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诺奖往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第2版新形态教材)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21911
  • 作      者:
    编者:张铭|责编:刘畅//马程迪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7
收藏
内容介绍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总有一些人用努力和智慧照亮了蒙昧中的黑暗,他们像夜空中的群星一样闪耀在历史的长河,诺贝尔三大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那些闪亮的星。诺奖百年,往事知多少?
《诺奖往事: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第二版)》通过专题史话的形式,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工作为主要案例,介绍了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史实、科学家的成长经历、重大科学发现的应用和相关评述,以及现代生物学研究的一些主要的哲学思想。其目的是普及现代生物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读者的科学素养。
第二版增加了“双螺旋的故事”“神奇的化学物质—激素”“一条穿越百年的射线”3 章,其他章节,特别是“基因的故事”“从神经元到大脑”进行了大量增补和修改。另外,增加了一些数字资源。《诺奖往事: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第二版)》从生物学角度概述和分析了与生物学相关的诺贝尔三大自然科学奖主要获奖工作。
展开
精彩书摘
**章 诺贝尔和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可能是当今世界知名度*高的奖项了。100余年来,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备受关注,也饱受争议。诺贝尔奖获奖者和获奖工作常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节 “诺贝尔”姓氏的由来和诺贝尔生平简介
  一、“诺贝尔”姓氏的由来
  谈及诺贝尔奖,必须要先说诺贝尔,而说到诺贝尔则又需查谱溯宗,从这个举世闻名的姓氏说起。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1833~1896)(本书中如无特殊说明,诺贝尔特指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见图1-1A)的姓氏诺贝尔(Nobel)是由拉丁文“诺贝利叶斯”(Nobelius)而来,这是一个典型的瑞典人姓氏。“诺贝利叶斯”的姓氏源自诺贝尔祖先所居住的名为N?bbel?v的教区。诺贝尔的祖父老伊曼纽尔?诺贝利叶斯(Immanuel Nobelius,1757~1839)在1775年将他的姓改为诺贝尔(Nobel)。老伊曼纽尔?诺贝尔的大儿子小伊曼纽尔?诺贝尔(Immanuel Nobel,1801~1872)(图1-1B)就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父亲。小伊曼纽尔?诺贝尔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工程师和商人。1827年,小伊曼纽尔?诺贝尔娶安德烈特?阿尔塞尔(Andriette Ahlsell,1803~1889)(图1-1C)为妻,他们一共生育了8个孩子,但只有4个儿子长大成人,而且*小的儿子埃米尔?诺贝尔(Emil Oskar Nobel,1843~1864)死于1864年进行炸药实验时的意外爆炸,时年21岁。另外三个儿子,长子罗伯特?诺贝尔(Robert Nobel,1829~1896)和次子路德维希?诺贝尔(Ludvig Nobel,1831~1888),后来均成为著名的技术专家和成功的商人,三子即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是诺贝尔奖的创始人。罗伯特和路德维希均有后嗣,其家族延续至今。
图1-1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诺贝尔的父亲(B)和母亲(C)
