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钱穆与同时代学人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534527
  • 作      者:
    作者:陆阳|责编:周红斌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
收藏
编辑推荐
《钱穆与同时代学人》带你走进钱穆先生波澜壮阔的学术世界。钱穆先生作为近现代史学大家与国学大师,一生著述等身,秉持对本国历史“温情与敬意”,深挖中国历史文化精粹。 本书以钱氏及相关回忆文章、档案资料为基础,呈现钱穆与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等二十多位著名学者的往来交集和学术异同。既展现钱穆的求学、著书与为人,也让读者一窥近现代教育和学术概貌。书中还探讨了钱穆在传统与现代学术转型期坚守通人之学的独特立场,以及他与同时代学人在学术理念上的分歧与共鸣。 此外,书中讲述钱穆撰写《国史大纲》反驳黑格尔观点的故事,展现其对传统文化的真挚感情。无论你是钱穆先生的追随者,还是对近现代学术史感兴趣,这本书都不容错过。
展开
作者简介
陆阳,中国作协会员、无锡市作协副主席、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首批入库专家。近几年采用文学化的笔触,怀着“温情与敬意”(钱穆语)发掘整理文史,已经公开出版著作30余部近800万字。作品多次荣获江苏省、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和无锡市“五个一工程”奖、太湖文学奖。
展开
内容介绍
钱穆是我国近现代的史学大家与国学大师,一生著述等身。他秉持对本国历史“温情与敬意”的态度,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力和独特的见解,深挖中国历史文化的精粹,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研究领域的标志性人物。
本书以钱氏及相关人士的回忆文章以及档案资料为基础,加以梳理整合,呈现了钱穆与胡适、顾颉刚、傅斯年、陈寅恪、汤用彤等二十多位近现代著名学者之间的往来交集和学术异同,既展现了钱穆一生的求学经历、著书立说和为人处世,又能够让读者一窥近现代教育和学术的概貌,进而针对学术路径的选择展开分析与反思。
展开
精彩书摘
君意“打鬼” 我自“招魂”
——钱穆与胡适
钱穆去世以后,弟子余英时的悼念文章以“一生为故国招魂”为题。“招魂”两字,画龙点睛地说明了钱门弟子对老师毕生努力的最高评价。而胡适相信中国传统文化里有“无数无数的老鬼,能吃人,能迷人,胜过柏斯德(Pasteur)发现的种种病菌”,因此他把“整理国故”的工作比喻为“捉妖”“打鬼”。他说,“用精密的方法,考出古文化的真相,用明白晓畅的文字报告出来”,可以“化黑暗为光明,化神奇为臭腐,化玄妙为平常,化神圣为凡庸”。换句话说,在胡适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阴魂不散”的鬼魅,而“捉妖”“打鬼”,成了整理国故的首要工作。
“打鬼”与“招魂”,成了胡、钱两人在面对传统文化时迥异的两种取向。胡适要“打”的“鬼”,往往就是钱穆想“招”的“魂”。
初次晤面
胡适,字适之,1891年生于安徽绩溪。他年长钱穆4岁,属同辈中人。1910年8月,胡适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17年7月,年仅26岁的胡适学成归国,春风得意地登上北京大学讲台,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教授。在此后短短的几年时间中,他就取代梁启超成为思想界新一代的领袖人物。其成名之骤、崛起之速,令学界叹为观止。
