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表征
1.1 人工制品的功能
1.2 叙事和故事内容
1.3 隐式和显式
1.4 自然的叙事?
1.5 隐含作者
1.6 展望未来
2 叙事内容
2.1 因果关系
2.2 叙事性
2.3 权重因子
2.4 因果关系史
2.5 巧合与休谟式原因
2.6 显著可能性
附录:廉价的谈话和昂贵的信号
3 看待叙事的两种方式
3.1 内容途径研究叙事的局限
3.2 辨别《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时间
3.3 可能性、概率和证据
3.4 表征性对应
4 作者与叙述者
4.1 没有差异的区别?
4.2 隐含作者和第二作者
4.3 让步
4.4 对非虚构作品的说明
4.5 是否应该有一个有利于内部叙述者的假设?
5 表达与模仿
5.1 视角的框架效应
5.2 对话、框架和共同关注
5.3 共同关注与引导性关注
5.4 模仿
5.5 模仿虚幻
5.6 标准模式
附录:表达及信号的可靠性
6 阻力
6.1 阻力的种类
6.2 能力
6.3 阻力之进化
6.4 混淆框架与内容
6.5 结论
7 以人物为焦点的叙述
7.1 热奈特的区分
7.2 认知标准
7.3 表达
7.4 聚焦
7.5 语境转换
7.6 移情
7.7 结论
8 反讽:一个假装的视点
8.1 反讽情景
8.2 表征性反讽
8.3 观点
8.4 回应批评
8.5 方式上的假装
8.6 反讽叙述
9 去除阐释
9.1 图像中的反讽
9.2 视点镜头
9.3 反讽叙述
9.4 鸟类和心理:内视角与外视角
9.5 反讽与恐惧:传统
9.6 科学和超自然
10 叙事与性格
10.1 开场白
10.2 关于性格的一些说法
10.3 叙事对性格的作用
10.4 性格对叙事的作用
10.5 性格与评论家
11 性格怀疑论
11.1 对性格不利的情况
11.2 回应
11.3 简化问题
11.4 性格在叙事中的作用
11.5 反思
附录:性格与欺骗的代价
12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