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3中国篇)(精)
0.00     定价 ¥ 1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08301
  • 作      者:
    编者:郭华东|责编:杨婵娟//姚培培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
收藏
内容介绍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3):中国篇》聚焦零饥饿(SDG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6)、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SDG7)、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11)、气候行动(SDG13)、水下生物(SDG14)和陆地生物(SDG15)七大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专注于新方法新指标的探索、可持续发展进程的跟踪评估,以及多指标交叉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针对16个具体目标汇集了28个典型案例,展示了在中国和典型地区两个尺度上针对SDGs指标的研究、监测和评估成果,包括20套数据产品、18种方法模型和25个决策支持。这些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国利用科技创新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探索和实践,充分揭示了地球大数据技术对监测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开拓了在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框架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方法支撑“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可为各国加强该议程的落实监测评估提供借鉴。
展开
精彩书摘
**章绪论
  2023年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中期之年。我们需要用更准确的数据评估当前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程,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当前全球和各个国家面临的问题,并研究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为议程后半段的实施指明方向。
  然而,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2年和2023年)对17个目标的分析,以及对230多个指标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全球仍然有大约一半的国家严重缺乏指标进展数据,且指标更新不及时,缺乏地理空间信息,严重影响指标的监测和科学决策(UN,2022,2023)。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期评估是一个机会,一方面可以检验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发现其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加强数据的获取能力。据项目组统计,在目前230多个SDGs指标中,仍然有35%的指标处于有方法无数据的状态。而那些有数据的指标,在不同国家、不同领域分布也极其不均勻,尤其对很多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来说,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范围的数据计算,急需高质量的全球数据产品。
  联合国推动提出“数字合作路线图”,旨在推动数字技术加快可持续发展进程(UN,2020a)大数据是数字技术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本报告中,我们融合卫星观测、台站记录、调查统计、网络媒体、基础地理等多源数据的地球大数据,弥补统计数据的缺失,同时提供丰富的时空信息,展示指标的空间差异和进展状态。2021年11月发射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是致力于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服务的科学卫星。目前,卫星数据已在全球范围内共享,以进一步增强SDGs数据获取和服务能力。
  2019~2023年,我们连续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http://www.cbas.ac.cn/yjcg/yjbg/),助力中国和“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本报告继续从数据、方法和决策支持三个方面,关注中国和“一带一路”尺度指标进展。另外,本报告重点开展指标在中国和“一带一路”的中期进展评估。在可持续发展目标所有230多个指标中,有超过1/3与环境相关(UNEP,2021),这些与环境相关的指标也是*能体现地球大数据时空优势的领域。随着地球大数据研究的深入,能够用来计算指标的数据也在不断增加和更新。
  在中国尺度,依据2019~2023年连续发布的《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数据集,以及国家和联合国部分统计数据,本报告评估分析了2010~2022年中国98个以环境类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进展。本报告形成的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进展的部
  分定量结论,是基于地球大数据处理与分析关键技术及创新方法应用的探索性研究成果。结果显示,2010~2022年,被评估的指标整体持续稳定改善。2010~2015年,被评估的指标中有76.5%在持续改善,有14.7%在恶化;2015~2022年,改善趋势进一步加强,有81.0%的指标在持续改善,没有恶化的指标。在地球大数据评估的98个指标中,在2015年,仅有13个指标实现了2030年目标;到了2022年,已经有超过一半(51个,52.04%)的指标提前实现了2030年目标。中国从2015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以来,环境类可持续发展指标大幅改善。其中,SDG2(零饥饿)、SDG13(气候行动)、SDG15(陆地生物)3个目标中,60%以上参与评估的指标都已经实现2030年目标。
  大数据在开展全球一致性指标计算方面,具有更新快、可重复、覆盖广的优势,对弥补部分国家数据缺失问题具有重要作用(Guo,2020,2021,2022)。然而,在长期的指标研究和跟踪过程中,从大数据分析和计算的角度,目前SDGs部分指标定义和评价标准有以下三个方面仍有完善和改进的空间。
  (1)部分指标的数据可比性不高。有些指标的数据无法体现国家间人口、发展程度、地理环境差异。例如,SDG13.2.2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一指标没有考虑国家间人口、经济体量的差异。
  (2)部分指标的评估标准不明确。有些指标的标准无法量化,难以衡量指标进展及是否实现目标。例如,对于SDG14.a.l海洋领域占研究活动预算的比例,这个指标需要达到多高的比例才算实现目标;同时,海洋预算比例的提高可能导致农业、气候变化等其他研究活动比例的降低。
