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学九讲(从阅读到写作)/余光中文学三书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3679572
  • 作      者:
    作者:余光中|责编:陶栎宇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2
收藏
编辑推荐

★余光中写给青年的文学写作课,精华版。★文学新手到写作高手的进阶之书,浓缩余光中70年文学感悟和创作经验。★注释版本:对古今地名、译名、人物、中英文等知识点添加注释。★原汁原味:对修订之处进行标注。★附重点内容索引,5分钟读遍余光中文学写作课精华。★艺术书品质:锁线精装,可180°平摊,内外双封,著名设计师操刀设计。

展开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2017):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祖籍福建,生于江苏南京。就读于金陵大学外文系、厦门大学外文系、台湾大学外文系,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历任台师大讲师、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等,系江南大学客座教授、浙江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驻校诗人”。他被誉为“乡愁诗人”,上承中国文学传统,横涉西洋文学艺术,获“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大奖”等。是华语诗坛四十年无出其右的诗坛巨匠,作品入选两岸三地中学语文课本。
展开
内容介绍
“余光中文学三书”系列之二。 本书是余光中写给年轻人的文学写作课。余光中先生毕生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在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在内的国内外多所大学中任主任、文学院长等职,在文艺评论和教育等方面成就卓著,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和中西文学的融合探索层面上作出了重要贡献。翻开这本书,你可以看到如下内容:想了解文学,面对古今中外名著却无处下手? 为什么很想写诗写文章,却提笔就怕? 为什么看了很多好书,却学不到半点写作技巧? 为什么知道叶芝、狄金森的作品好,却不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老舍的《骆驼祥子》不是第一流的作品? 如何欣赏朱自清散文的好与坏?……随余光中走进广阔的文学世界,听大师讲大师的故事,解析中外文学经典作品,了解中外作家的创作生平和作品特点,从点及面,以管窥豹,为青年读者揭开文学阅读、欣赏和写作的秘密,是文学爱好者、创作者和翻译者的进阶书。
展开
精彩书摘
读者、学者、作者不时有人会问我:“诗应如何欣赏?”这问题实在难以回答,如果问者是一个陌生人,我就会说:“那要看你对诗有什么要求。如果你的目的只在追求‘诗意’,满足美感,那就不必太伤脑筋,只要兴之所至,随意讽诵吟哦,做一个诗迷就行了,如果你志在做一位学者,那么诗就变成了学问,不再是纯粹的乐趣了,诗迷读诗,可以完全主观,也就是说,一切的标准取决于自己的口味。学者读诗,却必须尽量客观,在提出自己的意见以前,往往要多听别人的意见,在进入一首诗的核心以前,更需要多认识那首诗的背景和环境。学者对一首诗的‘欣赏’,必须建基在‘了解’之上。如果你志在做一位诗人,那读法又不同了。学者对一首诗的责任,在于了解,不但自己了解,还要帮助别人了解。诗人面对一首诗,尤其是一首好诗,尤其是一首新的好诗,往往像一个学徒面对着师父,总想学点什么手艺,不但目前使用,更待他日翻新出奇,把师父都比了下去。学者读诗,因为是做学问,所以必须耐下心来,读得彻底而又普遍,遇到不喜欢的作品,也不许绕道而过。诗人读诗,只要拣自己喜欢的作品就行,不喜欢的可以不理——这一点,诗人和一般读者相同。不同的是:一般读者读了自己喜欢的诗,就达到目的了,诗人却必须更进一步,不但读得高兴,还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善加利用。譬如食物,一般读者但求可口,诗人于可口之外,更须注意摄取营养。”当然,学者和诗人在本质上也都是读者,不过他们都是专业的读者,所以读法不同。非专业性的读者,可以称为“纯读者”,“纯读者”之中未必没有博学而高明的“解人”,只是他们不写文章,不以学者自命而已。一般的纯读者,往往在少年时代爱上了诗。那种爱好往往很强烈,但也十分主观,而品味的范围也十分狭窄。纯读者对诗浅尝便止,欣赏的天地往往只限于三五位诗人的三五十首作品。因为缺乏比较,也无力分析,这几十首诗便垄断了他的美感经验,似乎天下之美尽止于此。纯读者的兴趣往往始于选集,也就终于选集,很少发展及于专业,更不可能进入全集。且以《唐诗三百首》为例,因为未选李贺,所以纯读者往往不读李贺。至于杜牧,因为所选九首之中,七绝占了七首,所以在纯读者的印象之中,他似乎成了专用七绝写柔美小品的诗人了。纯读者的品味能力,缺少锻炼,无由扩大,一过青年时代,往往也就不再发展了。我在少年时代读诗,自命可恃直觉与顿悟,对于诗末的注解之类,没有耐心详阅。这种“不求甚解”的天才读法,对付“床前明月光”和“桂魄初生秋露微”一类的作品,也许可以,而遇到典故复杂背景特殊的一类,就所得无几了。学者读诗,没有一个能不看注解的。要充分了解一首诗,不能不熟悉作者的生平与时代,也不能不分析诸如格律、意象、结构等等技巧。中国的传统研究往往太强调前者,西方的现代批评又往往太注重后者,如能两者相济,当较为平衡可行。诗的讲授、评论、注解、编选、翻译等等,都是学者的工作。诗人又是另一种特别的读者。苏轼读诗,和朱熹读诗是不一样的。诗人读诗,固然也求了解别的诗人,但是更想触发自己创作的灵感。所以苏轼读了陶诗,便写了许多和陶之作。东坡集中,和韵次韵之作,竟占五分之一以上,那首有名的“人生到处知何似”也是为和子由而写的,但子由的原作却无人读了。杜甫之名句“转益多师是汝师”,正说明了,要做诗人,就要放开眼界,多读各家作品,才能找到自己要走的大道。低下的诗人只能抄袭字句,高明的诗人却能脱胎换骨,伟大的诗人则点铁成金,起死回生,无论所读的作品是好是坏,都能转化为自己的灵感。读者读诗,有如初恋。学者读诗,有如选美。诗人读诗,有如择妻。读者赏花。学者摘花。诗人采蜜。 一九七九年夏
展开
目录
第一讲:文学的启蒙
003自豪与自幸——我的国文启蒙
010楚歌四面谈文学
022好书出头,坏书出局

第二讲:文体与文法
027美文与杂文
029剪掉散文的辫子
038缪斯的左右手——诗和散文的比较
056杖底烟霞——山水游记的艺术

第三讲:我的写作经验
073我的写作经验
077论题目的现代化
083艺术创作与间接经验

第四讲:翻译乃大道
095翻译和创作
110翻译乃大道
112翻译与批评

第五讲:诗意美学
117读者、学者、作者
120诗与音乐
134诗与哲学
138李白与爱伦·坡的时差——在文法与诗意之间

第六讲:中国古典诗
145从一首唐诗说起
151象牙塔到白玉楼——论唐诗创作
179举杯向天笑——论中国诗之自作多情

第七讲:西方现代诗
187论情诗——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197论意象
201现代诗的节奏

第八讲:批评经典
207夜读叔本华
210论朱自清的散文
231徐志摩诗小论
240骆驼与虎

第九讲:作家的故事
245老得好漂亮——向大器晚成的叶芝致敬
253舞与舞者
257两个寡妇的故事
264何曾千里共婵娟

268附录:重点内容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