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作为发现的世界文学(扩展世界文学的经典)(精)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7327272
  • 作      者:
    作者:张隆溪|责编:刘玉伟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
    2025.07
收藏
编辑推荐

学术立场:打破西方经典霸权,重构世界文学新图景

本书以全球视野挑战传统欧洲中心主义文学观,提出“世界文学”应是多元文化经典的交响,而非单一传统的独白。张隆溪教授立足中国学术立场,为“世界文学”注入更平等的对话视角。

内容特色:多元文明经典同频,唤醒被遮蔽的全球生命

书中不仅聚焦西方经典脉络,更将《诗经》、唐诗、《文心雕龙》、《红楼梦》等中国经典,与波斯史诗、印度古典、阿拉伯故事集等非西方文学经典并列探讨,让长期被忽视的多元文明文学获得世界关注。

研究方法:理论思辨与文本细读结合,拆解文学流通的权力密码

从理论层面剖析文学经典形成中的权力逻辑,又以具体文本为例展开细读,层层揭示经典传播背后的价值选择与文化博弈,兼具学术深度与可读性。

阅读价值:重新认识“世界文学”,看见“小众”经典的全球光芒

无论是想跳出“西方经典霸权”框架重新理解世界文学,还是希望了解非西方及欧洲“小”语种经典在全球文学谱系中的独特位置,本书都能为你提供清晰的认知路径,助力构建更包容的文学生态观。


展开
作者简介

张隆溪

国际著名学者,专攻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被誉为“中西方文化的摆渡者”。北京大学硕士(1981),哈佛大学博士(1989),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和香港城市大学。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讲座教授、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砺德讲席教授,获选为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院士(2009),欧洲科学院院士(2013),并担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2016—2019)。著有《中国文学史》《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道与逻各斯:东西方文学阐释学》《走出文化的封闭圈》《中西文化研究十论》《比较文学研究入门》《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什么是世界文学》《灵魂的史诗:失乐园》《一毂集》《文学·历史·思想:中西比较研究》《阐释学与跨文化研究》《文学·记忆·思想:东西比较随笔集》等,以及七部英文专著。


展开
内容介绍

《作为发现的世界文学:扩展世界文学的经典》是著名比较文学学者张隆溪教授继《中国文学史》后的又一力作。本书以全球视野挑战传统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学经典观,提出“世界文学”应是多元文化经典的交响,而非单一传统的独白。作者立足中国文学传统,贯通中西,从歌德的“世界文学”理想、马克思的全球化洞见,到波斯史诗、印度古典、阿拉伯故事集等非西方经典的全球传播,层层剖析文学流通中的权力与价值问题。

本书融合理论思辨与文本细读,既有对西方中心主义的犀利批判,亦展现中国学者参与国际学术对话的深度与担当。张隆溪主张,真正的世界文学须打破“西方经典霸权”,通过翻译与批评实践,让长期被遮蔽的非西方及欧洲“小”语种文学经典获得全球性的生命,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书中不仅重构了文学史的书写范式,更以《诗经》、《文心雕龙》、唐诗、《红楼梦》等中国经典为例,揭示其在世界文学谱系中的独特价值,呼吁建立平等对话的全球文学生态。


展开
精彩书评

Drawing on his deep knowledge of both Chinese and European literary traditions, Zhang Longxi advances a bracing vision of a non-Eurocentric canon of world literature, one that would build on the self-understandings of the world’s literary cultures rather than imposing Western values and concerns on them. World Literature as Discovery proposes both an expansive discovery of the world’s distinctive traditions and a rediscovery of the aesthetic pleasures that great works offer their readers. 

 

David Damrosch, Ernest Bernbaum Professor of Literature and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Harvard University, author of What Is World Literature? and Comparing the Literatures.

