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森林培育基础与西南桦人工林的价值
第一节 森林、林业与林学的认知
一、森林
森林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不仅是丰富的生物资源库,而且对改善和维护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森林的认识逐渐加深,森林所涉及的内容和范畴逐渐丰富和扩大,到了现代,森林已经被看作一种“生物地理群落”或“生态系统”,这一认识更好地揭示了森林的本质,这时的森林已经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
森林是植被组成中最主要的部分,其数量和作用远远超过了其他各种类型的植被。因此,要准确地认识和了解森林,首先要了解森林的分类。森林分类就是将各种各样的森林群落按其自然特征和林业上的特点,纳入一定的等级系统,使各类型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更加显著,以达到认识各类森林属性的目的。
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环境紧密联系的自然统一体。森林资源不但包括森林所占有的林地和森林内蓄积的木材,也包括森林内的其他植物资源(灌木、草本、苔藓等)、动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和环境资源等。为了便于管理,我国把疏林地、灌木林地、幼林地经规划确定为林业用地、宜林地等,都纳入了森林资源范畴。同时,平原区的四旁造林、散生树木等也是林业部门的管理范畴,因此也是森林资源的组成部分。“在目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人们逐渐对森林资源生态系统的保护开始重视,因此,保护森林生态资源刻不容缓。”
二、林业
回顾世界林业发展的历史,人类与森林的关系经历了破坏森林、利用森林和发展森林的不同阶段。传统林业起源于17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指导思想仅着眼于森林的经济效益。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生态危机出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生态林业的概念,之后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的新林业观念和发展模式。对于一些林业发达国家来说,林业的发展已步入发展森林及生态林业阶段。
林业的核心内涵是对森林资源的合理经营和科学管理。森林具有提供生产资料和发挥公益效能的双重作用。林业的主要经营对象是森林。古代林业以开发利用原始林,以取得燃料、木材及其他林产品为目的。然而,随着可供直接利用的资源逐渐减少,尤其在一些森林资源利用较早、工业较发达国家,森林资源形势日益严峻,人们开始逐渐关心起森林的恢复与培育方面的问题。
随着森林生态功能的日益显现,林业开始更多地承担起缓解环境压力、减少水旱灾害、保护物种多样性等责任,林业不再是单纯的一项产业和生产事业,而是进一步地扩大到了具有生态和经济双重意义的范畴,林产品的供给成为次要目的。由此可见,对于林业较科学完整的理解应为:林业是以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具有产业属性的社会公益事业。作为公益事业,其提供了改善生态环境的各项服务功能;作为林业产业,其继续提供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所必需的各种林产品。
对于我国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中国工业化速度非常迅猛,现在中国进入新型工业化时期,林业的发展也开始转向发展森林的阶段。经过多年的工业化建设后,人们已经认识到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林业不再是传统的“挖坑栽树”的简单经济产业,而是承担着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和提高林业产业效益的双重任务。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林业必须融入其中,才能与国家的发展相适应。在不断摸索人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还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创新和探索,并形成了许多相关理论(如现代林学论、林业分工论、社会林业论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