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背景
中国复杂的孕灾环境(季风气候、三级阶梯、地质结构、河网分布+气候变化)与承灾体分布格局,致使自然灾害严重、区域特征突出。2021年,我国自然灾害形势复杂严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自然灾害以洪涝、风雹、干旱、台风、地震、地质灾害、低温冷冻和雪灾为主,沙尘暴、森林草原火灾和海洋灾害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全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07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867人,紧急转移安置573.8万人次;倒塌房屋16.2万间,不同程度损坏198.1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173.9万hm2;直接经济损失3340.2亿元https://www.mem.gov.cn/xw/yjglbgzdt/202201/t20220123_407204.shtml[2022-3-1].。
1.1防灾减灾战略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明确要求建立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制度。2018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专题研究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将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作为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项重点工程”的**项也是基础性工程,强调要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国务院决定于2020年至2022年开展**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立了国务院**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全面组织领导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
1.2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1)普查对象
普查对象包括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等,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重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以及部分居民等。本次普查涉及灾种包括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
2)普查内容
普查内容包括基础调查、专题评估和综合区划。基础调查主要是对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相关要素进行调查,包括自然灾害致灾因子、承灾体、孕灾环境、历史自然灾害灾情、自然灾害减灾能力和自然灾害隐患六方面。基础调查所获取的数据是开展专题评估的前提,专题评估包括自然灾害与承灾体评估、区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两部分,前者包括各种自然灾害致灾危险性评估、风险评估、年度历史灾情评估、承灾体脆弱性评估和承灾体暴露度评估;后者包括综合隐患评估、综合减灾能力评估、单灾种单承灾体风险评估、多灾种单承灾体综合风险评估等。综合区划是在评估的基础上,从自然灾害防治的角度进行区域划分,包括主要自然灾害单灾种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区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和综合防治区划三项内容等。
3)普查目的与意义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科学地把握自然灾害发生、发展和致灾等成灾规律,全面了解自然灾害隐患和风险底数,准确调查和综合评估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历史自然灾害灾情、自然灾害隐患、自然灾害减灾能力等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要素,充分体现预防为主的源头治理思想、从应对单一自然灾害向综合减灾转变的思想,为从减少自然灾害损失向减轻自然灾害风险的转变奠定科学基础。强调从主要自然灾害重点隐患、自然灾害减灾能力评估到区域自然灾害综合隐患和减灾能力评估,强调从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到区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强调从主要自然灾害防治区划到区域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
4)普查目标
普查目标主要包括:①摸清自然灾害风险底数,通过全面调查获取全国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历史自然灾害灾情、自然灾害隐患、自然灾害减灾能力等数据,以及人口、经济、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等自然灾害重要承灾体数据,查明全国和区域综合减灾能力、自然灾害重点隐患、自然灾害风险等方面的底数;②掌握自然灾害风险规律,客观认识全国和各区域致灾风险性水平、承灾体脆弱性水平、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自然灾害综合减灾能力和区域自然灾害多灾种特征,提出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和防治建议。
第2章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技术第2章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技术
2.1台风灾害风险概念
2.1.1台风
一般把发展强烈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热带气旋是形成在热带或亚热带洋面上,具有有组织的对流和确定的气旋性地面风环流的非锋面性的天气尺度系统(伍荣生,1999)。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将不同的热带气旋分为四级,*大风速和*大风力划分如表2-1所示。表2-1热带气旋等级划分(WMO)热带气旋等级*大风速/(m/s)*大风力/级热带低压(Tropical Depression)10.8~17.16~7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17.2~24.48~9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24.5~32.610~11台风(Typhoon)或者飓风(Hurricane)≥32.7≥12为了更好地和国际相关研究结合,我国自1989年起(1989年前的标准是:热带低压,中心附近*大平均风力6~7级;台风,中心附近*大平均风力8~11级;强台风,中心附近*大平均风力12级或以上)也采用了世界气象组织的热带气旋等级标准。
