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皆有本,论从史出
追求历史真相是历史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本书作者杨天石先生治史几十余载,阅读史料万卷,从各类公私史料的蛛丝马迹中找寻人物的思想痕迹,梳理思想变化的线索。
★求实探新,述往思来
“杨天石先生的历史研究,既保有自己的主体性,同时又充分尊重史料,绝不歪曲妄解。”作者在探讨历史人物、事件的同时能够提出自己新的认知,而这认知又完全合理的建立在史料与考据之上,史中有思想、有精神、有现实关切。扩展了我们对历史进程的观察、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历史与当下的关系。
★史料翔实,内容繁多
本书涉及对孙中山、黄遵宪、鲁迅、胡适、钱玄同、章太炎、罗隆基、邓演达、张继、刘师培、黄遵宪、冯桂芬等十余位民国大家的思想研究,考据了《新青年》《李大钊文集》《陈独秀散文》《鲁迅文集》等几十部著作以及海内外档案、史料,加深了我们对民国知识分子的认知。
★金冲及、刘梦溪、王奇生、雷颐等名家推荐
★封面采用烫金工艺,制作精良,值得珍藏
本卷收录作者社会思潮研究及一些文化大师的专题研究,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展现了百年前近代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程中知识分子思想的变化与革新,再现了那一代人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不朽岁月。本书重点梳理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儒学的看法、戊戌维新以来的“国民国家”思想、文艺思想变化等,涉及黄遵宪、鲁迅、钱玄同、章太炎、张继等数十位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深刻揭示了近代思想变化的内核、缘由、过程、成就、不足等。 最后附录了作者杨天石先生这一横跨文史哲三界大家的研究历程和研究心得。
章太炎为何要砸拿破仑与华盛顿的头〔1〕
读者也许以为本文是在讲一则关公战秦琼式的故事。拿破仑,法国人;华盛顿,美国人。他们与章太炎国籍不同,生活年代也差得很多,可谓风马牛不相及。章太炎咋会要砸他们的头呢?
谓予不信,有文为证。
那是在 1907 年,章太炎正在日本东京编《民报》。他写了一篇文章,叫作《官制索隐》,本来是研究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的,然而,作者的笔锋突然一转,写道:“藉令死者有知,当操金椎以趋冢墓,下见拿破仑、华盛顿,则敲其头矣!”请看,这里写得明明白白,足证笔者没有瞎编。中国旧俗一向以扰人丘墓为极大的不道,然而,章太炎却不管这一套,他要到拿破仑与华盛顿的坟墓里去“敲”,也就是砸,而且是用“金椎”,金者,铁也,分量不会很轻。看来,章太炎对这两位历史人物很有点愤懑之气呢!
几年之前,章太炎可不是这样儿。那是在 1903 年,他正和康有为辩论中国革命问题,把拿破仑与华盛顿二人简直捧上了天,称之为“魁梧绝特之彦”,称之为“二圣”,甚至誉之为“极点”。康有为认为,中国一时产生不出华盛顿这样的人物来,因此不能革命。章太炎同意这一看法的前半部,但他表示:“中国亦望有尧、舜之主出而革命,使本种不亡已耳。何必望其极点如华盛顿、拿破仑者乎!”显然,在章太炎那时的眼中,拿破仑、华盛顿这样的洋圣人,要比尧、舜这样的国产圣人高明。
真是世事茫茫,浮云苍狗。几年之间,拿破仑、华盛顿的身价就大起大落,从九天跌入了九渊。这种变化并不止发生在章太炎身上,柳亚子 1907 年有诗云:“华、拿竖子何须说?”把华盛顿、拿破仑称为“竖子”,也是很不敬的。
鸦片战争中,中国人被西方打败,于是转而学西方。开始学船坚炮利与声、光、化、电,后来学民权与立宪,再后来学民主与革命。到了 1903 年,民主与革命的调子高唱入云,拿破仑、华盛顿这两位资产阶级革命的鼻祖也就成了“极点”。其后是大批人出洋,章太炎本人也于 1905 年到了正在学习西方的日本。一看,不对了,所谓民主,不过是富人的民主,而且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怪事和丑闻。于是,失望、愤懑之情油然而生,拿破仑与华盛顿的身价也就随之暴跌。在《官制索隐》中,章太炎激烈地指责西方的选举制度,认为所谓“代议士”(议员),大都耗资巨万,靠钻营入选,与中国的“行贿得官”并无两样。他说:民主立宪,世人都以美、法两国为榜样,但现在法国的政治,全靠贿赂,美国人也要通过行贿才能致身显贵,实在“猥贱”得很。其所以幻想手持“金椎”,以拿破仑、华盛顿的头作为挞伐对象者,盖为此也。章太炎这个人爱冲动,又不懂得历史主义,其幼稚、偏激之处,读者谅之!
