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灾后社会日常生活空间的地方型塑--以北川新县城为例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7151970
  • 作      者:
    作者:雷天来|责编:傅玉芳
  • 出 版 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2
收藏
作者简介
  雷天来,1989生,江苏盐城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流动站博士后。先后就职于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党校、中共江苏省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灾害文化研究、文化遗产研究。主持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西南地区灾后文化重建与韧性社区构建研究”(2021M691028),中国人类学博士论文田野调查奖助金项目“灾后社会日常生活实践与公共空间型塑——以北川新县城移民社区为例”(TYJZJ2017),在《民俗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湖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发表论文5篇。
展开
内容介绍
  《灾后社会日常生活空间的地方型塑:以北川新县城为例》由绪论、正文、结论及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
  第一章“绪论”,从说明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开始,对“空间”“地方”相关概念及两者的关系进行梳理和讨论;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论述日常生活视角于“地方”研究的重要性,指出本研究在学术层面的突破;对相关研究方法以及田野点的选择等进行说明。
  第二章“北川县城的历史地理沿革和城镇空间图景”,通过追溯北川老县城空间形成的历史,探讨老县城为当地人提供的身份归属和情感维系价值。而2008年的特大地震在摧毁北川老县城物理空间的同时,也摧毁了当地人习以为常的生活空间,为北川人的未来生活带来无数不确定性。
  第三章“被‘赠予’的城镇空间:新县城的规划和重建”,对震后北川重建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介绍,北川新县城的自然地理环境、区位格局、城镇面貌均实现“升级”,与老县城产生强烈对比。源于国家权力和专家系统的话语和要求对新县城未来发展进行框定,并间接对城镇空间秩序和生活秩序提出更高要求,从而使空间商榷和文化调适成为北川人未来生活的重要主题,也意味着失去“地方”(家园)的北川人面临“地方”(家园)再造的问题。
  第四章“去‘地方化’与再‘地方化’:‘占道菜场’空间的生成与演变”,围绕新县城一处“占道菜场”展开讨论,对“占道菜场”的去留问题如何逐渐成为各方角力的焦点进行解释,指出“占道菜场”与地方传统集市相仿,其方位及其所带有的人气、热闹等特质,贴合北川人关于集市的记忆、认知和想象,而这种特质是政府规划中的公共菜场所不具备的。“占道菜场”作为灾后社会情感世界的依托,长期以合理不合规的状态存在于北川人的日常生活中,富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新的“地方”正由此产生。
  第五章“抗震纪念园的空间规划、意象及使用争议”,呈现的是灾后公共纪念空间——抗震纪念园的规划过程、使用情况及意象争议。新县城建成并移交北川后,抗震纪念园迅速转型为市民公园和地方文旅空间,难以发挥灾害纪念、慰藉灾民等价值。中国政府是灾害纪念空间建设中的绝对主体,其建设物质性的纪念空间的行动背后,也将展示抗灾、救灾和重建等阶段的成就作为空间营造重心。地方政府作为实际管理方,往往会根据地方综合发展需要,来调整灾害纪念空间的使用策略,而抗震纪念园转型为公共休闲空间,更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园区纪念性价值从而被进一步淡化。灾后特定的社会心态维护且发展了重建空间的道德秩序,北川人或主动或被动地成为支持抗震纪念园日常性建构的力量。为满足社会祭奠需求,开辟于县城偏僻处的多处违规祭祀空间则属于北川政府与北川人相互妥协下的产物。
