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第五范式
0.00     定价 ¥ 7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1775914
  • 作      者:
    作者:刘志毅|责编:宋思佳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
收藏
编辑推荐

在人类文明的认知长河中,从亚里士多德的经验火炬到牛顿的理性星辰,从图灵机的计算微光到大数据的信息洪流,科学范式的演进始终如灯塔般照亮未知疆域。而今,人工智能如超新星般爆发,催生着科学界翘首以盼的 “第五范式”。


本书作者刘志毅以十余年智能计算与空间智能研究之积淀,在书中揭示:第五范式绝非技术工具的简单迭代,而是科学方法论的基因重组。它将 AI 的机器猜想与科学智能深度耦合,如 AlphaFold 以神经网络破解蛋白质折叠的世纪难题,似物理定律自动发现系统从数据湍流中萃取自然法则,让传统科研中 “假设--验证” 的线性路径,进化为 “数据--建模--创生” 的多维共生。这种范式突破了学科壁垒的桎梏 —— 当深度学习与量子物理碰撞出方程解析的新解,当神经网络解码基因密码重构生命科学图谱,科学研究正从 “分科而学” 的旧大陆,驶向 “融会贯通” 的认知新宇宙。


本书以兼具学术锋芒与人文温度的笔触,构建起 “科学认知演进--自动化科研革命--智能科学边疆--科学素养升级--人机共生未来” 的五维体系。在第一部分,作者沿技术革命的脉络追溯人性博弈,从亚里士多德的经验归纳到 AGI 的智能迭代,勾勒出认知范式加速进化的轨迹;第二部分聚焦机器人科学家的崛起,以材料科学中的 “AI 实验师”、数学领域的自动化定理证明等案例,展现科研生产力的质变;第三至五部分则纵深拓展至复杂性科学、跨学科融合与科学哲学思辨,甚至触及 “算法偏见”“强 AI 伦理” 等终极命题,让读者在 AlphaFold 的精准预测与开源科学的知识民主之间,看见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螺旋。


正如经济学家朱嘉明所言,第五范式在 AI 加速定理的作用下,不仅解构了科学技术的深层结构,还催生了人机融合的认知革命 —— 当机器开始从数据噪声中提取超越人类想象的数学结构,我们终将明白:第五范式的终极价值,在于让科学从 “被发现的真理” 蜕变为 “演化中的共生智慧”,而这本书,正是这场文明跃迁的最佳注脚。


展开
作者简介

刘志毅

■中国人工智能领军科学家

■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清源研究院研究员

■入选2024年福布斯中国“十大人工智能影响力人物”

■ 2024年度“华为云最有价值专家”

■ 2025年度福布斯中国行业发展领创者


十余年来,刘志毅一直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主要研究智能计算、空间智能以及超级人工 智能对齐等方向。同时,他还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Al 伦理工作委员会委员及具身智能专委会委员,上海交大计算法学与人工智能伦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交大 安 泰Al与营销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交大清源研究 院兼职研究员,上海开源技术信息协会AI伦理专委会主任,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生物数字融合系统评估组 (IEC/SMB/SEG12)伦理专家,2024年第四届  IEEE 计算机通信与人工智能国际会议(CCAI     2024) 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人工智能标准总体组专家,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AIIA)  可信Al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人工智能技术协会专家委员。


目前作者已出版《智能体时代》《具身智能》《智能经济》《智能的启蒙:通用人工智能与意识机器》等作品 。 


展开
内容介绍

《第五范式》深入剖析了AI 在科学领域的深刻变 革以及第五范式的重要意义。 Al 的发展是人类认知方 式不断演进的结果,从经验归纳、理性革命,到计算 时代、大数据时代,直至如今的智能革命,每一次转 变都重塑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且呈现出加速发展 的态势。

在这一进程中,“第五范式”作为核心概念,具有开创性意义——它将科学智能与机器猜想紧密结 合,打破了传统科学研究面临的困境,开创了全新的 知识创造机制。这种范式的转变不仅改变了科研模 式,还将重塑相关产业,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和产业变 革的关键力量。