 

张隆溪以其对中国文学和欧洲文学传统深厚的认识为基础,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非欧洲中心之世界文学经典的愿景。这个愿景建立在世界各文学文化传统的自我理解之上,而不是把西方价值和西方关注的问题强加给它们。《作为发现的世界文学》提出要广泛发现世界各个独特的传统,同时也重新发现伟大的作品带给读者的审美快感。

 

——戴维·丹姆洛什,哈佛大学厄内斯特·伯恩鲍姆文学讲座教授,比较文学系主任,著有《什么是世界文学?》和《比较诸文学》。

 

 

 

A brilliant reconceptualization of world literature by a scholar that over the past 40 years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active, erudite, and at the same time common sensical contributors to the field. Arguing the need for a wider inclusion of non-Western works in world literatur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refusing to side-step the issues of translation and value judgments, Zhang’s volume is a must-read for all scholars and students of literature wanting to keep abreast of what really is at stake in our fast-changing world.   

 

Theo D’haen, Professor Emeritus of English, KU Leuven, author of A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in an Age of Geopolitics.

 

这是在过去四十年来在这一领域作出贡献的学者当中,最积极、最渊博,同时又最坚持常识的一位学者,对世界文学精彩的重新构想。此书提出世界文学需要扩大范围,包括非西方的文学作品,同时又绝不避讳讨论翻译和价值判断问题。对所有研究文学的学者和学生们说来,若要跟上步伐,了解在我们这个急速变化的世界上,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张隆溪这部新著都是一本必-读之书。

 

——特奥·德恩,鲁汶大学英国文学荣休教授,著有《世界文学史》和《地缘政治时代的世界文学》。

 

 

Zhang’s World Literature as Discovery is bound to invigorate the current debate on the importance of value judgements in the discourse of world literature. His is an impassioned and erudite intervention that urges us to reopen the question of the canon and argues for a truly plural world literature that draws its own sustainability from a body of texts far beyond the Western tradition.

 

Galin Tihanov, George Steiner Professor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author of The Birth and Death of Literary Theory: Regimes of Relevance in Russia and Beyond.

 

张隆溪著《作为发现的世界文学》,必将给当前世界文学中关于价值判断之重要性的争论注入新的生气。他的论述充满激情又有渊博的学识,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与经典相关的问题,建立一个真正多元的世界文学;从远远超出西方传统的文本汇合中,去吸取自身可持续性的资源。

 

——加林·提哈诺夫,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乔治·斯坦纳比较文学讲座教授,著有《文学理论的诞生与死亡:俄国及之外理论合理性的机制》。

 

 

 

Is it possible to have a worldly conversation about literary value— to free discussions of literary merit from their Eurocentric confines and to open our minds to multiple standards of literary judgement? The question is an important one for readers in our time, and Zhang Longxi, equally at home in the European and Chinese traditions (and beyond), is just the scholar to lead us towards an answer.

 

Alexander Beecroft, Jessie Chapman Alcorn Memorial Professor of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author of An Ecology of World Literature: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Day.

 

有可能展开关于文学价值的一场实在的对话吗?——一场使有关文学品质的讨论摆脱欧洲中心的限制,使我们的头脑更加开放,可以接受文学价值判断有不同标准的对话?对我们时代的读者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张隆溪对欧洲和中国传统(以及其他传统)都非常熟悉,就正是可以引导我们去寻求答案的学者。

 

——亚历山大·比克洛夫特,南卡罗来纳大学外语学科杰西·查普曼·阿尔科恩纪念教授,著有《世界文学的生态学:从远古到当代》。

 

Zhang’s model obligates us to translate what we learn into an ethical praxis that enlarges the humanity of others as much as our own.

 

Daniel Simon, “Editor’s Note,” Nov.-Dec. 2024, World Literature Today.

 

张隆溪提出的模式促使我们把我们认识到的转化为伦理的实践,扩展他人的,也包括我们自己的人性。

 

——丹尼尔·塞门,《今日世界文学》2024年11—12月号,“编者的话”。


展开
目录

中文版引言 i

原版序言 v

第一章  歌德与世界文学  1

第二章  (世界)文学的回归  17

第三章  流通与价值判断  37

第四章  经典与世界文学  57

第五章  作为发现的世界文学  75

第六章  语言、(不可)翻译与世界文学  95

第七章  撰写世界文学史的挑战  117

第八章  普遍的文学  141

第九章  魔法之镜与迷惑之镜  167

第十章  药与毒:文学与辩证转换  191

结  论  世界文学与普世精神  225

参考文献  241

索引  25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