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评估的本质与法则:一般价值理论导论》(Valuation: Its Nature and Laws. Be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General Theory of Value)是威尔伯·马歇尔·乌尔班(Wilbur Marshall Urban)于1909年出版的一部经典哲学著作。该书系统地探讨了价值的本质、法则以及价值理论的一般框架,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构建一个全面的价值理论体系。
本书为该书的第一个中文译本。该书是英语世界中首次系统探讨价值理论的专著,为价值研究奠定了基础。书稿对价值评价学科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作者不仅提出了价值评价的哲学框架,还强调了价值评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推动了跨学科研究,并为价值评价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价值通论的功能
在思想史上,鲜有一个时期如当下这样,“价值”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类实际价值观念的根本变化引发了所谓的“道德焦虑”及其标志性的关于创造价值和保存价值的讨论。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变化使哲学的重心由知识问题逐步转向价值问题。知识问题在许多领域已经部分或完全转化为价值问题。
造成这些变化的历史原因清晰可见,包括从理智主义向唯意志主义的转变,因体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观点的进化论及生存斗争概念被广泛接纳而促生了对人类灵魂的严格约束——这些原因不言自明;然而,这些原因背后还潜藏着更深层次的社会意志危机,这一危机根植于事物的必然性中,且至今为人所难以理解。
无论原因究竟如何,这些变化的广泛影响显而易见。尼采(Nietzsche)多少带有一些修辞和夸张的“重估一切价值”的呼吁声为这些现实价值的变化做了“代言”,有关的回应也从最初的诗歌形式演变为严肃的深思文章。(在这些变化中)最关键的是由知识的积累过渡到对知识的评价。遑论为了(发展)更综合的自然哲学而日益兴起的评价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尝试(这些尝试或许与尼采对当前科学形式的诘难存在某种联系,但也可能并不相关),我们或许能在价值问题更流于表面的社会与道德科学的精神实质中找到有关这种转变的充足证据。“尽管此前”我们了解到,“备受人们关注的是社会生活的外部结构及其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而现在(受到关注的)是生活对人类灵魂所产生的意义,是它的精神起源与精神结果这些逐渐显现的东西”。简而言之,这就是评价问题。
随着实际态度的转变,理论层面也出现了对实在的新方面的意识。有人认为,我们过去几乎未曾意识到我们的全部生活在意识层面是一连串持续的价值感受和包含着显式判断和隐式价值假设的评价;实在中被机械式决定了的元素的意义正是源于它们被赋予了价值(that they are valued)。我们对客体评价所揭示的东西绝不仅仅是简单事实。它独立于这个世界,甚至可以说它几乎不完全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在某种意义上,不如说它自成一个完整世界,一个外在且独立于事实世界的价值世界。
如果我们对价值问题日益增长的意识已经达到这样一种地步,即我们意识到(有)一个价值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常将伦理学价值、美学价值甚至“真理”价值挂在嘴边,对“价值理论”的思考也不再新颖,那么我们就会获得一种全新的认识:当前形势下的哲学及与价值有关的传统哲学学科已经不足以把握这个全新的价值世界。虽然在过去一段时间,很多人把形而上学当作一种价值理论来看待,但形而上学的传统问题和研究方法还是把价值问题置于“存在”问题的框架之下。经济学、伦理学和美学等专门研究价值事实的科学也无法应付这种变化,而且这些科学之间的分工已经带来了诸多不合需求的结果。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非常有必要构建一套能够系统而科学地理解各种人类价值的价值通论。
第二节 理论起源
目前最富有成果的形而上学思想,多见于特殊科学之中。这种说法是有几分道理的。最重要的价值问题正是在某些特殊科学中初显苗头。经济学、伦理学和美学等科学由于需要解决特定的价值问题,因而它们之中形成了一些意义远超学科边界的概念,这为更普遍而系统的反思奠定基础。
先来看经济学,它为特殊目的而发展了“价值理论”。尽管这一理论相对狭隘〔就在不久前,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克·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认为自己已经实现了“详尽无遗地研究了所有价值现象”,但他的所有研究均未突破经济商品领域〕,然而正是由于其研究范围相当局限,因此才能深入分析评估法则中的具体事实和价值法则。这种分析曾经为伦理学的研究树立了榜样,现在则应为那些试图理解更广泛领域的人提供激励和约束。然而,由于兴趣的局限,它掩盖了更广泛的关系问题,而这些对经济学家的特殊工作来说富有成效的关于更广泛关系的知识却导致观察与推理的双重谬误,这些谬误本可以通过更为哲学化的处理方式来纠正。当然,人们正在克服这些局限。将经济概念转化为社会学概念、将经济价值与更广阔社会价值相联系的必要性已经引起了显著变化。事实上,朝着更普遍的价值通论方向发展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经济学启发的。人们对这一领域理论的反对正在逐渐消失。与此同时,人们越发感受到,经济价值只不过是人类价值的一个分支,它们只有在人类的各种价值关系中,特别是在经济价值与伦理价值的关系中才能被理解。
伦理学对一般价值论的构建也有贡献,特别是它对不同性质的态度和倾向的鉴赏性分析和描述,以及它关于责任与美德的精妙阐述——在这种阐述中,伦理学确定了对种族概念的鉴赏性区分。此外,伦理学还发展了有关至善的本质的假说,尽管这些发展最终未能解决问题,却有助于形成和构建规范性观点。但由于伦理学过分执着于终极规范和抽象概念,因此它很难跟上经济学日新月异的发展脚步。通常认为,伦理学还过多地停留在古希腊传统中。它没有去探寻一种适当地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价值理论,而只是满足于抽象的善的理论。这种理论存在于对欲望客体流于表面且通常是独断的分类和评价之中,对欲望过程和欲望法则本身所涉及的重大问题却不够重视。