(引自https://www.nobelprize.org/alfred_nobel/biographical/articles/life-work/)
  二、诺贝尔生平简介
  (一)诺贝尔的青少年时代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于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出生后一直体弱多病,他的母亲用全部的爱来关怀这个羸弱的孩子,她相信他一定能长大成人。母亲的关爱使诺贝尔对母亲有一种特殊的情怀,这种情怀影响了他的人生。诺贝尔真正的学校教育仅仅是念了不到2年小学。当时,诺贝尔的父亲远在外地,家里靠母亲做点小生意,维系一家四口人的生计,生活相当贫困。诺贝尔的父亲小伊曼纽尔?诺贝尔是个勤奋、善于思考的发明家和商人,但他的人生相当*折。这位热衷于实验和发明的商人,总是因承包生意的失利而陷入困境。直到1842年,他发明的水雷和地雷得到了俄国的青睐,在圣彼得堡建立了自己的工厂,生活才逐渐好转。这一年,诺贝尔一家在俄国团聚。
  在俄国,小伊曼纽尔?诺贝尔的事业蒸蒸日上,他为自己的孩子聘请了瑞典和俄国*好的老师。这种家庭教育对于兴趣广泛、热衷于发明和创新的诺贝尔家族来说,无疑比学校教育更为有效。同时,少年诺贝尔有机会接触自己的父亲,观察父亲的工作、了解父亲的思想,继承这个家族渴求知识、勤奋学习、不断创新、敢于冒险和品质坚韧的传统。
  1850年,诺贝尔17岁时,离开圣彼得堡的家,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游学。他去了自己的祖国瑞典,还有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在这些工业化国家,诺贝尔了解和学习了很多先进的理论和技术,结识了不少学者和发明家,增长了见识,特别是有关化学和相关的应用技术。游学对于语言能力的提高无疑也是有益的,年轻的诺贝尔很快掌握了德语、英语、法语及瑞典语和俄语。
  诺贝尔游学期间曾在法国化学家珀卢兹(Théophile-Jules Pelouze,1807~1867)的实验室工作。在珀卢兹实验室,诺贝尔遇到了意大利人索布雷罗(Arcanio Sobrero,1812~1888),索布雷罗在1847年发现了会爆炸的油—硝化甘油。硝化甘油正是诺贝尔此后发明的炸药的主要成分。
  (二)发明雷管和黄色炸药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是俄国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与英国、法国、奥斯曼帝国和萨丁尼亚王国(意大利境内的封建王国)结成的同盟而进行的一场战争。来自俄国军队的大量订单,使小伊曼纽尔?诺贝尔和他三个成年的儿子忙得不亦乐乎。诺贝尔父子的发明——地雷、水雷不仅满足了俄国军队的需要,也使诺贝尔家族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和来自俄国沙皇的荣誉。但好景不长,1855年9月8日,英法联军在围攻349天后占领了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以俄国战败结束。随着战争的结束,俄国新政府不再需要地雷和水雷,因此撕毁了与诺贝尔家族的一切订货合同。小伊曼纽尔?诺贝尔和他的三个儿子想尽办法,但依然于事无补。小伊曼纽尔?诺贝尔只能宣告破产,带着他的妻子和在俄国出生的小儿子埃米尔回到瑞典,而三个大一些的儿子则留在了圣彼得堡。当两个哥哥忙于处理父亲留下来的公司事务时,诺贝尔则沉溺于化学和机械实验中,并获得了他一生中*初的几个专利。
  回到瑞典的小伊曼纽尔?诺贝尔,在斯德哥尔摩郊外的家里建了一个小实验室,开始尝试硝化甘油的实验。1861年,诺贝尔弄到了一笔贷款,支持小伊曼纽尔?诺贝尔开始摸索硝化甘油的引爆实验。1863年,诺贝尔被父亲叫回斯德哥尔摩,父子俩携手摸索引爆方法。就在这一年,诺贝尔发明了雷管。雷管可以安全地引爆硝化甘油。有学者认为,诺贝尔发明雷管的重要性超过其后发明的黄色炸药,这项成就是自发明火药以来,在爆炸物科学方面*伟大的进展。此后,雷管引爆的方法虽然有多种改良,但其基本原理被沿用至今。
  1864年9月3日,诺贝尔家族的硝化甘油实验工厂爆炸,年仅21岁的弟弟埃米尔和其他4人惨死。埃米尔已表现出诺贝尔家族成员特有的才干。这次爆炸不仅是对诺贝尔父母的巨大打击,也对邻居甚至整个城市和国家造成巨大震动,谁也不希望与炸弹为邻。此后的一些实验,诺贝尔不得不在斯德哥尔摩附近梅拉伦湖中的泊船上进行。这次事故虽然没有摧毁小伊曼纽尔?诺贝尔的工作热情,但显然成为压倒他长期操劳过度脊背上的*后一根稻草。此后,小伊曼纽尔?诺贝尔几乎卧床不起,直至1872年病故。而年轻的诺贝尔开始走向台前,实验、演示、专利、贷款、建工厂和推销,一件事接着一件事,诺贝尔的事业越来越兴旺。
