2,2000年位居第1,2022年仅次于加拿大,排名第2。可见我国油菜籽和花生产量位居全球前列。
  1978~2020年,我国食糖产量呈周期性波动上升的趋势,波动周期为4~6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78年我国糖料播种面积仅为87.9万hm2,食糖产量为227万t;2023年播种面积达到142万hm2,产量达到11376.3万t。据国家统计局和FAOSTAT的数据,1978年我国食糖产量为227万t,占全球的2.5%;2023年产量达到996.32万t,占全球的5.3%。从全球食糖产量排名来看,1978年我国位居第8,2023年位居第4。过去一段时间,我国食糖产量在全球的位次呈现先快速上升后趋于稳定的态势,并且位居世界前列。
  3.果蔬
  我国为世界**大蔬菜生产与消费国。蔬菜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蔬菜是我国栽培面积*广、经济地位*重要的作物,蔬菜产业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居民饮食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数据,2013~2023年我国蔬菜产量从63198万t增长至82868.11万t,年均增长2.7%。从FAOSTAT有数据记录(1961年)以来,我国蔬菜产量稳居世界第1位,1978年占全球的16.6%,2000年占全球的43.5%,2020年占全球的65.13%。
  我国也是世界上*大的水果生产和消费国。水果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在产业基地和特色效益农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水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78~2023年我国水果产量由656.97万t增长至32744.28万t,年均增长9.3%。其中,2000~2005年水果产量年均增长达21.0%;2023年水果产量较2022年增长4.6%,其中柑橘产量超过苹果,达6433.76万t,较上年的6003.89万t增长了7.16%。根据FAOSTAT的数据,1978年我国水果产量仅占全球的4.3%,位居第6,但从1985年开始稳居第1位,2022年占全球8.87亿t的36.87%,其中苹果、桃和梨的产量均位居世界第1。在消费升级的拉动下,我国水果生产的区域布局、品种结构、质量品质等逐步提升,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水果产业加速升级。
  (二)畜牧业规模化、资本化、设施化进程加快,生猪产能超预期恢复
  畜牧业作为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抓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体量迅速扩大,产业整体素质发生质的飞跃,扭转了供给短缺的局面,已经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可撼动的主导产业。1978年我国肉类产量为943万t,2023年增至9748.2万t,是1978年的10.3倍,年均增长达5.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
  1.改革发展阶段(1978~1984年)
  这一阶段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政策,有效地激发了畜牧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全面促进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这些政策对迅速释放农牧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畜牧业在短期内得以迅速发展。我国饲料粮供给的迅速增加,也为这一阶段畜产品产量的增加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刘利,2019)。1978年,我国饲料粮消费量是684.14亿斤(1斤=500g),1984年增加到1160亿斤,增加了近476亿斤,年均增长9.8%。1984年,我国肉类产量达到1540.6万t,比1978年增长了79.9%,生猪数量达到2.2亿头,比1978年提高了36.9%,鸡蛋产量增加了39.52亿斤,奶类产量增加了32.51亿斤。与此同时,其他大型牲畜的存栏量、出栏量和人均肉类占有量均有明显的浮动上升,但这一阶段的畜牧业养殖方式以散养为主。
  2.快速增长阶段(1985~1996年)
  这一阶段畜牧业经营体制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畜产品市场逐步放开,价格更加自由,主要畜禽产品生产增长迅速,长期严重短缺的问题已从根本上实现了逆转,主要畜产品达到了供需基本平衡的局面(杨子刚等,2012;辛翔飞等,2015)。农产品的持续增长改善了我国副产品短缺的局面,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市场条件,而畜牧业的迅猛发展为动物产品实现供需平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而成为农业的重要支柱之一。相较于1985年,1996年我国肉类产量增长了约1.4倍,禽蛋产量增加了2.67倍,奶类产量增加了1.54倍。
  3.提质增效阶段(1997~2014年)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主要畜产品实现了供需平衡,同时丰年有余,即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过剩。但这一阶段畜牧业的发展也面临诸
展开
目录
目录
综合报告
**章我国食物安全现状及新形势3
一、我国食物安全现状3
(一)主要植物性食物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粮食产量稳定登上65亿t台阶3
(二)畜牧业规模化、资本化、设施化进程加快,生猪产能超预期恢复6
(三)水产品生产能力稳定提高,正在步入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轨道8
(四)草业和草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食物系统中日益发挥特殊战略作用9