1919年2月,奠定胡适学术地位的代表作《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北大校长蔡元培作序大加称赞,胡氏因而“暴得大名”。这一年的钱穆,仍然在无锡家乡的乡村小学任教,籍籍无名,“日夜与学校诸童同其起居食息”。不过,这一年是他读书最专、最勤之一年。钱穆所读之书,固然多是《语》《孟》《老》《庄》一类的古典旧籍,但他对外界的新思想、新学说并非全然不闻,而这些新思潮正是在陈独秀、胡适等人主编《青年杂志》(自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的大背景下推动的。钱穆晚年回忆:“时余已逐月看《新青年》杂志,新思想新潮流纷至涌来。而余已决心重温旧书,乃不为时代潮流挟卷而去。及今思之,亦余当年一大幸运也。”看来,那时蜗居乡村的钱穆,并没有完全摒弃对新思想的吸纳,自然会读到胡适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以后,先秦诸子的研究一时蔚成风气,尤其是对墨子的研究,竟成当时显学。钱在此时“重温旧书”,尤其集中于先秦诸子,从这个角度来看,钱穆此时的治学是紧跟潮流的。
钱穆早年治学由子学入门,事实上显然受过胡适的影响。1928年夏,钱穆应苏州青年学术讲演会的邀请作《〈易经〉研究》演讲,公开声称研究《易经》正是采用了胡适“层层剥笋式”的方法,并宣称这是“一个比较可靠而可少错误的新方法”。而且,钱穆在教学上对胡适所倡导的白话文运动做了自己的实践。1919年秋,在无锡梅村县四高小任教的钱穆转入后宅初小,他亲自试验了白话文对幼童初学的利弊得失所在。结果,“如是半年,四年级生毕业,最短者能作白话文两百字以上,最多者能达七八百字,皆能文从字顺,条理明畅。”1921年左右,他还用白话文写过《白话历史教科书》,此稿虽未正式发表,但收入了《素书楼余渖》。此后在1922-1923年任教集美中学时,钱穆受胡适《尝试集》的影响曾写过不少白话诗。第一首是《爱》,颇近“艳体”。且看引头四句:“好美的月!/我怎一个人睡了?/我永不再上床了,/除非他和我一处。”
钱穆与胡适初次谋面是在1929年,当时钱是省立苏州中学的国文教师,胡则是上海中国公学的校长。胡适应苏州中学校长汪懋祖的邀请来校做演讲,久仰胡适大名的钱穆“早在前排坐定”,后校长请他到台上同坐。此时钱穆正在写《先秦诸子系年》,有两书“遍觅遍询不得”。遇到学术上的名家,钱穆自然出口相问。也许他所问的两书确是罕见之书,胡适一时答不上来,场面有些尴尬。初次见面,就以疑难相询,不免使胡氏陷于某种尴尬的境地,钱穆事后也有“自念余固失礼,初见面不当以僻书相询,事近刁难”之自责。不过,因问题久积于心,“骤见一天下名学人,不禁出口”,亦属自然之事。这一天,听讲,陪席,同游拙政园。临行前胡适从日记本上撕下一页,写了他在上海的地址给予钱穆,“来上海,可到此相晤”。钱穆在《师友杂忆》记:“余与适之初次识面,正式与余语者仅此。”
当天的许多细节,虽经50年岁月,晚年的钱穆对此却依然历历在目。他在《师友杂忆》中还引用了“颜斶见齐王”的典故来比喻这次会面,“颜斶见齐王,王曰斶前,斶曰王前,终不前”,对学界之“王”胡适缺乏礼贤下士之风颇有责备之意。在钱穆的印象中,胡适“既不似中国往古之大师硕望,亦不似西方近代之专家学者。世俗之名既大,世俗之事亦扰困之无穷,不愿增其困扰者,则亦惟远避为是”。不过,这段评论并不是青年钱穆当时对胡适的看法,而是出自思想完全定型的老年钱穆之口,只是他将“后意”说成“前事”罢了。
将“后意”说成“前事”的,还有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他晚年在回忆乡教期间的为学经历时,对新文化
展开
目录
君意“打鬼” 我自“招魂”
——钱穆与胡适
“房谋杜断” 和而不同
——钱穆与顾颉刚
始善终隙 相知相仇
——钱穆与傅斯年
学脉相承 同为大家
——钱穆与吕思勉
始则推崇 终乃不满
——钱穆与章太炎
“素书”墨浓 “丹桂”香飘
——钱穆与钱基博、钱锺书父子
君子如水 志在弘道
——钱穆与吴宓
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钱穆与汤用彤
聚合离散 惺惺相惜
——钱穆与陈寅恪
“士”不孤起 必有其邻
——钱穆与蒙文通
“觉”“通”异路 同归一辙
——钱穆与梁漱溟
区畛相异 我独幽进
——钱穆与冯友兰
“儒”“释”相会 余音悠悠
——钱穆与熊十力
同“志”通史 途辙归一
——钱穆与张荫麟
史哲合流 同途殊归
——钱穆与贺麟
学人论政 书生本色
——钱穆与张其昀
君子之交 情深谊重
——钱穆与施之勉
良辰难回 他年惆怅
——钱穆与汪懋祖
勠力兴学 情结新亚
——钱穆与唐君毅
半生欢喜 纠葛成空
——钱穆与徐复观
宪制之辩 政学两途
——钱穆与张君劢
超越门户 和通会合
——钱穆与杨联陞
师生高谊 薪火相传
——钱穆与李埏
谆谆教导 “旁支”出彩
——钱穆与严耕望
衣钵承继 薪传海外
——钱穆与余英时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