  硝化甘油是液体炸药,在制造和运输中危险重重、事故频频。如何将液体硝化甘油吸附使之成为固态,诺贝尔进行了各种实验,如选用了砂土、纸浆、木屑、砖灰、煤、干泥、石膏和黏土等,*后他选择了取自德国沼泽地区的硅藻土。硅藻土可以很好地吸附硝化甘油而又不破坏它的化学特性。吸附硝化甘油的硅藻土呈软块状,可以方便地成型和包装,运输方便安全,也很容易做成棍状塞进炮眼。诺贝尔把它称为“黄色炸药”。关于用硅藻土制作黄色炸药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当时工人在运输硝化甘油时,装油的桶有时会漏,工人就用硅藻土堵漏,事后发现吸附了硝化甘油的硅藻土仍可当炸药使用。由此,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诺贝尔一生中以他的名义注册的发明专利有355项。雷管和黄色炸药等发明满足了当时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开矿和修路等重大工程建设的需要,因此给他带来大量的订单和享誉四海的名望,诺贝尔名利双收,他的工厂遍布欧美各地。
  (三)诺贝尔在意大利去世
  诺贝尔的母亲病故后,1889年和1893年,诺贝尔先后两次立下遗嘱。1895年,诺贝尔立下第三次遗嘱,并作为*终遗嘱,遗嘱中明确说明设立诺贝尔奖。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圣雷莫去世,享年63岁。诺贝尔的遗体被运回他的祖国瑞典安葬。
  三、诺贝尔的家乡—瑞典
  诺贝尔的家乡瑞典位于欧洲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北欧五国之一。北欧五国由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和冰岛组成,还包括它们的附属领土法罗群岛和格陵兰等。北欧五国在地理、历史、文化和宗教等许多方面都有复杂和*特的联系。
  瑞典的统一进程始于12世纪,至13世纪中叶在埃里克十一世领导下基本完成。14世纪末(1397年),丹麦主导建立了卡尔马联盟,通过共主邦联形式将丹麦、挪威(含冰岛、法罗群岛、格陵兰、设得兰群岛和奥克尼群岛)与瑞典(含芬兰)联合于玛格丽特一世治下。1523年,瑞典重获*立。17~18世纪的100多年,瑞典国力强盛,是欧洲列强之一。1814年,丹麦将挪威割让给瑞典,瑞典-挪威联盟建立。至19世纪初,瑞典在持续200余年的瑞俄战争中败于俄罗斯帝国,被迫割让芬兰。1905年,瑞典-挪威联盟解体。瑞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保持中立。16世纪,时任瑞典的国王推动瑞典宗教改革,使新教路德宗成为瑞典国教。这一变革对瑞典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瑞典铁矿、森林和水力等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发达,文化和教育都*具特色。
第二节 诺贝尔遗嘱
  1895年11月27日,诺贝尔在巴黎签署了第三次遗嘱,也是*后一份遗嘱(图1-2)。诺贝尔在遗嘱中写道:“我所留下的全部可变换为现金的财产,将以下列方式予以处理。这份资本由我的执行者投资于安全的证券方面,并将构成一种基金;它的利息将每年以奖金的形式,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里曾赋予人类*大利益的人。上述利息将被平分为5份,其分配办法如下:一份给在物理方面有*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给有过*重要的化学发现或改进的人;一份给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有过*重要发现的人;一份给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作品的人;一份给曾为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为废除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举行和平会议做出过*大或*好工作的人。物理和化学奖金,将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生理学或医学奖金,由在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学院授予;文学奖金,由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文学院授予;和平奖金,由挪威议会选出的一个五人委员会来授予。我明确的愿望是,在颁发这些奖金的时候,对于授奖候选人的国籍丝毫不予考虑,不管他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只要他值得,就应该授予奖金”(埃里克?伯根格伦,1983)。