  (3)部分指标的空间数据难以获取。有些指标的定义区分男女、残疾人与非残疾人等,如SDG11.2.1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SDG11.7.1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比例,本意可能是强调对弱势人群的保护,但城市内男女人口、残疾人口的空间分布数据难以广泛获取,仅使用统计数据无法反映空间差异。
  为此,基于目前全球各国数据获取能力差异,以及指标设置的一些问题,我们建议,一方面,各国需要加强支持,继续提升大数据计算指标的能力;另一方面,联合国需要对指标设置进行一些调整,明确指标定义和标准,增加对数据可获取性的考虑,从而更大地发挥全球一致性大数据的作用,向着“更公平、易获取”的方向改进。
  6背景介绍
  7主要贡献
  9案例分析
  36本章小结
  第二章SDG 2零饥饿
  背景介绍
  可持续的土地、土壤及水资源管理是在向可持续消费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保障营养、多样化膳食和构建资源节约型价值链的基础。人类消耗的90%的卡路里和80%的蛋白质都来自耕地(Kastner et al.,2012),但由于人口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在2000~2020年减少了约18%(FAO,2022)。同时,相关证据表明,农业生产率增速正在放慢,并且高污染、高排放已将生产能力逼至极限,造成了土地和环境的退化(FAO,2021)。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其土地管理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善对实现SDG2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为应对上述挑战,推进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国在推广梯田种植、加强水浇地管理、开展黑土地保护以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中国约2/3的国土被山脉覆盖,梯田是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在土壤保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厘清梯田的空间分布和土壤保持效益,对农业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水浇地作为灌溉耕地中的重要部分,产量高、效益好,但水浇地灌溉也带来了水土污染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建立水浇地分区分层制图方法,监测其分布及变化,能够支撑精准的、科学的耕地使用和管理。由于长期的高强度开发利用,东北地区的寒地黑土资源面临着退化的危机,秸秆覆盖作为一种有效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可有效减轻风力侵蚀、水力侵蚀,恢复提升土壤有机质,稳定增加黑土层厚度,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开展黑土地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监测有助于制定黑土资源保护策略。中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促进了节地、节水、节肥、节药和农民收入的提升,为“可持续农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系统地调查、总结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中国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效,为可持续农业相关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通过科学规划和综合目标引导,促进耕地利用多目标协同的综合效益提升,将是实现零饥饿目标的关键。本章重点从可持续粮食生产体系监测和可持续粮食生产政策和效益评估两个方面,总结了中国近期在促进零饥饿目标实现中的进展。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i
执行摘要 v
**章 绪论/ 1
第二章 SDG 2零饥饿
背景介绍/6
主要贡献/7
案例分析/9
2.1 中国梯田分布及其土壤保持效益/9
2.2 2015~2022 年中国水浇地时空分布特征/13
2.3 东北黑土区玉米秸秆覆盖估算与时空演变分析/21
2.4 中国耕地保护政策引领及经验分享/26
2.5 中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综合评估/31
本章小结/36
第三章 SDG 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
背景介绍/38
主要贡献/39
案例分析/40
2015~2020 年中国城镇公共卫生间人口覆盖/42
本章小结/49
第四章 SDG 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
背景介绍/52
主要贡献/53
案例分析/54
4.1 中国依靠清洁炊事能源和技术的人口比例/56
4.2 中国特高压支撑可再生能源远距离利用/63
本章小结/68
第五章 SDG 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
背景介绍/72
主要贡献/73
案例分析/75
5.1 中国地级市城市活力对碳排放的量化影响/77
5.2 中国大气污染人口暴露变化评估/87
5.3 中国长期高分辨PM2.5反演及变化趋势/99
5.4 中国五大城市群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信息提取/107
5.5 中国城乡经济发展差异指标/115
5.6 中国典型城市SDG 11综合评估/129
本章小结/138
第六章SDG 13气候行动
背景介绍/142
主要贡献/143
案例分析/144
6.1 中国洪涝灾害空间分布及影响分析/146
6.2 气候行动目标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评估/155
6.3 中国气候变化教育传播现状调查/158
本章小结/163
第七章 SDG 14水下生物
背景介绍/166
主要贡献/167
案例分析/168
7.1 中国近海微塑料分布特征及时变状况分析/170
7.2 中国海草床时空分布动态监测/176
7.3 中国典型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估/180
7.4 中国近海筏式养殖动态遥感监测与分析/184
本章小结/186
第八章 SDG 15陆地生物
背景介绍/190
主要贡献/191
案例分析/192
8.1 青藏高原典型物种(黑颈鹤)栖息地变化及保护空缺/194
8.2 西北干旱区绿洲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变化/201
8.3 承德塞罕坝地区生态修复成效评估/210
本章小结/213
第九章 SDGs多指标交叉与综合
背景介绍/216
主要贡献/217
案例分析/218
9.1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SDGs综合进展评估/220
9.2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间SDGs的空间溢出效应的时空特征评估/225
9.3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SDGs协同权衡分析与未来发展情景预测/232
9.4 面向“一体化健康”的SDGs多目标权衡与协同/238
本章小结/243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245
主要参考文献/249
主要缩略词/26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