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低渗透油藏深部调驱技术与实践
0.00     定价 ¥ 10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8372171
  • 作      者:
    编者:鄢长灏//郑力军//吕伟//吴天江//张荣等|责编:张旭东
  • 出 版 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2
收藏
内容介绍
  《低渗透油藏深部调驱技术与实践》围绕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描述了地质及开发概况,系统阐述了纳米聚合物微球、微米凝胶、黏弹自调控剂、微乳液四项主体调驱技术,介绍了地面注人及远程监控配套工艺等内容,并为读者提供了4个实用的矿场应用实例,可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调驱原理及相关技术的应用。
  《低渗透油藏深部调驱技术与实践》可供石油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从事深部调驱技术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科研机构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低渗透油藏概况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油气开发迅速进入低渗透领域,虽然油藏资源丰富,但是存在着效益建产难度大、驱替系统难以建立等世界级难题,通过不断地技术攻关和现场开发实践,低渗透油藏成功实现了规模有效开发。长庆油田属于典型的低渗透油田,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和开发对象的日趋复杂,不同类型油藏表现出来的开发矛盾各不相同。以安塞油田为代表的特低渗透油藏整体处于中高含水开发阶段,受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水驱指数大幅上升,存水率下降,采油速度下降,水驱效果变差;以华庆油田为代表的超低渗透油藏多处于中含水、低采出阶段,储层物性差、裂缝发育、有效驱替难建立,整体开发矛盾为油井裂缝型水淹,低产井多,采出程度低。攻关研究低渗透油藏深部调驱技术对于类似油田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改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概念与分类
  关于低渗透油藏的概念,最早在1997年由我国学者李道品提出[1],2011年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6285-2011《油气储层评价方法》将储层正式划分为六类,即:
  特高渗透:K≥2000mD;
  高渗透:500mD≤K<2000mD;
  中渗透:50mD≤K<500mD;
  低渗透:10mD≤K<50mD;
  特低渗透:1mD≤K<10mD;
  超低渗透:K<1mD。
  根据低渗透油藏分类,把渗透率小于50mD的油藏统称为低渗透油藏。根据实际生产特征,按照油层平均渗透率可以进一步把低渗透油藏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一般低渗透油藏,油层平均渗透率为10~50mD。这类油藏接近正常油藏,油井能够达到工业油流标准,但产量低,需采取压裂措施提高生产能力,才能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第二类为特低渗透油藏,油层平均渗透率为1~10mD。这类油藏与正常油藏差别比较明显,一般束缚水饱和度增高,测井电阻率降低,正常测试达不到工业油流标准,必须采取较大型的压裂改造和其他相应措施,才能有效地投入工业开发,如长庆安塞油田。
  第三类为超低渗透油藏,其油层平均渗透率小于1mD,该类油藏非常致密,束缚水饱和度很高,基本没有自然产能,不具备工业开发价值。但如果其他方面条件有利,如油层较厚、埋藏较浅、原油性质比较好等,同时采取既能提高油井产能,又能减少投资、降低成本的有力措施,也可以进行工业开发,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如长庆华庆油田。
  第二节 资源与分布
  我国低渗透油气资源分布具有含油气多、油气藏类型多、分布区域广,以及“上气下油、海相含气为主、陆相油气兼有”的特点,在已探明的储量中,低渗透油藏储量的比例很高,约占全国储量的2/3以上,开发潜力巨大。仅2008年,低渗透原油产量就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37.6%,低渗透天然气产量则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42.1%。
  地处我国中部的鄂尔多斯盆地石油资源丰富,而且因低渗透、特低渗透、超低渗透闻名于世,号称“磨刀石”型油藏,曾被戏称为“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百年来,为了实现低渗透油藏的有效开发,广大石油科技工作者不屈不挠地开展着“磨刀石”革命,史诗般地进行了低渗透“长征”。1995年,我国第一个特低渗透油田——安塞油田成功开发。随后,低渗透油田开发呈现加速推进之势,靖安油田、西峰油田、姬塬油田又相继实现了高效开发。特别是2008年以来,被称为低渗透新极限的超低渗透油藏被大规模有效开发,低渗透油田的神秘面纱被徐徐揭开,低渗透油田原油产量以每年200x104t的速度快速增长,低渗透油藏上建设大油田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截至2018年底,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资源量146.5x108t,累计动用探明储量52.05x108t。特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动用地质储量占76.6%,产量占68.4%,低渗透地质储量占12.8%,分层系看,三叠系油藏产量比例占72.0%(图1-1至图1-3)。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低渗透油藏概况 1
第一节 概念与分类 1
第二节 资源与分布 2
第三节 油藏特征 3
第四节 开发特征 14
第五节 影响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 19

第二章 低渗透油藏深部调驱技术 39
第一节 发展历程 39
第二节 需求与对策 41
第三节 主体调驱技术 48

第三章 低渗透油藏深部调驱配套工艺 147
第一节 地面工艺的基本要求 147
第二节 注入工艺流程及装置 148
第三节 远程监控技术 152

第四章 低渗透油田深部调驱技术效果评价及矿场应用实例 159
第一节 深部调驱技术效果评价 159
第二节 矿场应用实例 166

第五章 低渗透油藏深部调驱技术发展方向与展望 190

参考文献 19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