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大地测量学基础理论
大地测量学是以地球本体及地固空间为观测和研究对象,研究和测定地球力学平衡形状(大地水准面)及重力场、点的位置与相互位置关系,监测地球形变及重力场变化、点的运动轨迹与时空协同状态,也是精准度量地球和监测全球变化的一门计量科学。
1.1 天文与地球坐标参考系
“参考系”一词来源于**力学中的“参考体”,参考体是为考察目标物体的位置和运动状态,而选作基准的参照物。为定量表达目标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设置与参考体固连,并连续延伸到目标物体所在空间的坐标系,这就是**力学中的坐标参考系。**力学中的参考体和坐标参考系都可任意选择。同样,大地测量学中的坐标参考系以地球或天体为参考体,采用大地测量方法,设置空间连续的坐标系。大地测量坐标参考系一般是理论和概念层面上的。
1.1.1 相对论与参考系概述
**的地球和天文坐标系都是牛顿力学意义下的惯性空间参考系,参考系本体的加速度被处理成惯性力(如地固空间中的自转离心力),不同参考系之间的坐标转换满足线性的伽利略变换,只有平移和旋转。广义相对论框架中,空间、时间和引力场统一,时空的分离依赖观测者和参考系,引力不是一种纯粹的“力”,而是时空自身的一种几何属性,引力场的存在体现为时空弯*。空间坐标转换包含时间和引力场,时间转换也包含空间坐标和引力场。
1.参考系、时空与引力场
1)惯性参考系及其空间与时间坐标
**力学中的牛顿**定律指出,没有外部力作用时,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这里强调的外部力是真实存在的“物理力”,而不是虚拟的“惯性力”。在非惯性参考系中,尽管没有外部力的作用,但惯性力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牛顿力学惯性参考系中,空间和时间*立,因此,牛顿力学的惯性参考系可称为惯性空间参考系。在非惯性空间参考系中,牛顿运动定律需加以修正。天文参考系一般选择惯性空间参考系。例如,以太阳系质心为原点,坐标轴相对遥远天体定向的坐标系,可认为是牛顿力学惯性空间坐标系。
惯性空间是欧几里得空间,其坐标系的距离元ds(线元,图1.1)可用三维笛卡儿坐标(即空间直角坐标)(x1, x2, x3)或球坐标表示为
(1.1.1)
图1.1 惯性空间坐标系中的线元与坐标微元
式(1.1.1)中,由欧几里得空间坐标表示的线元ds可用矩阵形式写为
(1.1.2)
式中:矩阵称为欧几里得空间的度规张量。
狭义相对论的空间和时间统一,遵循“光速不变原理”,牛顿**定律仍然成立。真空中光速为常数,与光源和惯性系选择无关。狭义相对论惯性参考系中的时空坐标线元可用时空笛卡儿坐标或时空球坐标表示为
(1.1.3)
式(1.1.3)中,由时空笛卡儿坐标表示的线元可写为
(1.1.4)
式(1.1.4)中的张量称为闵可夫斯基度规。可以证明,闵可夫斯基空间的时空*率为零,因此闵可夫斯基空间是一个四维平直空间。闵可夫斯基度规的时空球坐标形式为
(1.1.5)
广义相对论建立在等效原理之上,引力场的存在使四维时空弯*。在广义相对论的惯性参考系中,空间、时间和引力场统一。引力和惯性力可以且只能在局域范围内以弯*时空形式抵消,因此,只有局域而没有全局的惯性系。例如,在只受引力场束缚而无其他外力作用的自由航天器中,用标准钟记录时间,配置三个不受力矩作用的陀螺,用三个陀螺指向定义空间坐标轴,这样,标准钟和陀螺就实现了一个四维时空局域惯性系。严格地说,局域惯性系的范围是数学无穷小,适用范围要看引力位梯度的大小和精度要求。有引力场存在时,时空是弯*的,度规张量遵循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需要求解引力场方程才能得到时空度规。
2)等效原理与相对性原理