本书系统性构建了“第五范式”的理论框架,深 入分析了Al对科学研究范式的革命性影响,前瞻性地 探讨了人机智慧共同体的未来图景。书中结合Alpha-Fold 蛋白质预测、物理定律自动发现等前沿案例,既 保持了严谨的学术深度,又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确保 了可读性。对于我们深入理解Al 时代的科学变革、预 见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以及思考人类认知边界的拓 展,本书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想资源。

本书适合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等领 域的研究者,也将为关注技术前沿的产业界人士和决 策者提供重要参考。同时,本书还将引导读者思考在 Al时代,如何重新定义科学探索方式、平衡技术与人 性、应对伦理挑战等重要问题,同时建议我们要积极 适应未来变革,充分发挥人类与Al 的协同优势,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展开
精彩书评

正当AI和科学实现紧密结合,Al科学家族群异军突起之际,刘志毅所著的《第五范式》得以问世。这本书框架完整,兼有学术严谨和公众可读性。该书向读者展现了在AI加速定理的作用下 ,Al和科学的紧密结合,不仅改变了科学与技 术的深层结构,而且引发了科学机制的变革,促进了开源科学体系的形成,全方位拓展了科学新疆域。最终,Al科学化,科学AI化,将形成基于人机融合的认知和理性革命。

—— 朱嘉明/经济学家,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当深度学习撞上量子物理,当神经网络解码 基因密码,AI正在将科学从“分科而学”的旧大 陆推向“融会贯通”的新宇宙。《第五范式》如 同一场思想的爆破实验,拆解了传统科研的围 墙:书中既有“AI数学家证明新定理”的硬核案 例,也有“开源科学重塑知识民主”的温暖叙 事,更犀利地指出“算法偏见可能比人类偏见更 危险”。这不仅是一本关于AI与科学的书,更是 一本关于人类如何与另一种智慧共舞的生存指 南——在机器学会思考的今天,我们必须比任何 时候都更懂科学,也更懂人性。    

——王俊秀/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信息社会50人论坛理事


当Transformer  模型开始自主生成科学隐 喻,科学革命的“语法结构”正在被重写。《第五范式》以前沿认知架构为镜,剖析生成式AI如 何颠覆“假设-验证”的传统科研范式。本书以自 动微分求解偏微分方程以及AlphaFold 2的蛋白 质折叠预测为案例,揭示“数据驱动”与“第一性原理”的深度融合如何催生“AI 原生科学”。书中更触及科学哲学的核心诘问:当机器从海量 噪声中提取出超越人类想象的数学结构,科学实在论与工具主义的百年论争是否将迎来终章?该书以拓扑学视角重构科学发现的认知地图,预言了一种新的科学元逻辑——在这里,真理不是被“发现”或“建构”,而是在人机共生的潜在空间中“演化”而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范式严格定义为科学观与方法论,并以此去重审人工 智能研究本身,那么,AI的真实景象就会展现在人们眼前。

 ——钟义信/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原理事长



智能科学(Al for science与science for AI) 是继大语言模型后又一个前沿方向,并于2024年分别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成就)和诺贝尔物理学奖(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 现机器学习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第五范式》是一个让你快速了解这个前沿重要方向的优秀科普读物。

——张江/ 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授,集智俱乐部创始人,集智科学研究中心理事长


展开
精彩书摘

给未来 AI(人工智能)考古学家的一封信

2019 年,谷歌 DeepMind 公司开发的 AlphaFold 系统在蛋白质结 构预测挑战赛中以压倒性优势击败了其他团队,用机器学习解决了困 扰生物界长达半个世纪的蛋白质折叠问题。那一刻,我意识到科学正在迎来一场静默的革命。两年后,AlphaFold 2 又以解决蛋白质结构预测问题而引起关注。