2006年我国发布了国家标准《热带气旋等级》(GB/T 19201—2006),将热带气旋分为6个等级,多了强台风和超强台风这两个等级(表2-2)。表2-2热带气旋等级划分(《热带气旋等级》)热带气旋等级底层中心附近*大平均风速/(m/s)底层中心附近*大风力/级热带低压(Tropical Depression)10.8~17.16~7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17.2~24.48~9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24.5~32.610~11台风(Typhoon)32.7~41.412~13强台风(Severe Typhoon)41.5~50.914~15超强台风(Super Typhoon)≥51.0≥16从这个定义上说,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大风速12级以上)。而台风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有着不同的名称,一般说来,在西北太平洋和东北亚,其称为台风;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地区、墨西哥湾地区及东太平洋地区,其称为飓风。各国规定的标准也有差异,东北亚国家把*大风力达到8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我国自1989年起采用世界气象组织的标准,目前把*大风力达到12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另外,许多地方性的名称,如澳大利亚的“畏来风”、墨西哥的“可尔多那左风”、海地的“泰诺风”、菲律宾的“碧瑶风”,实际上都是指台风。
一方面,台风和热带气旋会造成三种类型的灾害:一是强大风力直接造成的风灾;二是台风和热带气旋暴雨形成的洪水灾害;三是因其强大风力和低气压在沿海地区形成的风暴潮灾害。另一方面,台风和热带气旋对低纬度和中高纬度间的热交换也起到积极作用,因而对台风和热带气旋变化的研究对区域防灾减灾,以及合理利用风和水资源有重大作用(赵宗慈和江滢,2010)。本研究中,台风造成的灾害方面将是研究的重点。
在无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本研究中的台风是指造成灾害损失的包括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在内的热带气旋的统称。因在相关文献中,多数学者对≥8级风力的热带气旋所进行的灾害风险研究所采用的名称仍沿用台风,所以本研究确定的研究客体——台风为不同等级的热带气旋的组合。
2.1.2台风灾害
台风灾害的发生具有频率高、影响范围广、突发性强、群发性显著和成灾强度大的特征(梁必骐等,1995),这类灾害主要由大风、暴雨、风暴潮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造成。重大台风灾害多数是受登陆台风带来的大风、暴雨和风暴潮的共同影响,形成台风-暴雨灾害链(图2-1)。图2-1台风-暴雨灾害链修改自史培军(2002)
从图2-1可以看出,台风暴雨可以引发次一级的洪水灾害、风灾、风暴潮灾害,而这些次生灾害会进一步造成山崩、滑坡、泥石流、巨浪等灾害,直至造成一系列更严重的损失。鞠笑生(1994)对台风侵袭我国南方各省而产生的风灾频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章淹等(1995)分析了我国台风暴雨的类型和暴雨特征。从中可以看出,台风引起的大风和暴雨是台风灾害的重要方面。
2.1.3台风灾害风险
“风险”一词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严格定义,但各种风险定义的核心内容相似。韦伯字典对风险的定义:“面临着伤害或损失的可能性”;保险业对风险的定义:“风险是指危害或损失的可能性”;1987年Wilson等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将风险的本质描述为不确定性;黄崇福(2005)定义风险的核心为人们不喜欢的事发生的可能性或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孙绍骋(2001)认为,自然灾害风险是灾害风险区不同强度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是指通过风险分析的手段或观察外表法,对尚未发生的自然灾害之致灾因子强度、潜在受灾程度,进行评定和估计,是风险分析技术在自然灾害学中的应用(黄崇福,2005)。
目前,国内外都非常关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也取得了较大进展(陈香,2007)。杜鹏和李世奎(1998)通过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研究,提出可以用概率密度和方差描述灾害风险;黄崇福(1999)基于对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的综合考虑,提出灾害风险是超越某强度致灾因子发生概率与承灾体易损性的乘积等。有些学者提出了城市灾害风险评价的两级模型,并对城市地震灾害进行了评价,同时提出了应用信息矩阵和信息分配等数学方法提取地震烈度和震级关系,对地震灾害进行评价(黄崇福,2006;黄崇福和史培军,1995;黄崇福和白海玲,2000);部分学者从灾害系统角度对评价体系进行探讨(仪垂祥和史培军,1995;周寅康,1995)。目前,洪水灾害系统风险评估研究比较成体系(万庆,1999;周成虎等,2000;向万胜和李卫红,2001)。
目前进行的台风灾害的风险评估偏重等级评估的半定量化分析。例如,欧进萍等(2002)对台风灾害侧重从大风和暴雨等致灾因子角度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曾令峰(1996)采用打分法对广西沿海进行台风灾害风险评估;丁燕和史培军(2002)采用台风致灾因子(台风暴雨和台风大风)强度、承灾体(人口密度、人均GDP、农业占GDP的比例)易损性,综合反映广东的台风风险;陈香(2007)采用灾害风险指数和加权综合评价法对福建台风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区划;陈香和陈静(2007)基于福建台风灾害的危险性、承灾体的脆弱性,进行风险评估与区划;孟菲(2008)分析人员伤亡、农田受淹面积和房屋倒损的灾情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对上海台风灾害进行风险评估;杨慧娟等(2007)基于台风灾害发生次数与潜在社会易损性,对我国南方沿海8省市风险进行评估。在过去几年中,全球几个大的国际计划,如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Global Resource Information Database,GRID)共同实施的灾害风险指数(Disaster Risk Index,DRI)计划;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ProVention联盟完成的自然灾害热点(Hotspots)计划,以及由哥伦比亚大学、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Economic Commission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ECLAC)和美洲开发银行(Inter-American Developme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