等效原理是弱等效原理和强等效原理的统称,是引力和引力场的基本物理性质。弱等效原理,又称伽利略等效原理,是伽利略从宏观物体的运动现象中提出的运动规律。弱等效原理表述为“惯性质量等于引力质量”。物体在引力场中所受的力满足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中为引力质量,为引力加速度。同时,自由落体运动满足牛顿第二定律,其中为惯性质量,是落体运动加速度。弱等效原理指出,从而得到,即惯性力和引力平衡(相等)。因此,引力场中与自由落体固连的非旋转参考系和自由空间中的惯性参考系等效。
爱因斯坦把弱等效原理推广成强等效原理,又称局域等效原理,并连同广义相对性原理(广义协变原理),建立了广义相对论,即弯*时空的引力理论。强等效原理指出,有引力场存在的任何时空点,都有可能建立一个“局域惯性系”,在其中,一切物理定律,与没有引力场时狭义相对论中的形式相同。例如,仅受地球重力场作用的“局域惯性系”,可以是自由落体、空间站、地球卫星等,“局域”是指在落体、空间站或卫星的局部空间中,进行有限时间实验,引力效应在这样的“局域”时空范围内被惯性力完全抵消。可见,在任意时空点上选取适当的参考系,可使运动方程和力学方程不含引力项,即引力可以局部消除。若认为这种消除了引力的参考系是惯性系,那么强等效原理告诉我们,在任何一个时空点,一定存在局域惯性系。
3)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近似解与时空度规
时空的几何性质用度规张量描述,其中为指标。时空度规给出了在该时空中进行度量的规范,即给出了时空中与坐标系选择无关的线元(固有长度):
(1.1.6)
对于四维时空,广泛采用的约定是指标,其中0代表时间坐标分量,1~3代表三个空间坐标分量。在没有引力场时,时空是平直的,用闵可夫斯基度规描述;有引力场存在时,时空是弯*的,其时空度规需要解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得到。
广义相对论时空是四维的,时空的弯*性质依赖物质的分布和运动(能量动量),由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给出。很多情况下,时空弯*的量级很小。例如,离开天体(质量处,时空弯*的量级约为,由此可得在地球表面,地球重力场引起的空间弯*约为1.392×10-9?=?0.287?mas(mas为milliarcseconds的缩写,即毫角秒)。其中,为万有引力常数,为大地水准面重力位(常数,又称全球大地位)。只有在黑洞或其他强引力场情况下,才有较大的时空弯*。
可见,很多情况下引力场弱,时空仅稍微有一点弯*,这时可只保留相对平直时空的低阶扰动项。1916年,德国物理学家K.史瓦西,令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右边的能量动量张量时空交叉项为零,给出以时空球坐标表示的、球对称天体外部引力场方程的解:
(1.1.7)
式中:,为天体的球半径。当天体引力质量,则,或离开天体无穷远处,式(1.1.7)退化为闵可夫斯基平直时空解,即
任何球对称的真空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解,总可以表述为上述史瓦西解的形式。这一结论后来被称为伯克霍夫定理。由式(1.1.7)可写出史瓦西度规为
(1.1.8)
1963年,R.克尔得到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一个轴对称严格解,适合各种轴对称旋转天体(不带电)在其外部所产生的引力场。设天体的引力质量为,为天体在旋转轴方向的转动惯量,为天体旋转角速率,由物理学可知,天体自转的角动量为。令轴为天体旋转轴,则自转天体外部,引力场方程以时空球坐标表示的克尔轴对称解为
(1.1.9)
由式(1.1.9)可写出克尔度规为
(1.1.10)
对于旋转地球椭球,*大主惯量(又称极惯性矩)(见1.2.6小节),为地球总质量,为地球长半轴,为地球动力学形状因子,为极动力学扁率(又称天文地球动力学扁率),为地球平均自转速率。
