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学中国史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40643671
  • 出 版 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大学中国史》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和一些重大事件作了较为清晰的交待,兼及义理阐发和史学方法,能使读者对中国古代史有基本且比较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本教材采用正文与拓展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正文大字印刷,构成重点突出且比较清晰的线索,概括了史学界形成的一般通识,用以满足学习基本知识的教学需要;拓展阅读部分则用小字排印,包括某些细节描述,并有争论要点、史实辨析、借事说理、名家史论、文献摘要以及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述等,有基础和兴趣的学生可在课外阅读,授课教师也可加以引导。
  全书章节安排合理、篇幅适中,可读性强,便于教学。不仅可以作为通识教育的教材,也适于对历史有兴趣的社会读者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多中心起源:部族时代
  第一节 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第二节 石器时代
  第三节 早期的农耕文明
  第四节 中华文明的曙光
  迄今为止的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境内原始先民的足迹,最早可追寻到距今约200万年,已经发现的“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分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早、中、晚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在人种属性和石器文化上,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表明此地可能曾存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独立体系。
  距今一万年前后产生的原始农耕,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全世界少数几个农耕起源中心中,唯独中国的农耕起源地占据其二。以谷物的驯化种植为特征的生产性经济活动,在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各自经历了独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南稻北粟”的经济格局已初露端倪。
  农耕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由此起步,原始先民的生活共同体大致经历了“农耕聚落一中心聚落一都邑国家形态”三个阶段。考古资料显示,大约在距今四五千年间,原始先民的社会萌生了新的变化,诸如领袖人物的出现、社会成员间的分化、战争的频繁、大型城堡的建筑等,均表明中华先民即将跨人文明时代的门槛。
  第一节 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自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以来,“人猿共祖”已成常识。但是,迄今为止的考古研究只能帮助我们追寻到4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至于现代人类的源头,学术界尚有“单一说”和“多元说”的分歧。为数众多的学者认为现代人类源于非洲,再逐渐向世界各地迁徙。然而中国的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认为,人种属性和石器文化的特殊性已经表明,中国及其邻近地区可能在人类发展史上存在着一个独立体系。
  一、直立人
  中国历史的开端,当从中国境内最早的远古人类说起。随着古人类学、考古学的发展,中国历史的开端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发现而一再向前延伸。古人类学家将最早的人类称为直立人。直立人也称猿人,分早、晚两期,他已经具有人的体质特征,已有适应直立行走的身体结构,脑容量也比较大,但仍留存着一些猿类的原始特征。直立人能制作工具,已懂得用火,学者推测其生存年代在距今约300万-200万年或150万年。早期直立人的化石,目前在非洲、欧洲和亚洲都有发现,而以非洲东部的发现为最早;亚洲的早期人类化石,主要集中在中国境内。
  古人类学家认为,在直立人之前,人类有一个漫长的演化阶段,他们把处于这个演化阶段的人属动物称为能人。就目前所发现材料来看,世界上最早的能人化石仅发现于非洲东部。1959年,古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和他的妻子玛丽·利基在东非坦桑尼亚北部的奥杜威峡谷发现了能人的化石,以及共存的石器工具。1972年,利基夫妇的儿子理查德,利基在肯尼亚特卡纳湖一带发现了两个比较完整的头骨和颌骨、牙齿、肢骨等其他化石,其中一具编号为ER1470的能人化石距今约290万-200万年。利基夫妇及其儿子的这些发现,掀起了一场有关人类起源研究的世界性热潮,利基及其家族也因此被美国《时代》周刊选入影响20世纪100人。
  迄今为止,中国境内最早的直立人化石是“巫山人”。1986年,古人类学家在四川省巫山县(今属重庆市龙骨坡发掘出直立人的数枚牙齿和带有牙齿的颌骨一块。据测定,“巫山人”的时代距今约204万-201万年。比“巫山人”稍晚的还有“元谋人”(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蓝田人”(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的公王岭和陈家窝)和“郧县人”(发现于湖北省郧县[今十堰市郧阳区]青田镇弥陀村)等,在“元谋人”“蓝田人”和“郧县人”的遗址里,还发现了一些打制的石器。这些直立人的生存时代都处在距今170万-50万年。在山西芮城县西侯度村的一个遗址里,发现有距今180万年的打制石器30多件,但没有发现早期直立人的化石。
  ……
展开
目录
序论 001
空间、时间与经济理性
空间:活跃的历史大舞台 005
时间:变迁不在一朝一夕 015
“经济理性”:在鸟笼子里跳舞 026

