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云南科技史研究旨趣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充分肯定科技的重要地位,认为“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生产力的作用”,提出“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强调“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中,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①
2016年5月,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重要讲话。讲话中,习近平强调了科学普及的重要性,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②习近平把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强调它们都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依托。
科学普及离不开对科技史的普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一大批科技史专家的努力下,中国科技史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有重要影响的系列著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已有的中国科技史著作一方面偏重学术研究,不适合作为科学普及读物;另一方面,大多涵盖整个中国地域范围,而少有反映地方特色的科技史著作。因此,要充分展开科学普及之翼,就需要编写出一批反映地方特色的普及性科技史著作。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在元谋发现的距今约170万年的人类化石、旧石器和用火的痕迹,应是人类使用工具的*早记录之一。云南境内居住着诸多边疆族群,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形成了*特的科学技术及其思想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云南的科学技术与周边地区和中原地区产生了长期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使得云南的科学技术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历史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云南科技发展较早,且成就显著,但是发展速度十分缓慢,且科技领域狭窄,多集中于农业、建筑、医疗等与衣食住行相关的领域,尤其多与自然经济相关,这就阻碍了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科技领域的扩大。因此,云南的科技发展比沿海和内地省份缓慢,且云南省内各地区和各民族的科技水平也极不平衡。
当前,云南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继承和发展已有科技,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更需要将科技知识、思想和历史普及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因此,编写一部深入系统而又通俗易读的云南科技史著作,是深入贯彻习近平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服务云南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具体意义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编写一部深入系统的云南科技史著作,有利于对云南地区科技发展过程的梳理和总结,丰富中国科技史的内容,并为当前的科技发展提供借鉴。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云南地区在农业、手工业、建筑、交通、矿业、盐业等方面有许多值得挖掘和总结的历史资料,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增强人们对云南科技发展史的了解,也可以丰富对中国科技发展进程的认识,并对当前的科技发展提供历史参考。
第二,编写一部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科技史著作,有利于深入发掘云南各少数民族在科技发展中的贡献。云南是中国世居少数民族*多的省份,每个少数民族在科技方面都有其*特的创造和贡献。云南科技史的编纂,可以较为完整地将云南少数民族的科学技术呈现出来,从科技史的角度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推动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建设。
第三,编写一部通俗的云南科技史著作,有利于云南科技知识、思想和历史的普及。云南科技史的编写,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图文并茂地记述云南科技知识,弘扬其中的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充分释放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创新智慧和创新力量,促进云南科技的创新发展。
二、世界科技发展及研究现状
20世纪中后期是科学知识极快增长并与技术革新和推广相结合的重要时期,新兴科学的发展使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一系列以科学为先导的技术,如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激光技术、环境技术、生物技术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技术、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和新技术材料、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以及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应用的新工艺和新技术。新兴的科学技术内容之广、层次之深、跨领域之多都是空前的,这些迅猛向前的高新科技形**的技术群,掀起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技术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
21世纪是科技全面发展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世纪,世界科技革命开始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新的科技浪潮蓄势待发。当前,人类正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技创新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国家安全的主导力量,更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基因技术、空间利用、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由于科技特别是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多国对科技创新进行了系统筹划和战略部署,普遍开展了前瞻性和技术预见性研究,对未来有潜力和有前景的技术方向进行了前瞻性判断,对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提前做出预警,从而为本国科技领先领域的选择提供支撑。很多国家出台科技创新战略,着力推进系统创新,致力于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和保持先发优势。当然,*新的突破性创新都离不开坚实的前沿科学基础,为此很多国家不仅在基础研究上投入大量资源,而且不断探索新的机制以更好地激发科技创新。
近年来,全球研发资金投入不断增加,论文、专利等科技产出快速增加,全球科技快速发展,重大科技成果和突破不断涌现。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统计数据,2006—201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研发经费总额增加了约50%,中国10年间增加了300%。在论文、专利等科技产出方面,据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统计数据,世界科技论文数量在2006—2016年增加了56%。在信息、生物、能源、航空等众多科技领域中,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其他领域。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驶入“快车道”,世界科技创新被认为正在进入“认知革命”的阶段——对生命过程的“精微刻画与操作”和对人类智能的“逆向工程与强化”。④
中国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国家前途的战略高度,把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强调要在全球视野下实施科技开放创新。习近平强调,新时代“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角,大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⑤。在交流合作中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新方向,在竞争与碰撞中制定科技创新发展具体目标,在对比与鉴别中确立科技创新发展新战略,从而不断提升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加速度”,使中国尽快迈入世界一流科技强国、创新强国行列。
针对世界科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应携手合作,勠力创新,以科技创新支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严峻挑战,*终实现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享。科技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⑥。2019年10月16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主办,俄罗斯科学工程协会联合会共同发起,以“科学?技术?发展”为主题的*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出席开幕式并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推进,科技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深入协同发展,对人类文明演进和全球治理体系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破解各国关心的一些重要全球性问题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强调,“中国一贯秉持开放合作,坚持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同本国发展战略和国情有机结合,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希望论坛促进各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携手合作,凝聚共识,交流思想,深化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⑦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对全球科技发展与人才交流和合作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肯定了科技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科学史作为一门*立学科形成于20世纪上半叶。1928年8月8日,国际科学史委员会在挪威奥斯陆成立,次年召开**届国际科学史大会,科学史的研究走上了国际化道路。其后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断10年外,每三年举行一次,自1977年第十五届起,改为每四年举行一次。1956年,竺可桢、李俨、刘仙洲、田德望、尤芳湖5位科学家代表中国参加第八届国际科学史大会。1981年8月27日至9月3日,第十六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席泽宗等8人组成中国代表团前往参加,此后每届中国均有代表参会。2005年7月24日至30日,第二十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在北京举行。⑧
中国科技史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李俨、钱宝琮、梁思成等学者对古代科技文献与文物进行了发掘和整理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开始重视科技史的研究,1954年9月,中国科学院设立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竺可桢为主任,叶企孙、侯外庐为副主任,并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成立自然科学史研究组。⑨1957年元旦,中国科学院创建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李俨为主任,1975年扩建为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这些机构的相继成立,标志着科技史开始成为一门*立学科。⑩与此同时,综合科技史和各学科史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也在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广泛开展起来。1980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这是中国科技史研究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该学会狠抓学术交流工作,每年召开学术会议,交流论文数千篇,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合办《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科技史料》两种刊物。此外,1958年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合并,正式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作为全国科技工作者的统一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国内科技史工作者在国内各种学术刊物发表科技史方面论文数百篇,科技史研究聚焦于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同时有关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中西科技交流史、中国当代科技史等的研究也日趋成熟,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出版了“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中国科学技术史”“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等大型丛书。完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的编纂,实现了几十年来由中国人自己编写一套中国科技史的夙愿。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