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农业绿色转型
1.4.2 耕地利用形态
1.4.3 耕地绿色利用
2 研究进展与理论分析框架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耕地绿色利用概念研究进展
2.1.2 耕地利用转型诊断路径研究进展
2.1.3 耕地绿色利用时空特征研究进展
2.1.4 耕地绿色利用驱动机制研究进展
2.1.5 耕地绿色利用政策工具研究
2.1.6 研究评述
2.2 耕地绿色利用内涵特征
2.2.1 耕地绿色利用空间形态
2.2.2 耕地绿色利用功能形态
2.2.3 耕地绿色利用转型特征
2.3 理论分析框架
3 中国耕地保护制度执行绩效演化研究
3.1 引言
3.2 智库双螺旋法拓展中国耕地保护制度执行绩效评价必要性
3.2.1 中国耕地保护制度执行的政策演化
3.2.2 基于智库双螺旋方法的中国耕地保护绩效制度优势分析
3.3 DIIS 重塑中国耕地保护制度执行绩效评价体系理论基础
3.3.1 数据收集:耕地保护制度执行评价研究基础
3.3.2 揭示信息:耕地保护制度执行绩效评价关键
3.3.3 综合研判:耕地保护制度执行绩效评价核心
3.4 MIPS 解析中国耕地保护制度执行绩效评价体系演进规律
3.4.1 耕地保护制度执行绩效评价的机理分析
3.4.2 耕地保护制度执行绩效评价的影响分析
3.4.3 耕地保护制度执行绩效评价的政策分析
3.5 DIIS 和 MIPS 融合构建中国耕地保护制度执行绩效评价体系
3.5.1 中国耕地保护制度执行绩效评价体系指标框架构建
3.5.2 中国耕地保护制度执行评价体系的实施路径
3.6 本章小结
4 中国耕地系统韧性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耕地系统韧性理论分析框架
4.2.1 耕地系统韧性理论内涵界定
4.2.2 农业绿色转型下耕地系统韧性理论分析
4.3 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
4.3.1 研究方法
4.3.2 指标体系
4.4 中国耕地系统韧性时空分异特征
4.4.1 中国耕地系统韧性时空动态演进特征
4.4.2 中国耕地系统韧性空间关联格局
4.5 中国耕地系统韧性驱动机制
4.5.1 驱动因子影响力变化
4.5.2 双因子交互作用探测
4.5.3 耕地系统韧性优化路径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演进与收敛特征
5.1 引言
5.2 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理论分析框架
5.2.1 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内涵界定
5.2.2 基于生命周期的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收敛理论分析
5.3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5.3.1 研究区域
5.3.2 研究方法
5.3.3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5.4 研究结果与分析
5.4.1 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动态演进特征
5.4.2 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收敛分析
5.4.3 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路径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碳源汇时空演化特征及绿色驱动分析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框架
6.3 材料与方法
6.3.1 研究区概况
6.3.2 耕地净碳汇核算
6.4 结果与分析
6.4.1 耕地碳源汇时空演进分析
6.4.2 耕地净碳汇空间关联性分析
6.4.3 耕地净碳汇演进趋势分析
6.4.4 耕地净碳汇驱动因素分析
6.5 讨论与对策
6.5.1 研究讨论
6.5.2 研究对策
6.6 本章小结
7 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转型空间演化特征
7.1 研究区域与理论分析框架
7.1.1 研究区域
7.1.2 耕地利用理论分析框架
7.1.3 耕地利用转型评价指标体系
7.2 耕地利用转型空间自相关发展特征
7.2.1 耕地利用转型空间自相关研究方法
7.2.2 耕地利用转型全局空间自相关发展特征分析
7.2.3 耕地利用转型局部空间自相关发展特征分析
7.3 耕地利用转型空间重心迁移特征
7.3.1 耕地利用转型重心迁移研究方法
7.3.2 耕地利用转型重心迁移方向发展特征分析
7.3.3 耕地利用转型重心迁移速度发展特征分析
7.4 耕地利用转型驱动机制分析
7.4.1 自然环境内部条件驱动
7.4.2 社会经济外部条件驱动
7.5 耕地利用转型驱动因素分析
7.5.1 耕地利用转型驱动因素选取
7.5.2 耕地利用转型驱动因素研究方法
7.5.3 耕地利用空间转型过程驱动因素分析
7.5.4 耕地利用功能转型过程驱动因素分析
7.5.5 耕地利用转型调控路径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耕地轮作休养:耕地绿色利用偏离风险与形成机制
8.1 休耕政策演变与理论框架
8.1.1 休耕政策演变与实施成效
8.1.2 理论分析框架
8.2 中国休耕政策实施的潜在偏离风险
8.2.1 补贴冲突与产权错位交织,无法统筹相关主体权益
8.2.2 参与主体目标定位存在差异,难以保障多元主体利益
8.2.3 资金单一与技术滞后并存,阻碍休耕制度的有序组织
8.2.4 激励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