  1896年,诺贝尔去世后,如何执行诺贝尔遗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财产清算、不同国家的法律、诺贝尔家族的继承权和瑞典政府的利益等诸多问题,因为这几乎是当时世界上捐献的*大一笔个人财富(大约3100万瑞典克朗)。几经周折,直到1900年6月29日,瑞典国王在瑞典议会颁布了管理诺贝尔基金会和诺贝尔奖金颁发机构的章程,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选择才开始进行。因此,**届诺贝尔奖是在诺贝尔去世5年后的1901年颁发。
图1-2 修改于1895年11月27日的诺贝尔的*后遗嘱
(引自https://www.nobelprize.org/alfred_nobel/will/will-full.html)
  在诺贝尔奖相关章程下建立了如下机构:诺贝尔基金会及其理事会和董事会;瑞典皇家科学院、卡罗林斯卡学院、瑞典文学院和挪威议会的诺贝尔奖委员会4个奖金颁发机构;分别负责每项奖金事务的5个诺贝尔奖委员会;分别对每家奖金颁发机构负责的4个诺贝尔学会。
第三节 诺 贝 尔 奖
  一、诺贝尔奖奖项的设置
  诺贝尔奖设置了5个奖项,即诺贝尔物理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化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诺贝尔文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和诺贝尔和平奖(The Nobel Peace Prize)。其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称为诺贝尔三大自然科学奖,自1901年诺贝尔奖初次颁发至今的100余年,
展开
目录
CONTENTS
目录
第二版前言 i
**版前言 iii
**章 诺贝尔和诺贝尔奖 1
**节 “诺贝尔”姓氏的由来和
诺贝尔生平简介 1
一、“诺贝尔”姓氏的由来 1
二、诺贝尔生平简介 2
三、诺贝尔的家乡—瑞典 4
第二节 诺贝尔遗嘱 4
第三节 诺贝尔奖 5
一、诺贝尔奖奖项的设置 5
二、诺贝尔奖的基本数据 6
三、诺贝尔奖中每个奖项获奖人数的设置 6
四、哪些学者有资格**诺贝尔奖候选人? 7
五、诺贝尔奖得主会得到些什么奖励? 7
第四节 诺贝尔为何设置诺贝尔奖 9
一、诺贝尔与学术界的关系 9
二、母亲和朋友对诺贝尔的影响 9
三、信仰的影响 10
第五节 从硝酸甘油到伟哥(外一篇) 10
第二章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百年史 13
**节 生物学学科体系的形成 13
第二节 生理学对生物学学科体系形成的影响 15
一、哈维的《心血运动论》使生理学从自然哲学中脱颖而出 15
二、多学科的形成—由人体的问题延伸到生物学的各个领域 16
三、医生群体为生理学乃至生物学的科学团体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员构成 19
四、生理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争论及对生物学的影响 20
第三节 生物学学科体系的历史发展和内在逻辑 22
一、生物学或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22
二、生物学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 23
三、生物学的未来 25
第四节 现代生命科学与诺贝尔奖 27
第三章 哈维与血液循环——从放血到输血的故事 31
**节 人类对血液的认识 31
一、体液学说和三元气学说 32
二、解剖学之父—维萨里 33
三、塞尔维特与肺循环 34
第二节 哈维与《心血运动论》 35
一、哈维简介 35
二、《心血运动论》的诞生 36
三、对《心血运动论》的评价 37
第三节 《心血运动论》的影响和新的认识 37
一、笛卡儿的机械论 37
二、贝尔纳的内环境理论 37
