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在我国的守正创新研究
0.00     定价 ¥ 6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6680551
  • 作      者:
    作者:徐平|责编:张程
  • 出 版 社 :
    新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7-01
收藏
内容介绍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在我国的守正创新研究》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深入研究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首先剖析现代性相关概念,追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理论来源,涵盖德国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接着梳理其发展脉络,从“自我意识”启蒙到未来现代性建构。 书中探讨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理论视域,包括主题、内容和特质。回顾其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从启蒙到社会主义现代性转型。阐述新时期对其继承发展,涉及工具、价值和制度理性。 重点论述新时代的守正创新,明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历史方位、愿景、价值标准、总体布局和目标,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超越。本书逻辑严谨,为当代中国及全球现代化进程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本书思路框架与研究方法
四、本书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第一章 现代性相关概念的思考
第一节 现代性概念界定
一、“现代性”的词源考察
二、“现代性”的多维界定
三、“现代性”的原则性把握
第二节 现代性与现代化
一、现代化界说
二、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关系
三、民族国家现代性转型
第三节 资本主义现代性逻辑
一、资本权力主导的生成逻辑
二、资本逻辑建制的实践逻辑
三、人的主体异化的价值逻辑
四、国强可霸必霸的丛林逻辑
五、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系统性危机
第四节 马克思思想的现代性呈现
一、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
二、继承了人类社会现代文明成果
三、奠定现代性分析的基础性架构
第二章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理论来源
第一节 对德国古典哲学现代性思想的批判
一、康德启蒙理性辩护与批判
二、黑格尔现代理性与自由
三、费尔巴哈人本学现代性
第二节 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现代性批判的思考
一、威廉·配第关于价值、工资与地租理论的现代性分析
二、亚当·斯密关于分工、价值构成与资本的现代性思考
三、大卫·李嘉图关于商品价值与分配理论的现代性研究
四、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现代性思想的扬弃
第三节 对空想社会主义现代性批判的超越
一、圣西门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与构建实业制度的设想
二、傅立叶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与创建和谐制度的构想
三、欧文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与创办劳动公社的努力
四、马克思对科学社会主义现代性思想的扬弃
第三章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从“自我意识”启蒙到“理性国家”追寻
一、理性主义:理想主义的现代性转向
二、意识自由:理性主义的现代性表达
三、民主自由:理性主义现代性的困境
第二节 从理性主义清理到唯物史观诞生的前夜
一、理性主义现代性的第一次清理
二、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现代性分析
三、总体现代性批判的尝试
第三节 从实践现代性批判到现代性的政治宣言
一、现代性反思的实践基础
二、现代性分析的方法论前提
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政治宣言
第四节 从资本现代性批判到对未来现代性建构
一、对欧洲革命的现代性检省
二、政治经济学的现代性批判
三、未来社会“新现代性”思考
第四章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理论视域
第一节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理论主题
一、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
二、资本主义现代性超越
第二节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理论内容
一、现代性历史生成论
二、现代性逻辑悖论
三、现代性发展超越论
四、现代性基本特征论
第三节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理论特质
一、个体批判的总体性
二、科学批判的价值性
三、辩证批判的实践性
四、原则奠基的发展性
第五章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中国探索与实践
第一节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中国启蒙
一、资本主义现代性启蒙屡败
二、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传播
三、近代中国现代性转型的主题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转型的探索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现代性转型的滥觞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现代性转型的奠基
三、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现代性转型的开拓
第六章 新时期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继承发展
第一节 工具理性:社会主义现代性的路行杖
一、生产工具理性
二、市场工具理性
三、科技工具理性
四、效率工具理性
第二节 价值理性: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指向标
一、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方向
二、人民利益的价值评判准则
三、“四有”公民的价值培育目标
第三节 制度理性: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安全网
一、制度优势激发工具理性的增值效能
二、制度优势保障价值理性的人文关怀
三、制度优势推进民主法治的保障机制
第七章 新时代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守正创新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历史方位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的理想愿景
一、国家富强的中国梦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超越的物质性基础
二、民族振兴的中国梦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超越的共同体前提
三、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超越的价值性指引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梦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超越的人道性关怀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的价值标准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总体布局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效能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三、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