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距离身为老师和家长的我们已经很远了,面对孩子,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站在成人的立场上。
遇到以下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小能一年级的时候喜欢蛇,买了好几十本关于蛇的书,还买了一本专业的《商品蛇饲养与繁育技术》,每天都在研究这些蛇的资料……
要不要提醒他转移注意力?→P34:小能的几个小故事
上学第一天,小Y同学因为表现不错,得到了一个“大拇指”,但放学的时候发现这个“大拇指”找不到了。爸爸妈妈和S老师都说丢了就要自己负责任,小Y哭了,哭得很伤心。……
和孩子讲道理对吗?→P66:丢了“大拇指”的小Y
孩子不想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不清楚他是因为担心或者畏惧不想做,还是因为这件事情不适合他。……
要孩子坚持还是尊重他的选择?→248:玩冰滑梯“五部曲”
孩子的一句“校长,你能帮我系鞋带吗”背后藏着什么?
为什么他们上台时会紧张得说不出话?
那些“乱涂乱画”的图画,是不是也在诉说着情绪?
……
我们真的“看见”孩子了吗?
书里的故事来自庞科军老师20多年的教育实践。庞老师用生动的故事,带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揭开他们语言、行为背后的秘密。通过日常的观察、和孩子的聊天,发现孩子的真实需求,并提出了实用的教育建议:如何让学习有趣?如何设计任务让孩子感受到“我能行”?如何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孩子快乐成长?教育需要耐心,但也要对孩子提要求,助力孩子成长。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理解、尊重和陪伴。让我们一起,学会“看见”孩子,陪伴他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第1章 童年是一首诗:可能没看见的“冰山”
第一节 孩子没说的话
话里有话:校长你能帮我系鞋带吗?
不知所云:孩子上台需要多少支持?
话未说完:为什么没有回教室去?
第二节 孩子表达的“声东击西”
行为蕴藏着孩子的精神需求
剥去“特殊”的外衣
第三节 孩子发展的“时刻表”
教育的广角:思维发展的多向性
“静待花开”:知道在等什么
重要的变量:教育的反射弧特别长
第2章 孩子眼中的世界:教育的起点
第一节 孩子的情绪是真实的也是短暂的
孩子自我情绪的释放:自我教育
自我能力的成长:做孩子社会性成长的“梯子”
第二节 孩子往往词不达意
儿童的语言是一门科学
回应儿童的心声
第三节 孩子行为背后都有“孩子逻辑”
注意力转移:有了更有吸引力的东西
孩子需要的容易被我们忽略
教育最好带着“游戏感”
第3章 发现孩子有方法
第一节 观察:日常的教育判断
赋予教育意义:发现不一样的学生
换个视角:老师总是有办法
第二节 问卷:透过调查看到“人”
数据是会说话的
设计问卷不容易
第三节 访谈:准确追问司空见惯的答案
孩子一直在思考
为什么孩子失去了创新精神
第四节 图画:隐藏着孩子的诉说
关系:体现在人际距离
乱涂乱画:一种良好的情绪调适方式
第4章 教育要走在孩子前面
第一节 让孩子感受到有意思
日常的事情:烹小鲜才见真功夫
特定的事情:趣味是设计出来的
第二节 让孩子感到有挑战
不是越简单越好
对事鼓励,对人坚持
第三节 让孩子感到“可控制”
方法是重要的:提供孩子能运用的方式
自主性:成长需要安全感和信任感
第四节 让孩子感到“我能行”
找到孩子努力的方向
人生充满偶然性
第5章 走向远方:用科学的方式教育
第一节 发现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十名现象:不同阶段孩子的发展速度不一样
第二节 孩子的自我成长:时间能够解决的问题
“抢跑”不是好办法
头痛往往需要医脚
第三节 孩子的思维是跳跃的
天生的哲学家:稀奇古怪的问题
寻找自己独特的“生长点”
第四节 用最接近孩子心理的方式教育
吃是孩子最早的“嗜好”
故事是孩子最愿意接受的教育
第6章 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陪伴
第一节 孩子的精神需要繁茂
亲子交流是精神的契合
陪伴要有方法和支点
男孩教育:值得我们关注的领域
第二节 孩子是天然的未来学家
每个孩子都有未来的梦想
站在未来:父母守则八条
第三节 用孩子熟悉的词汇讲话
经常关注孩子关注的热点
共情:让孩子感受到平等
第7章 教育总会遇到特殊
第一节 我是谁:孩子各有各的禀赋
多动并不可怕
特殊家庭:对其多一份关注
第二节 我来自哪里:种子种下了就会发芽
孩子的表现是家庭的折射
错误行为背后的家庭影子
教育需要社会的力量
第三节 我要到哪里去:缺少信任就缺少教育的力量
沟通意味着各自有所放弃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动
从一件事中总能找到教育的意义
第8章 育人思维很重要
第一节 育人思维的逻辑框架
育人思维的分析框架
儿童表现的六个层次
第二节 育人思维在实践中的探索
行动比语言更直观:鼓励尝试“五步法”
契机比引导更重要:不妨从等待中发现
思维变了,价值也就变了
第三节 育人思维的动态演进
清单思维:让育人工作看得见
育人者要善于“意义通达”(引导儿童)
育人的边界和无边界
跋:童年的秘密就是教育的密码
参考文献
附录1:与庞老师
附录2:给庞老师的信
后记
十多年前我就认识作者庞科军,那时他在杭州市天长小学这所全国知名的学校担任副校长,分管教科研工作。这项工作为其专业成长提供了深厚的科研文化土壤,他在学校的浓厚科研氛围中不断地受到洗礼。1983年天长小学开展的“小学生最优发展综合实验”成果曾获首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被新华社誉为全国“四大模式”之一。作为在天长小学长期分管科研的老师,庞科军显然是一位身体力行者,这本《童年的自变量》,也是学校提倡“教育观察”“教育叙事”下的成果。
——朱旭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