二、我国食物安全面临的新形势12
(一)国际突发事件对食物供应链产生重大冲击,国际形势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增加12
(二)粮食和肉类进口急剧增加危及国家粮食主权,粮食主产国可能动用粮食出口管制成为遏制我国崛起的重要手段13
(三)居民食物消费正处于从吃得好向吃得营养健康转型的发展阶段,迫切要求农业食物系统转型升级13
(四)农业碳排放是生存排放,但是食物消费趋向于高碳,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食物安全保障仍然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14
第二章我国食物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15
一、耕地“非农化”“非粮化”15
(一)耕地“非农化”表现为耕地面积呈减少态势15
(二)耕地“非粮化”表现为粮食播种面积占比呈下降趋势15
(三)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无法支持现代农业发展15
二、食物供应链韧性有待进一步加强16
(一)国际突发事件对粮食供应链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了我国利用国际市场保障粮食安全的风险16
(二)未来通胀预期将强烈助推粮食价格提高,增加我国利用国际市场保障粮食安全的成本16
(三)我国粮食供给稳定性差,粮食产量连年递增将面临较大压力16
(四)我国利用国际市场保障肉类供应面临压力16
三、食物消费营养结构不均衡17
(一)居民膳食营养已出现过剩,结构性不平衡问题突出17
(二)膳食营养摄入超标导致超重和肥胖及膳食相关慢性病问题日趋严重17
四、食物安全系统风险17
(一)政策不稳定影响生产主体决策17
(二)气候变化增加农业生产不稳定性18
(三)生物安全风险进一步影响食物系统稳定性18
五、农业科技创新缺乏重大突破18
(一)我国粮食科技创新没有取得重大突破18
(二)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19
(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有待攻克19
(四)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任务极其艰巨19
第三章我国农业未来发展趋势20
一、生产方式逐步绿色现代,产业发展更加高效高值20
(一)专业分工更强,逐步向“二八格局”转变20
(二)口粮供给能力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向饲粮生产倾斜20
(三)受耕地、水资源约束,种植业向绿色生产转型21
(四)农业前沿科技将有力支撑种植业发展21
二、草地农业更加系统化、专业化、效益化、生态化22
(一)草地经营管理更加系统和专业22
(二)栽培草地建设区域性更强、经济效益更好22
三、畜禽养殖业进一步规模化、集约化、技术化、低碳化23
(一)需求增加并进一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23
(二)更加注重育种和养殖技术革新24
(三)更加低碳环保、绿色健康24
(四)更加智能化25
四、水产养殖业向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25
(一)养殖方式更加绿色、高效25
(二)养殖模式进一步向数字化、智能化靠拢26
(三)种质资源创新、绿色病害防控将成为重要驱动力26
五、智能技术将深度介入农业全产业链条26
(一)智慧农业将从狭义向广义转变26
(二)智能技术将从基础设施智能化向全产业现代化发展27
六、农业逐渐向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转型27
(一)主要粮食产区注重复合种植型生态农业模式27
(二)特色农产品注重高效立体种养型生态农业模式28
(三)重要生态功能区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28
(四)都市郊区实现生态涵养、休闲观光生态农业29
七、生物育种技术成为农业破局的关键29
(一)基因组大数据构建日新月异30
(二)基因叠加新技术广泛应用30
(三)基因编辑技术精准化30
(四)全基因组选择不断深化31
(五)生物技术将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根本性帮助31
第四章我国食物供需形势预测32
一、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资源约束趋紧32
(一)农业资源要素约束日益趋紧32
(二)重金属、抗生素污染等新型环境问题开始凸显32
(三)以生物育种突破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创新愈发关键33
二、我国未来食物供需形势预测33
(一)2035年和2050年我国粮食供需形势预测33
(二)2035年和2050年我国蔬菜水果供需形势预测34
(三)2035年和2050年我国畜产品与水产品供需形势预测35
(四)2035年我国油料和糖供需形势预测35
(五)2035年和2050年食物营养供需形势预测36
(六)基于GDP发展水平的营养需求预测37
第五章新形势下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总体战略39
一、基本思路与总体战略39
二、具体战略与目标39
(一)确保食物数量安全战略39
(二)食物质量安全全面提升战略39
(三)食物消费营养健康战略40
三、实现方针与路径40
(一)振兴种业40
(二)提升地力40
(三)防灾减灾40
(四)高效低碳41
第六章新形势下保障国家食物安全重大工程42
一、现代种业提升工程42
二、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42
三、区域食物安全保障工程43
四、农业绿色低碳工程43
五、饲用蛋白替代工程43
六、食物减损工程44
七、动物重大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工程45
八、养殖设备智能化创新工程45
九、深远海渔业生产平台技术研发与应用工程45
十、近浅海渔业资源养护和修复工程45
十一、牧区草原修复与生产力提升工程46
十二、农区藏粮于草与土地生产力提升工程46
第七章新形势下保障国家食物安全重大举措47
一、强化食物消费需求管理47
(一)引导保持低碳化的东方饮食消费结构47
(二)优化肉类产品消费结构47