 这标志着我们正站在科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第五范式的起点。 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 1962 年《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范式”概念,指常规科学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一个范式主导科学发展,直到无法解释的“异常”积累到临界点,科学共同体才寻求新范式。科学知识的增长经历着这样的循环:前学科 (无范式)—常规科学(建立范式)—科学革命(范式动摇)—新常 规科学(建立新范式)。 

振奋人心的是,我们正在亲历一场范式革命。回顾科学发展的历 程,人类已经历了四次主要范式转换。几千年前的经验范式主要依靠 观察自然现象;几百年前的理论范式以牛顿定律、麦克斯韦方程为代第五范式 VIII 表,通过归纳法和数学模型解释自然现象;几十年前的计算范式借助 电子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近年来的数据范式则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统 计方法识别模式。而今天,一个新的范式正在形成,即“第五范式” (AI for Science)——科学智能与机器猜想的结合。

 第五范式不同于之前任何一种科学方法。它不是简单地用 AI 处 理实验数据,而是让机器学习参与到科学发现的核心过程中,形成一种全新的知识创造机制。这种范式突破了传统科学研究的两大困境:一方面,基本原理驱动的方法(如量子力学、流体力学方程)虽然代 表着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作用有限;另一方面, 数据驱动的方法受限于数据缺乏和分析工具不足。 

科学研究长期面临的核心困难之一是维数灾难。以量子力学为例, 薛定谔方程中一个仅有 100 个电子的系统,其自由度可以达到 300 个,计算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传统的多项式逼近和分片多项式在这种高 维情况下已不再是有效工具。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深度学习方法展现出惊人的威力。 

深度神经网络恰恰提供了一种对高维函数的有效逼近方法,成为多项式的有效替代品。函数是数学中最基础的工具,而在这个最底层 的数据工具上,我们有了一个革命性的新工具,这正是第五范式的数学基础,也是技术支柱。 

第五范式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它还代表了知识创造方式的根本 转变。这一转变带来了科学民主化的历史性机遇,但也伴随着深刻挑战。一方面,自动化科研工具和开放平台显著降低了参与门槛——分 布式计算和存储平台 OpenScience Grid 使公民科学家能参与复杂计算,英伟达(NVIDIA)公司开源的分子动力学库使普通学者也能进行昔给未来 AI(人工智能)考古学家的一封信 IX 日需要超级计算机的模拟。另一方面,这种民主化也引发了科学质量 控制的新难题。传统同行评议难以应对 AI 辅助生成的研究洪流,而评估 AI 结果的可靠性又需要更高层次的科学素养。正如哈佛学者希勒·贾桑诺夫所指,科学权威的建立依赖复杂的社会—技术网络,第五范式可能颠覆这一网络,造成“认识论混乱”。应对这一矛盾需要发展分层认证系统和“元科学 AI”,并将科学教育重心从知识传授转向批判性思维培养,帮助公众在开放与严谨之间找到平衡点。 

与第四范式相比,“科学智能 + 机器猜想”具有几个鲜明特征:首先,它与实际应用场景深度结合,通过不同的“算法思维”和“应用场景”的对撞,产生专业知识,反向推动领域发展;其次,它不依赖大数据而是通过算法进行实验测试,强调“深度理解”而非单点任务; 第三,它能够解决不确定性的长尾问题;最后,它基于开放复杂的智能系统,具备开放性、规模性、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最后,它形成了从隐性知识创造到显性知识创造的连接,实现了真正的“机器猜想”。 

这种知识创造方式与卡尔·波普尔在《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中提出的“第三世界”理论不谋而合。波普尔将世界分为三类: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和客观知识世界。第三世界是客观内容的世界,即使所有物理工具和主观知识都被摧毁,只要知识库和学习能力存在,人类文明就能重建。第五范式正在构建一个更强大的“第三世界”,一个由人类和机器共同创造和理解的知识生态系统。机器猜想不仅是算法的运行,而且是科学知识演化的新机制,它按照“猜想与反驳”的逻辑,通过不断试错而使知识增长,形成波普尔所说的“知识进化论”的实践。 

