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探讨了20世纪后期高科技发展在经济上的重要性,并揭示了冷战背景下创造硅谷奇迹的“神奇公式”,为读者提供了对科技城兴起的深刻理解。
2.书中不仅有实证研究,还有创造性的解读,这使得它既适合学术研究者也适合实际从事城市规划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专业人士阅读。
3.通过分析知识之城的特点和发展模式,本书为那些想要建设下一个硅谷的城市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建议,对于规划未来的高科技经济至关重要。
4.由于涉及科技、经济、历史等多个领域,《寻找下一个硅谷:美国的知识之城》吸引了来自不同背景的读者群体,包括但不限于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学者及普通公众。本书扩大了我们对战后城市历史的认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复杂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现代城市的布局和发展策略。
知识之城可以说是20世纪美国创造的最成功的概念之一,是科学创新的原动力,是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地,也是科学工作者及其家人的乐园。那么,把一个地方变成知识之城的神奇公式是什么?一个城市或地区如何才能成为下一个硅谷?本书探讨了20世纪后期高科技发展在经济上的重要性,以及关于人才、工作、资本和机构的神奇公式为何如此难以复制,扩大了我们对战后城市历史的认识,对规划未来的高科技经济至关重要。本书既有深入的实证研究,也有创造性的解读,是有志于建设下一个硅谷的人的经典之作。
第一章
冷战政治
要想建造一座城市,资金和赋权必不可少,此外还要有合适的地址。知识之城的崛起也离不开以上几个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其归根结底源于冷战时期的美国科研行动。在行动过程中,联邦政府围绕高科技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拨付了难以估量的专项经费。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将科学技术视为推动工业生产、促进理性生活的密钥,冷战的爆发让科学在人们心中的价值更上层楼。在此期间,科学不仅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而且重心也有所调整,涵盖了与国家安全和经济福祉密切相关的研究:从物理、化学到数学、工程学,参与科技生产的学科越来越多;从以晶体管为代表的高端消费品到以战斗机为代表的先进武器,再到半导体、计算机这样的专业装备,高科技研发涉足的产业版图也越来越广。出于增强军事实力的需要,基于提升教育质量的考虑,更为了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科研人员及其所在的机构和产业被赋予前所未有的特权。
知识之城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冷战为研究型大学以及与之相关的校内外专业科研人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说到如何选择知识之城的创建地址,这个问题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首先,冷战时期的战略规划必然要慎重考虑经济成本;其次,这还涉及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的权力博弈和资金筹措;最后,冷战时期的国防体系发展还要放在更宏观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进行考量。冷战政治不是凭空产生的,当科研人员和研究机构的地位水涨船高,甚至被标榜为美国文化精英的杰出代表,城市格局必然发生根本性改变。郊区开始走向繁荣,中心城市辉煌不再;南方和西部更加繁华,东北都市圈与中西部地区却停滞不前甚至日渐衰落。毋庸置疑,上述变化与冷战初期的国家政策密切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产业被赋予诸多特权,地域经济的发展格局也因此改变,那些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其他地区唯有走向沉寂。
政策架构(1945—1950)
科学政治
冷战期间,“研究与发展”(R&D)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宏大概念,涉及一系列政府行动,而且其基本定义也一再发生变化。这一时期的科学研究同时发生在不同的场所,大学实验室、政府机构以及企业研究所都在从事科研事业。绝大部分的科研工作都是根据具体的军事或商业目标而进行的短周期应用型技术研究,在冷战初期这种趋势尤为明显。余下的部分便是基础研究,即纯粹为了科学进步而开展的学问探究。基础研究项目获得了联邦研发经费的大力支持,受资助领域涉及医学、物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大类。基础研究一般都由研究型大学来主导,而应用研究则常常由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部门来发起。除了上述研究活动之外,冷战期间真正占据政府科研预算大头的是军事设备的制造和采购,此举创造了一个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国防承包商群体,并以数十亿美元的联邦资金支出改变了地区经济格局。上述举措共同造就了一个由政府资金养大的庞然巨物,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总统在1961年卸任时为其起了一个广为人知但又颇为不祥的名字——军工复合体(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致谢
序言 探索知识之城
第一部分 意图
第一章 冷战政治
政策架构(1945-1950)
政策与地理(1950-1965)
小结
第二章 “多元综合大学”、城市与郊区
园区里的科学家
经济发展解决方案
小结
第二部分 执行
第三章 从农场到山谷:斯坦福大学与旧金山半岛
西部胜地
热战与冷战
土地开发
模范城市
“山丘之战”
小结
第四章 开发“智慧之城”:宾夕法尼亚大学与费城
富兰克林创建的大学和城市
从计算机到医药
工业衰退与城市更新
创建大学城
科技产业落户西费城
争端与抗议
小结
第五章 兜售新南方:佐治亚理工学院与亚特兰大
工业化的新南方
战后发展与权力格局
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规模扩张与创业精神
在太空时代推销亚特兰大
科研园、办公区和另一个斯坦福?
小结
第三部分 传承
结语 下一个硅谷
索引
延伸阅读20世纪美国的政治与社会
美国各大城市能否在21世纪继续保持生机?针对这个问题,玛格丽特·奥马拉不仅绘制了一幅城市存续蓝图,更勾勒出一条经济复兴之路,使美国城市重现昔日之辉煌。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长爱德华·伦德尔
在美国的知识经济塑造过程中,郊区居功至伟,玛格丽特·奥马拉及时而精彩地阐述了在这段历程中郊区所展示出来的强大力量。对于每一个构想未来高科技之城的人而言,这本书都是必读之作。
——布鲁斯·卡茨,布鲁金斯学会城市与都市政策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