序…………………………………………………………………………… 001
第一章 引言…………………………………………………………… 001
第一节 价值通论的功能……………………………………… 001
第二节 理论起源……………………………………………… 002
第三节 心理学问题及方法…………………………………… 008
第四节 价值论的问题与方法:事实与规范、起源与
有效性………………………………………………… 014
第二章 价值意识的定义和分析……………………………………… 018
第一节 对作为累积的情感—意志分析的价值谓词的
分析…………………………………………………… 018
第二节 对将价值判断作为客体对主体的情感—意志
意义的进一步分析…………………………………… 022
第三节 对价值经验的心理学分析——作为某种认知
预设情感的价值……………………………………… 030
第四节 价值情感和价值判断的这些预设的产生及关系…… 043
第五节 对先前定义与分析的总结…………………………… 046
第三章 价值意识的模式——原始的与获得性的…………………… 048
第一节 价值情感的鉴赏性描述——对实在情感模式的
描述…………………………………………………… 048
第二节 情感中基本的鉴赏性差异——定性的与定量的…… 051
第三节 通过这些基本模式的构建而获得的意义
——价值—运动……………………………………… 059
第四节 价值情感的数量意义——获得性意义的程度与
强烈的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063
第五节 结论——这一分析对更深入的问题的意义………… 068
第四章 评估理论的心理学基础……………………………………… 071
第一节 情感与意志的本质及其关系………………………… 073
第二节 对情感的进一步分析——关于情感本质、
情感不同方面关系的理论…………………………… 083
第五章 情感—意志意义的连续性……………………………………… 096
第一节 认知性与一般性情感意义的获得——情感记忆
与泛化………………………………………………… 096
第二节 通过情感获得认知性意义——“情感记忆”问题…… 098
第三节 从情感中获得一般性意义——情感泛化…………… 104
第四节 价值评估过程中情感泛化作用的一般性理论
——例证……………………………………………… 115
第六章 评估法则……………………………………………………… 122
第一节 评估法则——其本质及适用范围…………………… 122
第二节 阈限法则——其一般性意义………………………… 125
第三节 价值递减(或价值极限)法则:对其心理学基础
的批评性研究及阐释………………………………… 133
第四节 价值极限法则在观念客体中的应用范围——一般
性问题………………………………………………… 143
第五节 互补价值法则:对价值限制法则的修改——其在
心理学法则中的基础………………………………… 147
第六节 价值极限法则关于内在价值观念客体的适用
范围…………………………………………………… 154
第七节 一般结论——从对不同类型客体的评估法则的
研究中得到的推论——价值获得的限度问题……… 158
第七章 简单鉴赏的价值……………………………………………… 163
第一节 简单鉴赏的价值——其起源与本质………………… 163
第二节 一般价值运动—定义及分类——其与评估法则
的关系………………………………………………… 166
第三节 在简单鉴赏的价值运动中获得的伦理价值与
审美价值——其作为获取与消费的经济学价值
决定因素的作用……………………………………… 176
第八章 个体与超个体价值…………………………………………… 198
第一节 个体与超个体价值:起源及本质…………………… 198
第二节 移情的心理学:同情性投射………………………… 201
第三节 个体和非个体参与情感的区别……………………… 214
第九章 个体价值……………………………………………………… 220
第一节 个体价值观——个体特征的价值标准……………… 220
第二节 确定理想人格特征的建构过程……………………… 222
第三节 适用于以个体价值为客体的评估法则……………… 228
第十章 个体价值(续)… ……………………………………………… 238
第一节 基于前述理论中的起源和本质分析个体价值
判断…………………………………………………… 238
第二节 对个体价值相对估测或衡量的预设………………… 245
第三节 基于功过归因和个体义务论述个体价值情感的
影响法则……………………………………………… 250
第十一章 超个体价值………………………………………………… 260
第一节 超个体价值客体——本质与起源…………………… 260
第二节 倾向的主客观参与价值……………………………… 265
第三节 主体参与价值法则…………………………………… 267
第四节 从社会同情法则推演倾向的客观参与价值
——社会协同法则…………………………………… 273
第十二章 超个体价值(续)… ………………………………………… 291
第一节 基于前述分析和理论解释的道德判断问题………… 291
第二节 道德判断的阈限与规范……………………………… 296
第三节 义务及归因的判断——与规范和限制有关………… 298
第十三章 综合偏好……………………………………………………… 304
第一节 不同类别的价值客体的相对价值…………………… 304
第二节 偏好与牺牲的理性主义与一元论—批判—唯意志
论与怀疑论…………………………………………… 305
第三节 对义务和归因判断中的综合偏好事实的分析……… 308
第四节 综合偏好分析的结论………………………………… 314
第十四章 结论:评估与评价………………………………………… 319
第一节 问题——重申价值论观点…………………………… 319
第二节 反思性评价——规范性与事实客观性……………… 320
第三节 评估的充足理由——价值的依据或约束因素……… 328
第四节 应用评估的充足理由或限制原则——其与具体规范
和假设的关系………………………………………… 338
第五节 结论…………………………………………………… 350
术语翻译………………………………………………………………… 356
人名翻译………………………………………………………………… 362
译者后记…………………………………………………………………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