  第六章“广场空间的舞蹈实践与‘地方’社区秩序的生成”,主要围绕北川人学习羌族舞蹈萨朗并由此建立有关“社区”的地方感展开论述。地震后,萨朗舞成为国家向灾后重建空间中“注入”的标志性羌族文化。随之而来的是,北川人“真假羌族”以及萨朗舞真伪等问题长期在北川社会发酵。但在地方政府有意开展的社区舞蹈日常教习实践中,北川人眼中的萨朗舞逐渐不止于舞蹈本身,它还是培育地方社区归属感和维系社区秩序的“中介”。通过萨朗舞日常教习活动,社区广场也成为新县城安置社区中新的公共活动中心和社区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空间,使社区真正成为人们确认自我身份归属的重要纽带。
  第七章“总结与讨论”,具体分析北川人“地方感”生成的主要维度,指出灾后社会“地方-空间”关系的特殊之处。从北川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地方-空间”未能避免紧张关系,“地方感”的维系理应成为城镇规划设计时应考虑的面向。研究认为,需以微观视角正视和理解灾后重建社会的“地方-空间紧张”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掘空间之上“地方”存续的价值,从而弥补权力、资本层面空间生产的种种不足。
展开
精彩书摘
  《灾后社会日常生活空间的地方型塑:以北川新县城为例》:
  二、安置小区空间
  老县城的居住空间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最为普遍的临街而建的单位宿舍楼,这些宿舍楼为县城各单位集资建成。有的楼栋具有办公和居住双重功能,即底层为单位办公场所,其余楼层为员工住宅,有的则是独立建设的员工住宿楼,选址往往毗邻员工所在单位。
  第二类是当地人于县城街道旁以及县城周边自建的民居。地震前,北川自建民居已小有规模,它们多为两至三层的楼房,最高可达五六层。县城中自建民居的主人多为农民,在县城扩张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他们逐渐转为城镇户口,自建民居的一、二楼通常作为商业空间,居民在此从事自营超市、茶馆等商业形态,其他楼层则为居住空间。县城周边还保留大量农村小院,家家修建了楼房,居住空间宽敞。县城周边可利用土地不多,这些居民自建房密度较高,邻居间往来极其频繁。由于毗邻县城,每家每户都通过农业、手工业买卖而密切参与到县城生产生活中。
  第三类是现代商品房住宅,这类住宅仅有几幢,较为富有的家庭会选择购房入住。当地第一幢电梯公寓建于新城区茅坝中学隔壁,在进行地基建设工作时,地震降临,终止了一切进程。
  在震后漫长的三年时光里,多数北川人寻得了临时的避风港——绵阳市永兴县与安县的板房区,而也有一小部分人选择远走他乡,开启新的生活篇章。在板房区的日子,如同一道深刻的烙印,永远镌刻在他们的记忆之中。以永兴县的板房区为例,这片由山东省慷慨援建的安置之地,自2008年10月迎来首批居民以来,最多时曾容纳了三万余名受灾群众,人均居住空间不足10平方米,显得尤为局促。板房内的环境艰苦,冬日寒风穿堂,夏日暑气难耐,随着生活物品的累积,空间更显拥挤。加之隔音效果不佳,个人隐私难以得到保障,这无疑为北川人灾后的身心恢复增添了重重阻碍。于是,茶余饭后,人们更倾向于走出狭小的居所,投身于集体活动中,在公共空间内短暂地寻觅“正常的生活”。有的人,还在板房区的空地上播撒花种,用绿意装点生活,以此慰藉心灵。然而,当夜幕降临,回到那简陋的板房,现实的苦涩与未来的迷茫依旧如影随形,萦绕在他们的心头。
  规模宏大、规划超前的新县城令北川人非常向往,早在重建时期,便有不少居民从永兴板房区偷偷跑去新县城“考察”,看着未来的家园一天天从施工图纸上成为现实,他们会在网络上以及QQ群内发布新县城的照片,互相鼓励、打气。在北川人心中,北川新县城将带来更为优质的生活,更带来无限的希望。