三、稳态的提出和运用 39
第四节 从放血到科学输血 39
一、放血疗法与华盛顿之死 39
二、把动物的血输给人—莫里的故事 40
三、把人的血输给人—产科医生的尝试 40
四、血型的发现与科学输血 41
五、启示与思考 42
第五节 心脏导管术—把导管插进自己的心脏(外一篇) 42
第四章 维生素的故事 44
**节 大航海时代与坏血病 44
第二节 维生素的发现 45
一、林德与双盲实验 45
二、丰克与维生素理论 46
三、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46
第三节 有关维生素研究的诺贝尔奖 47
第四节 平衡膳食和入乡随俗 50
第五节 物质、能量和信息(外一篇) 51
一、物质、能量和信息与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 51
二、有关光合作用的研究与诺贝尔奖 52
三、有关氧化代谢的研究与诺贝尔奖 53
四、有关呼吸调节的研究与诺贝尔奖 54
五、细胞对氧的感应 54
第五章 胰岛素的故事 58
**节 糖尿病和血糖的调节 58
一、糖尿病 58
二、血糖的调节 59
三、血糖的调节不受意识控制 60
第二节 胰岛的发现—朗格汉斯岛 60
第三节 胰岛素的发现 61
一、班廷的早期经历 61
二、一个idea的诞生 62
三、追梦之路 62
第四节 诺贝尔奖风波 64
第五节 与胰岛素有关的故事 65
第六节 巴丁数—光而不耀,静水流深(外一篇) 67
第六章 青霉素的故事 70
**节 威胁生命的感染 70
一、塞麦尔维斯与产褥热 70
二、埃尔利希的化学疗法与606 72
三、多马克与磺胺 73
第二节 偶然中的必然—青霉素的发现 75
第三节 科学合作和功利科学 77
第四节 瓦克斯曼与沙茨的链霉素发现之争 79
第五节 后抗生素时代 81
第六节 青霉素背后的无名英雄—希特利(外一篇) 82
第七章 双螺旋的故事 84
**节 从格里菲斯到艾弗里
—DNA是遗传物质 85
一、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实验 85
二、艾弗里的细菌遗传转化实验 86
三、怀疑、确认和迟到的认可 90
第二节 噬菌体小组—遗传信息的研究 91
一、德尔布吕克—从物理学到生物学 91
二、早期的噬菌体**实验和噬菌体小组 92
三、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同位素标记实验证实遗传物质是DNA 93
第三节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 94
一、结构学派对遗传物质的研究 95
二、沃森和克里克 95
三、双螺旋 98
四、一鸣惊人,终成** 100
五、四海归一 101
六、无奈与遗憾 102
七、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到来 103
第四节 我辈年少追风狂 104
一、聚焦问题广纳众意 104
二、各路精英学科交叉 104
三、年少不羁敢想敢干 105
第八章 肌肉为什么会收缩——生物电研究简史 106
**节 凉台实验—青蛙腿为什么会收缩 106
第二节 生物电本质的揭示
—动作电位和离子学说 108
一、杜波依斯-雷蒙德的先存学说 108
二、伯恩斯坦的膜学说 110
三、霍奇金和赫胥黎的离子学说 111
四、离子通道 113
第三节 生物电的本质和肌肉收缩的机制 114
第四节 部分与生物电和肌肉收缩机制相关的诺贝尔奖 115
第五节 两百年的探索 118
第九章 下村修的绿色荧光蛋白 121
**节 神奇的脑虹 121
第二节 下村修的绿色荧光蛋白 123
一、绿色荧光蛋白 123
二、绿色荧光蛋白的应用 126
三、绿色荧光蛋白的改造 127
第三节 偏见与遗憾 127
第四节 “日本诺贝尔奖计划”和获奖分析 128
一、“日本诺贝尔奖计划” 129
二、从委屈争议到屡屡获奖 130
三、日本人的教育和对教育的反思 130
第五节 部分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生物学相关研究 131
一、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132
二、化学和生物学方法与相关仪器设备的研制和改进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32
三、为什么一些物理学和生物学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33
第十章 疟疾与屠呦呦的青蒿素 135
**节 中国医药界的原创 135
第二节 人类对疟疾的认识 136