那么中国怎么办?
章太炎想来想去,觉得西方民主的脓疮是议会,于是惨淡经营,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代议然否论》,主张“代议”必不可行,议员决不可选,同时提出了一个从多方面“恢廓民权,限制元首”的方案。例如,提高法官的权力,不论是总统,还是百官,有了过失,或者溺职受贿,法官都可以“征之”“逮之”“治之”;倘若法官执法不公,老百姓可以要求“学官”集中一批法学家来共同处治法官,等等。然而,不知道是章太炎觉得这个方案未必可行,还是因为对中国历史过于有感情了,他有时又觉得,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也并不坏,开元、贞观年间,中国不也治理得很好吗?于是,他又表示:“盛唐专制之政,非不可以致理。”甚至说:“今之专制,直刑罚不中为害,他犹少病。”这就又转而肯定封建专制主义了。
章太炎的矛盾反映了近代中国部分知识分子的困惑。他们失望于西方民主模式,而又找不到新的出路,只能向后看。然而,向后看又是没有出路的。
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从专制走向民主,而不是从民主复归专制。
〔1〕 原载《光明日报》,1987 年 2 月 22 日。录自杨天石《哲人与文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目录
“考证确凿”与思想的力量雷颐
一 近代思潮
儒学在近代中国3
戊戌维新以来的“国民国家”思想15
一、清末天赋人权思想的输入与“国民国家”思想的萌生15
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16
三、陈独秀的“国民政治”与李大钊的“唯民主义”21
四、胡适、罗隆基的人权思想22
五、邓演达等第三党的“平民政权”26
六、民盟等中间党派提倡的“中国型民主”27
七、中共的“真正民主共和国”与“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主张29
八、尾语33
邹容自贬《革命军》34
苏、陈译本《惨世界》与中国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潮37
一、既是译作,又是革命宣传品37
二、为什么选中了雨果及其《悲惨世界》43
三、苏、陈译本《惨世界》在中国近代革命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47
章太炎为何要砸拿破仑与华盛顿的头52
托尔斯泰《致一个中国人的信》55
中国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张继58
《天义报》《衡报》对“社会主义讲习会”活动的报道61
论《天义报》刘师培等人的无政府主义67
一、绝望于民族民主革命67
二、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又攻击马克思主义73
三、“完全平等”的无政府乌托邦75
四、以“劳民”为革命动力82
五、被吹胀了的“男女革命”论87
六、歌颂中国封建社会90
七、必须善于识别并抛弃各种高调94
刘师培的平均奇想96
刘师培的“水灾共产主义”99
论辛亥革命前的国粹主义思潮103
一、三种国粹主义思潮104
二、《国粹学报》诸人与章炳麟的国粹主义思想107
三、《国粹学报》诸人思想中的合理内核与局限111
四、国粹主义思潮窒息近代革命文化人的创造活力117
五、国粹主义思潮的复古性质及其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命运120
六、毛泽东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及其对发展民族新文化的期待122
陈独秀组织对泰戈尔的“围攻”124
—近世名人未刊函电过眼录
二 文艺思想研究
冯桂芬对桐城派古文的批判与冲击131