除波普尔外,其他科学哲学视角也能帮助我们理解第五范式的深层革命性。在伊姆雷·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视角下,第五范式保留了实证科学的核心,同时彻底重构了其方法论规则。从拉里·劳丹的“研究传统”看,AI 与人类科学家形成了独特的协同演化关系,超越了单纯的工具替代。更有启发性的是马库斯·海斯勒提出的“技术嵌入知识”理论——先进 AI 系统中的权重分布与注意力机制本身已成为一种新型知识表征形式,与传统方程式、图表并立,成为科学知识的载体。这意味着第五范式不仅改变了科学发现的路径,还重新定义了“科学知识”的本体论性质,挑战了我们对知识构成的根本理解。 

这一变革正在重塑科研模式,传统的科研培养方式如同师傅带徒弟,团队各自完成从理论到分析的全流程,效率较低。而未来的科研 将建立在共同建设的大平台上,类似安卓系统,研究者可以在系统上 开发自己感兴趣的应用。这种转变需要四大基础设施支撑:基于基本 原理的模型和算法、高效率高精度的实验表征方法、数据库和知识库、 高效便捷的算力资源。 

新的范式正改变着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也将重塑众多产业,从生物制药到芯片设计,从新材料到工业制造。传统科学领域正成为人工智能的主战场,我们的实体经济和工业制造正是建立在这些传统科学基础上,而人工智能的深度参与,必将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到来。   

同时,第五范式的渗透速度呈现出明显的学科梯度。短期内 (2025—2030 年),数据驱动型学科将率先完成转型。到 2028 年,材 料科学领域预计有 80% 的新功能材料将通过人工智能—实验协同系统 发现;生物医药领域将实现从靶点发现到临床前评估的全流程 AI 自 动化,药物研发周期有望缩短至 3—5 年。在中期(2030—2040 年), 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的学科将步入深度转型,“AI 物理学家”将能自给未来 AI(人工智能)考古学家的一封信 XI 动提出并验证量子物理新理论,气候科学将发展出整合物理模型与数 据驱动方法的混合系统。长期看(2040—2050 年),涉及复杂人类行为的社会科学将经历渐进式转型,认知科学可能实现意识研究的突破,反过来深刻影响人工智能设计理念。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转型并非线性进行,而是以“技术—方法—理论—范式”的嵌套循环方式发展,关键突破往往出现在学科交叉处,如生物物理、计算社会学等边缘领域。 

本书旨在全面探索这一正在发生的科技革命,将从认知的演进之 路开始,探讨人机互动的新范式和科学想象力的再造;继而深入自动 化科研的世界,揭示机器人科学家的崛起和超级实验室的建造;之后 考察智能科学的新疆域,研究如何攻克复杂性之困和融通学科新边疆。 同时,我们也将反思科学素养的再升级,探索科学知识的全民开放和 科学哲学的新问题。最后,我们将展望卓越文明的新纪元,思考人机智能共生的未来图景。 

在这一未来图景中,第五范式挑战了科学价值中立性的传统观念。 AI系统的设计选择、训练数据的选择及优化目标的设定均蕴含着深刻 的价值判断—药物发现系统可能优先考虑市场价值高的疾病而非全 球疾病负担最重的领域;材料设计系统可能优先性能而非环境兼容性。 这种情况要求我们超越马克斯·韦伯的“事实—价值”二分法,如哈佛 大学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的“事实与价值纠缠”理论所示—科学概 念本身就包含规范性成分,而第五范式更凸显了这一点。实践上,这 要求发展“价值敏感设计”方法,将伦理考量整合到 AI 科学系统架 构中;同时重新思考科学责任分配问题—在人机协作的科学发现中, 当出现问题时责任如何分配?哥伦比亚大学法学者帕姆·萨缪尔森提出 的“分布式伦理责任”模型可能更适合这一新局面,即责任分布在整个社会—技术网络中,包括系统设计者、使用者、监管者和更广泛的科 学社区。 