一、疟疾和打摆子 136
二、对疟疾致病原因的研究 136
三、疟疾与奎宁 137
第三节 青蒿素的发现 138
一、五二三项目 138
二、发现青蒿素 138
三、青蒿素的临床应用 141
四、有关青蒿素的争议 141
五、青蒿素是中国人对现代医学的贡献 141
第四节 中国生物学和医学工作者的一些重要成就 142
一、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42
二、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现和机制研究 144
三、冠状病毒的感染机制和溯源研究 146
第五节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 147
第十一章 从天花到艾滋病 149
**节 从天花看免疫 149
第二节 免疫学的诞生 151
一、巴斯德和他的主要贡献 151
二、科赫和他的主要贡献 154
三、伍连德、林文庆、林可胜和汤飞凡及他们的主要贡献 156
第三节 免疫和免疫系统 158
第四节 细胞免疫学派和体液免疫学派 158
一、梅奇尼科夫及其主要贡献 159
二、埃尔利希在免疫学领域的主要贡献 159
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之争 160
第五节 免疫学的发展和应用 161
第六节 现代免疫学 162
第七节 现代免疫学与医学应用 166
第八节 从烟草花叶病毒到mRNA新冠疫苗 169
一、烟草花叶病毒的发现和重要意义 169
二、对肝炎病毒的研究和发现 170
三、mRNA新冠疫苗 172
第九节 人类与传染病的抗争 174
第十节 八方协作抗乙肝(外一篇) 176
第十二章 基因的故事 180
**节 孟德尔—不幸还是有幸 181
一、孟德尔的不幸 181
二、超越时代的伟大发现 182
三、幸运的孟德尔 183
四、孟德尔是怎样被推上科学神坛的? 185
第二节 摩尔根—家族的变异 186
一、摩尔根简介 186
二、果蝇与诺贝尔奖 187
三、摩尔根和他的学生 188
四、一段荒诞的历史 189
五、人类染色体数目的确定 189
第三节 从尿黑酸尿症到一个基因一个酶 190
一、加罗德发现导致尿黑酸尿症的原因是酶 190
二、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191
三、比德尔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 192
第四节 双螺旋之后—中心法则的提出和完善 193
一、大顽童的乐趣
—物理学家*次提出遗传密码 193
二、中心法则的提出 194
三、发现mRNA,破译三联体密码 196
四、劳斯肉瘤病毒和逆转录酶的发现 198
五、发现RNA有酶的特性,提出RNA世界 201
六、端粒酶与细胞衰老 202
七、库鲁病和朊病毒的发现与中心法则的发展 203
第五节 遗传和遗传调控机制的相关研究 204
一、转座子—跳跃的基因 204
二、从分子剪刀到DNA重组 205
三、定点突变和基因打靶 206
四、细胞凋亡、microRNA和RNA干扰 207
五、细胞自噬机制和相关基因 209
六、基因编辑 210
第六节 遗传与进化 212
一、从拉马克到达尔文 212
二、孟德尔学说与达尔文学说的碰撞 213
三、现代综合进化论 214
四、中性进化和进化论的发展 214
五、达尔文与孟德尔 215
六、远古的基因—尼安德特人 216
七、表观遗传—获得性遗传的再生? 217
第十三章 从神经元到大脑 219
**节 卡哈尔与神经元学说 219
一、少年时代的“离经叛道” 220
二、坚持己见 221
三、证明自己 221
第二节 巴甫洛夫和他的狗 222
一、假饲实验和慢性实验法 223
二、巴甫洛夫小胃 223
三、条件反射 223
四、巴甫洛夫的老师 224
五、巴甫洛夫的失误 225
第三节 谢灵顿和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 225
一、神经生理学大师谢灵顿 226
二、谢灵顿的学术生涯 226
三、谢灵顿的主要学术贡献 227
第四节 神经递质的发现 228
一、问题之源—研究自主神经时的困惑和探索 228
二、一梦成谶—化学物质“迷走素”传递信息 229
三、双剑合璧—揭示“迷走素”是乙酰胆碱 230
四、欧拉之后—揭示“交感素”是去甲肾上腺素 231
五、寒门贵子—弄清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关系 232
六、名师高徒—神经递质传递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