  2011年伊始,伴随着北川灾后异地搬迁工作的开展,北川人住进了国家统一规划建设的安置小区,与以往北川人居住的自建房或单位自建房不同,安置小区由多栋单元楼组成,就外观看来,安置小区居住空间分异(residential space differentiation)并不明显,甚至带有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的某些特点,即不同阶层在城镇内部极度均匀地分布,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相对均质和单一①。具体而言,安置社区在形制、风格、布局等方面都似“稳定的分子型”或“蜂巢型”,不同小区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小区单元楼建筑风格相似。比如,最底层为灰色墙面漆或墙砖,颇具羌寨碉楼石料墙面的风格;中间二、三、四层墙面为白色,是羌族白石信仰的体现;上方五、六层为黄色墙面,以红褐色线条作为墙面纹饰,这一色彩搭配同样来源于羌族建筑;屋顶由平顶和坡顶组合而成,被统一刷成灰色。单元楼建筑高度、楼间距也大体接近。
  二是小区内部环境相似。比如,小区的主要出入口处都配有地方政府搭建的物业岗亭,小区内部的绿化均为规划建设时统一种植,凉亭长椅、健身器材等设施也都统一购置。诸多相似之处使小区整体外观和谐呼应,压缩了设计时长。当然,由于小区内外部面貌存在种种雷同之处,初来乍到者易在此迷路。
  三是室内格局相似。比如,除房屋朝向可能会有所不同外,同一面积住房的室内空间布局和设计基本一致。房屋交付时即为“简装成品”,统一的浅灰色地板瓷砖、白墙、统一品牌的厨具和坐便器等。居民拿到自家钥匙后,基本可以实现“拎包入住”。有居民调侃,若换一个安置小区的同面积住房,把家里的装修和家具搬过去,会发现家庭生活条件完全没有变化。另外,安置小区及单元楼的称呼也被统一,如尔玛社区下辖的9个安置小区均按英文字母排列,如尔玛A区、尔玛B区。当地人通常依靠“尔玛某区”或“禹某苑”一类指称来交流地理方位,透露出浓郁的安置社区生活特色。
  此外,为符合新县城整体风貌以及便于灾后管理,新县城各社区内部事务由同名社区居委会负责管理。社区居委会均位于社区中心地带,视线可触及社区每一个角落,以至于安置小区内发生任何事,都能第一时间为居委会所知,为地方社区治理带来便利。三、城镇街道空间
  老县城人口稠密,建设用地面积狭小,城镇街道普遍窄短,尤以老县城老城区的道路最为典型。老城区街道密度颇高,主要街道有曲山街、文武街、杨家街等,最长的街道不足500米,宽度不足8米,两边遍布着各式商店、单位、民居。老城区生活环境较为拥挤,一到周末或赶集日,人潮会把所有街道堵得水泄不通。老城区边缘为农田和农村宅院,但受山地地形限制,空间不算宽敞,道路均为乡间常见的小路。老城区以北的茅坝新区的建设为老县城带来两条相对宽阔的道路——禹龙街和茅坝街,两条街宽度约为10米,新区人口、建筑相对较少。在老县城生活的人们可以享受极低的时间成本,脚步稍快的人可以在15分钟以内从县城南部走到县城北部。比如,在茅坝上班的人,中午可以选择回老城区的家中吃饭,即便算上睡午觉的时间,下午返回茅坝上班亦不至于迟到。北川人常用“安逸”一词形容老县城生活,表达出对过往的怀念。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意识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理解“地方-空间”关系
一、“地方”与“空间”在思想脉络中的分歧与发展
二、日常生活研究视野下的“空间”与“地方”
三、日常生活之上的“地方感”
四、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田野点的选择

第二章 北川县城的历史地理沿革和城镇空间图景
第一节 北川县地理区位和历史沿革
第二节 北川老县城日常生活空间图景
第三节 地震后的北川老县城空间

第三章 被“赠予”的城镇空间:新县城的规划和重建
第一节 新县城空间的重建与规划
一、重建:选址
二、重建:规划与定位
……
第四章 去“地方化”与再“地方化”:“占道菜场”空间的生成与演变
第五章 抗震纪念园的空间规划、意象及使用争议
第六章 广场空间的舞蹈实践与“地方”社区秩序的生成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