(三)降低粮食损耗浪费48
二、拓展食物供应链48
(一)积极布局国外农产品产业链建设48
(二)深化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48
(三)积极参与全球农业治理49
三、加强风险管控49
(一)提高种植业自然灾害风险防控能力49
(二)提高养殖业疫病风险防控能力49
(三)提高国内市场风险防控能力49
(四)提高国际市场风险防控能力50
(五)强化仓储在国内外市场风险防控中的地位和作用50
四、加大政策保障50
(一)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倾斜力度50
(二)完善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办法,压实地方政府责任50
专题研究
专题一新时期种植业保障我国食物安全战略研究55
一、新时期种植业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现状55
(一)主要种植业产品供给现状55
(二)主要种植业产品需求现状58
二、新时期种植业保障我国食物安全面临的挑战60
(一)国际环境趋于不利,国际市场调剂难度加大60
(二)粮食主产区与生态脆弱区高度重合,大面积暴发灾害的风险大60
(三)新冠疫情冲击全球种植业产品的供应链61
(四)碳达峰、碳中和将显著提高种植业生产成本62
(五)面对重大风险缺乏紧急应对战略方案62
(六)耕地数量不断减少、重心北移及熟制下降背景下粮食增产压力增大62
三、新时期种植业供需形势预测63
(一)2035年和2050年我国粮食供需形势预测64
(二)2035年和2050年我国油料供需形势预测64
(三)2035年和2050年我国蔬菜供需形势预测64
(四)2035年和2050年我国水果供需形势预测65
(五)2035年和2050年我国食糖供需形势预测65
四、粮食供给潜力分析65
(一)*大产量替代法65
(二)*大单产和播种面积替代法66
(三)农田生产潜力法67
(四)农业科技潜力法68
五、新时期种植业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的战略构想69
(一)指导思想69
(二)基本原则70
(三)战略举措71
六、重大工程72
(一)种植业科技创新工程72
(二)种植业产品质量提升工程72
(三)种植业生态保护工程72
(四)蛋白质替代工程73
七、政策建议73
(一)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总体战略,稳定主产区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要求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保持一定的粮食自给率,确保粮食有效供给安全73
(二)分区域制定产业发展优先序,平衡口粮、饲料粮、油料、糖料、蔬菜和水果需求,引导种植业形成合理布局73
(三)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与科技短板,提高保障食物安全生产能力73
(四)健全重大危机应对战略体系,化解突发事件冲击食物安全74
专题附表75
专题二草地农业与食物安全79
一、全球挑战下的草地农业与食物安全79
(一)保障食物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79
(二)我国食物安全的本质——饲料粮安全79
(三)草地农业与食物安全的关系82
(四)我国草地农业的产值82
二、代表性国家草地农业现状分析82
(一)典型国家基本概况83
(二)草地资源84
(三)家畜资源现状88
(四)草地农业产业现状与管理89
(五)对我国的启示92
三、我国草地农业与食物安全93
(一)天然草原保障食物安全的潜力巨大93
(二)农区草业可进一步强化传统农区的食物安全保障功能95
(三)农牧交错区将是草食家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100
(四)南方地区是草业发展的优势地区105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108
(一)主要结论108
(二)主要政策建议110
(三)重大工程建议111
专题三养殖业发展与安全113
一、养殖业发展与安全的形势分析及战略需求113
(一)促进养殖业的稳健发展是实现消费升级的内在要求113
(二)促进养殖业的高效发展是实现产业升级和“双碳”目标的
必然选择114
(三)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是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支撑115
(四)促进畜牧业的繁荣发展是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115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成就116
(一)畜禽养殖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肉蛋奶等畜产品供应能力稳步提升116
(二)我国畜禽养殖业规模化生产稳步推进,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117
(三)我国畜禽养殖业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智慧养殖渐成雏形118
(四)肉蛋奶消费的增加大大增强了国民体质119
三、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现状120
(一)我国畜禽养殖业的产业规模与结构现状120
(二)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区域布局122
(三)我国畜禽养殖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现状123
(四)我国畜禽养殖业进出口现状127
四、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30
(一)畜禽育种工作相对滞后,部分高端种质依赖进口130
(二)畜禽动物疫病频发,养殖效率低下132
(三)饲料资源大量依赖进口,霉菌毒素污染严重,养殖成本居高不下133
(四)食品安全问题频发134
(五)环境污染严重134
(六)养殖设施设备落后,国产化设备研发滞后13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