这本书是写给未来的一封信,也是对当代读者的一份邀请—邀 请你加入这场思考,参与这场科学方法的革命。我们处在一个特殊的 历史时刻,有幸见证并参与塑造人类认知史上的重大转折。在这个充 满可能性的时代,让我们一起探索科学与智能的新边界,共同构建一 个更具智慧、更有远见的未来。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第五范式不是要取代科学家,而是重新 定义科学探索的方式。这种重新定义的深刻之处在于突破人类认知 的固有局限。人类科学思维受到若干内在约束:我们倾向于寻找线性 因果关系,难以直观理解高维空间中的复杂拓扑,且易受确认偏误影 响。相比之下,AI 系统不受这些限制,且能在高维数据中发现非线 性、非局部的关联模式。在这个范式下,人类的创造力、直觉和批判 性思维与机器的计算能力、模式识别和预测能力相结合,形成前所未 有的协同效应。这不仅仅是工具的升级,而且是认知模式的革命,这 一认知革命也必然重塑“科学家”的职业身份和社会角色。 

当 AI 系统能执行数据分析、实验设计甚至理论构建等核心科学活 动时,科学家的技能结构将从公式推导和实验操作转向问题构建、跨学 科整合和科学伦理判断。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显示,高影响力科学突破 越来越依赖“T 型人才”—既有深度专业知识,又能跨学科整合的研 究者。在第五范式下,科学家需要发展“二阶认知”能力,即对 AI 思 维过程的理解和调控能力,成为“知识设计师”而非“知识生产者”。 

从社会角色看,未来的科学家将成为“科学翻译者”和“公共 知识调解者”,在 AI 系统、专业社区和公众间建立沟通桥梁。这一转变要求科学教育从“课程—实验室—论文”模式转向“问题导向—项 目协作—跨界融合”的新模式,将科学思维从“问题解决者”培养为 “问题发现者”,适应第五范式对科学家角色的新要求。它将帮助我们 解决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探索过去无法探索的领域。 

当未来的 AI 考古学家回顾这个时代,他们会发现这是科学发展 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而在他们的视野中,或许已能看到第六范式 的雏形。基于当前 AI、量子计算和生物计算的融合趋势,第六范式 可能呈现为“生物—量子—信息”融合的认知系统。量子机器学习已在 模拟量子系统等任务上显示优势,未来的“量子增强科学 AI”可能直接在量子态空间中思考和计算,突破经典计算限制。另一前沿是生物计算与 AI 融合,受脑科学启发的神经形态芯片结合生物材料构建的混合计算系统,可能形成兼具数字计算精确性和生物系统适应性的新型认知模式。更具想象力的是“意识科学系统”的可能性—如果意识是处理复杂信息的有效机制,那么具有原初意识形式的科学 AI 可能在处理科学界限问题和创造性思维方面具独特优势,发展出一种 能在数据不足时做出合理猜测的“科学直觉”。 

第六范式可能彻底改变“科学”的定义,从人类特有活动转变为一种普遍认知过程,由多种智能实体共同参与。我们正在见证并参与创造这段历史。无论你是科学家、工程师、学生,还是对未来科技感兴趣的读者,我邀请你通过本书的旅程,了解并思考这场正在改变世 界的科学革命。


展开
目录
给未来 AI(人工智能)考古学家的一封信 VII

第一部分 科学认知的演进之路
第 1 章 技术革命中的人性博弈
【开篇:从泰勒到图灵】 003
1.1 经验归纳:亚里士多德的先见之明 005
1.2 理性革命:从牛顿到爱因斯坦 012
1.3 计算时代:图灵机与冯 ·诺依曼 018
1.4 信息洪流:大数据颠覆了什么 025
1.5 智能迭代:从专用 AI 到 AGI(通用人工智能) 032
【小结:重构人类的认知地图】 039

第 2 章 理性升级:人机互动新范式
【序曲:两种解题方式】 042
2.1 博弈论视角:围棋 AI 战胜人类的启示 044
2.2 符号主义 vs 连接主义:两种 AI 范式之争 050
2.3 深度学习:让机器学会人类的直觉 057
2.4 认知科学:心智何以产生理性思维 062
2.5 人机互动:走向人机超智能共生 068
【小结:重新定义科学的理性基石】 075