黄遵宪厚“今”重“我”的文学思想137
一、接受“善变”的表扬138
二、“别创诗界”的理想140
三、“新派诗”与“新体诗”143
邓实与湖海有用文会146
三 黄遵宪论丛
海外偏留文字缘157
读黄遵宪致王韬手札160
一、向维新派转化162
二、讨论琉球问题166
三、警惕沙俄向东方扩张170
四、函件价值174
黄遵宪的生平、思想和创作176
一、黄遵宪的生平与思想176
二、黄遵宪的文学主张180
三、黄遵宪的诗作184
黄遵宪传191
一、亘古未有的“奇变”192
二、在科举的道路上徘徊199
三、随使日本208
四、在美国218
五、编写《日本国志》227
六、从伦敦到新加坡236
七、反映民族的深重灾难244
八、参加“变法”活动253
九、南归乡居270
十、生命的最后几年280
十一、结束语292
四 鲁迅论丛
释“挤加纳于清风,责三矢于牛入”297
《中国地质略论》的写作与中国近代史上的护矿斗争301
读《鲁迅〈中国地质略论〉作意辩证》306
鲁迅早期的几篇作品和《天义报》上署名“独应”的文章312
越社和南社316
鲁迅和越社新考318
附一:越社成立叙320
附二:越社简章321
“咸与维新”的来历322
周氏三兄弟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325
—近世名人未刊函电过眼录
读鲁迅与胡适轶札330
五 钱玄同论丛
钱玄同与胡适337
“小批评,大捧场”337
初次相识341
关于中国小说的讨论343
《尝试集》及其批评346
张厚载风波349
在《新青年》同人的矛盾中353
整理国故与疑古辨伪356
为“汉字改革”放炮360
对溥仪出宫的不同态度364
同心“驱虎”366
《钱玄同成仁纪念歌》与《胡适之寿酒米粮库》368
国难期间372
“只努力做工,就好像永永不死一样”374
振兴中国文化的曲折寻求376
—论辛亥前后至五四时期的钱玄同
一、主张“师古”“复古”“存古”377
二、一百八十度的方向变化,激烈地批判中国传统文化385
三、振兴中国文化的三个方案:“输入”“新作”“改革”394
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值得警惕的教训400
论钱玄同思想402
—以钱玄同未刊日记为主所作的研究
一、无政府主义402
二、反传统思想405
三、欧化思想410
四、自由主义思想414
五、整理国故思想417
六、文学革命、汉字革命思想422
七、既要倡导改革,扶植新芽,又要防止偏激、过当425
汉字“横行”与钱玄同428
钱玄同自揭老底431
潘汉年与钱玄同434
—近世名人未刊函电过眼录
《钱玄同日记》(整理本)前言441
六 胡适论丛
溥仪出宫、胡适抗议及其论辩451
《醒世姻缘传》与胡适的“离婚”观456
—近世名人未刊函电过眼录
跋胡适、陈寅恪墨迹461
胡适撰写的一篇白话碑文465
胡适与杨杏佛468
......
附录
我和民国史研究591
初涉学术之途—研究中国文学591
探求天人之道—研究中国哲学593
三迁乃至归宿—研究民国历史595
民国史之外601
我的历史追求604
杨先生由人物研究入手,探求近代史上的思潮变化。思想史研究看似入门甚易,似乎人人皆可大略谈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但扎实的思想史研究需要过硬的研究功夫,从各类公私史料的蛛丝马迹中找寻人物的思想痕迹,梳理思想变化的线索,才能成一家之说。
——王奇生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历史学系主任
杨老师对“思潮与人物”的研究,既保有自己的主体性,同时又充分尊重史料,绝不妄解。他的研究,在一层层探讨时代思潮、历史人物的社会性时,解开了一道道传统意识形态枷锁,扩展了我们对思潮、人物与历史进程互动层面的理解与观察,加深了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
—— 雷颐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