与史瓦西度规[式(1.1.8)]相比,克尔度规[式(1.1.10)]多了一项与天体旋转角动量有关的时空交叉项。当天体旋转速率等于零,即不旋转时,,克尔轴对称解式(1.1.9)退化为史瓦西球对称解式(1.1.7),当天体引力质量,或离开天体无穷远处,退化为闵可夫斯基平直时空解。
广义相对论的线性理论只要求引力场扰动很弱。对于束缚在弱引力场中的粒子(质点),当牛顿引力势很小、质点运动速度很低时,可按牛顿引力势和质点运动速度的幂次,把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与质点运动方程按幂级数形式展开,0阶对应牛顿近似,1阶及以上近似称为后牛顿近似。
1938年,爱因斯坦等人完成多体问题的后牛顿运动方程。后牛顿方法模仿牛顿力学形式,将引力场方程展开成无量纲牛顿引力势及引力场中质点(粒子)的速度与光速之比这些小量的幂级数,得到逐级近似的天体系统运动方程,从而解决了弱引力场和其中慢速运动质点的相对论问题。1981年,威耳等人完成了参数化后牛顿(parametrized post-Newtonian,PPN)方法。PPN方法时空度规中,含因子的项称为一阶后牛顿(简称1PN)项,含因子的项称为二阶后牛顿(简称2PN)项,含因子的项称为2.5PN项,以此类推。
对于某一连续介质的单个天体,若忽略该天体以外其他物质和能量动量,采用后牛顿近似方法,可将旋转椭球形天体的正则质心时空度规(时空笛卡儿坐标形式)表达为(Soffel,2000)
(1.1.11)
正则质心度规完全由两个引力位决定,即标量位和矢量位。如果没有这些位能,线元就退化为闵可夫斯基时空线元,即式(1.1.3)。
在时空度规中,*重要的引力项是中的项,这一项会导致引力红移。在牛顿近似下,标量位恢复为牛顿位。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相应后牛顿近似可化为
(1.1.12)
式中:为引力质量密度,例如对于地球,为地球内部的积分体元密度;为拉普拉斯算子。式(1.1.12)是牛顿力学框架下的引力位理论中泊松(Poisson)方程(见1.2.1小节)在相对论四维时空中的推广。
矢量位用于描述天体旋转运动的能量动量效应,由天体旋转角速度与质点(粒子)空间坐标计算,如地球自转运动对质点产生的角动量,相应的后牛顿场方程为
(1.1.13)
式中:为质量流密度。
若用时空球坐标形式表示正则质心度规,令轴为自转轴,极惯性矩为,则类似于克尔度规,由于天体自转,正则质心度规多了一项时空交叉项,且有
(1.1.14)
4)原时、坐标时与时空参考系中空间坐标分离
在广义相对论中,原时是四维时空中理想钟的读数,是可直接测量的局部物理量。观测者在时空参考系中画出一条类时*线,这条*线称为观测者的世界线,原时描述的是质点在四维时空中测地线的弧长(不变量),且有
(1.1.15)
式中:为观测者的原时,它是观测者所携带的理想钟计量的时间。
由于不同观测者的世界线不重合,不同原时之间无法进行比对,所以,需要一个时间尺度标准,为时空参考系中不同时空点提供统一的时间参考,这就是坐标时。
原时与坐标时之间由时空度规相连,两者的转换关系涉及引力场(广义相对论效应)及其中的质点运动(狭义相对论效应)。联合式(1.1.6)和式(1.1.15)可得
(1.1.16)
式中:表示观测者的速度;主项含因子,是微小量。令
(1.1.17)
则式(1.1.16)可简化为
(1.1.18)
式中:系数是观测者空间坐标和速度的函数。在后牛顿近似下有
(1.1.19)
坐标时t不是物理量,只能通过具体原时来间接实现。任何一个“原时钟”,如原子钟,要变为标准时间尺度的“坐标钟”,都需进行频率调整或加时间改正。
在广义相对论框架下,时空流形由其度规结构刻画,给出时空度规结构是建立时空坐标参考系的基本条件,但度规结构又依赖时空流形中的物质和能量结构。这种时空与物质能量的相互依赖关系,使得人们在广义相对论框架下建立时空坐标参考系时,需要事先选定坐标系类型,以便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