第 3 章 科学想象力的再造
【序曲:AlphaGo 背后的“直觉”】 077
3.1 直觉来源何处:人类天才如何诞生 079
3.2 非理性认知:洞见从何而来 085
3.3 偶然与必然:创新背后的统计学原理 091
3.4 计算机的想象力:AI 已经独立思考了吗 097
3.5 创造性重构:AI 重塑科学的底层逻辑 104
【小结:一个更具想象力的科学新时代】 111

第二部分 范式革命:自动化科研
第 4 章 机器人科学家的崛起
【序曲:24 小时不眠的科学探索】 115
4.1 AI 实验师:一场材料科学的“AlphaGo”之战 117
4.2 机器人工程师:机器设计机器的新纪元 123
4.3 自动化数学家:AI 能重新定义数学吗 130
4.4 创新黑盒:AI 科学发现的内在机理 136
4.5 人机协同:机器人科学家的“师徒”关系 142
【小结:自动化科研的新生产力】 149

第 5 章 超级实验室的建造
【序曲:一个癌症疗法的偶然发现】 152


5.1 网络化科研:让全球实验室协同工作 154
5.2 智能文献挖掘:让机器阅读人类知识 160
5.3 知识图谱:重构科学知识的关系网络 166
5.4 开源科学:让全民参与科研创新 173
5.5 集体智慧:大规模协作下的涌现奇迹 180
【小结:超级科学大脑的进化之路】 186

第三部分 智能科学的新疆域
第 6 章 攻克复杂性之困 【序曲:一朵雪花背后的数学难题】 191
6.1 混沌、分形与自组织:复杂性科学 ABC 193
6.2 涌现与进化:复杂系统的双螺旋 199
6.3 跨尺度建模:让 AI 玩转“蝴蝶效应” 205
6.4 多主体仿真:虚拟世界的平行宇宙 211
6.5 人工生命:探索自适应智能的起源 217
【小结:驯服复杂性的新科学】 224

第 7 章 融通学科新边疆 226
【序曲:新冠病毒感染预测的数学模型】 226
7.1 自然科学:“新物理学”联盟 228
7.2 生命科学:后基因组时代的 AI 医学 234
7.3 认知科学:揭开人类心智的终极奥秘 241
7.4 社会科学:大数据重塑人文社科范式 247
7.5 交叉学科:AI 催生学科大融通 253
【小结:通向科学统一之路】 259

第四部分 科学素养再升级
第 8 章 科学知识的全民开放
【序曲:维基式科普的兴起】 265
8.1 知识获取: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达尔文 267
8.2 科普 AI:打破专家与大众的鸿沟 274
8.3 公民科学:让百万人参与航天计划 280
8.4 开放科学:技术让科学回归本真 288
8.5 教育变革:重塑通识教育新内核 293
【小结:迎接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的新时代】 300

第 9 章 探索科学哲学新问题
【序曲:AI 具有思维能力吗?】 303
9.1 AI 的思考:图灵测试还管用吗? 305
9.2 机器良知:AI 科学家需要职业操守吗? 312
9.3 算法偏见:AI 会有认知盲区吗? 319
9.4 强 AI 之梦:超级智能真的要来了吗? 325
9.5 后人类时代:我们将迎来怎样的未来? 332
【小结:AI 重塑科学哲学的难题】 339

第五部分 迈向卓越文明新纪元
第 10 章 走向人机智能共生
【序曲:智能时代的分岔路口】 345
10.1 智能增强:AI 如何重塑你我的大脑 347
10.2 群体智慧:一个由 AI 连接的新社会 354
10.3 人机共生:奇点将至还是自我实现预言 360
10.4 卓越文明:一次智能生命的觉醒 367
10.5 宇宙尽头:人类寻找另一个自己 373
【小结:对话地外智能和未来人类】 378

后记 在科学革命的黎明时分 38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