第一章 多中心起源:部族时代 033
第一节 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035
一、直立人 035
二、智人 038
第二节 石器时代 041
一、旧石器时代 041
二、新石器时代 043
第三节 早期的农耕文明 047
一、南稻北粟及其起源 048
二、早期的原始聚落 051
第四节 中华文明的曙光 053
一、文明源头的多元性 054
二、方国林立 057

第二章 上古三代:夏商西周 061
第一节 寻觅中的夏 063
一、文献传说中的夏朝 063
二、夏文化的考古探索 066
第二节 东亚雄邦:商 069
一、商代的信史 070
二、“大邑商”下的方国联盟 072
三、青铜器与甲骨文 074
第三节 文明的奠基:西周“封建” 077
一、周族与西周 078
二、分封制与中原的统一 080
三、井田制下的宗族社会 082

第三章 历史大变动:春秋战国 085
第一节 社会秩序的急剧变动 087
一、诸侯争霸,政权下移 087
二、春秋时期的改革 090
三、区域统一与民族融合 092
第二节 经济的突飞猛进与社会组织的改变 094
一、铁器、牛耕与耕地拓殖的高潮 095
二、社会基层组织的变化 097
第三节 “大一统”的前奏:各国变法 099
一、改革的初潮 099
二、秦国后来居上 102
三、政治体制新雏形 105
第四节 诸子竞起与“百家争鸣” 107
一、士之兴起与活跃 108
二、儒、墨、道、法 109
三、思想史上的升华 113

第四章 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秦汉 117
第一节 “大一统”帝制的确立 119
一、秦灭六国 119
二、大一统帝国体制的确立 121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24
第二节 秦的暴政与秦朝的覆灭 126
一、秦制的严密和苛细 127
二、秦之暴政 129
三、大泽乡起义与秦朝的覆灭 131
第三节 西汉:帝国的重建和稳固 134
一、帝国的重建 134
二、无为而治与休养生息 137
第四节 汉武帝时代 140
一、皇帝集权与内政改革 140
二、西汉的军事征战与疆域拓展 144
第五节 西汉的衰落和新朝的改革 148
一、武帝朝的财政改革 148
二、昭宣中兴与西汉衰落 151
三、新朝的改制及覆灭 152
第六节 东汉的盛衰 155
一、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155
二、豪强地主与官僚世家 159
三、东汉之衰败 161
第七节 汉代的文化与科技 164
一、经学 164
二、史学 166
三、科技 170

第五章 帝国的分裂:三国两晋南北朝 173
第一节 三国鼎立 175
一、从四方割据到“三分天下” 175
二、三国的政治与经济 177
第二节 西晋与东晋 182
一、西晋短暂的统一 182
二、“五胡乱华”与西晋灭亡 185
三、偏安江南的东晋 188
第三节 动荡中的南北朝 191
一、南朝的更替与士族的衰落 192
二、江南经济的发展 194
三、北朝的嬗变及其治法 196
四、民族大融合 198
第四节 乱世中的文化自觉 201
一、学术与宗教 202
二、史学、文学与艺术 205
三、科学技术 207

第六章 帝国的繁荣与开放:隋唐 211
第一节 隋唐开国重建统一 213
一、国祚短促的隋王朝 213
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220
三、隋与唐前期的制度创设 225
第二节 盛唐的社会与文化 232
一、“胡汉融合”的历史底蕴 232
二、国力强盛与开放政策 237
三、气象宏阔的盛唐文化 241
第三节 “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变迁和唐朝的衰亡 246
一、由盛入衰的历史转折 247
二、动乱前后的社会变迁 250
三、唐王朝的分崩离析 254

第七章 帝制成熟与社会转型:五代辽宋西夏金 259
第一节 过渡期的混乱与纷争 261
一、五代更迭与中原战乱 261
二、十国割据与地方治理 264
第二节 民族政权的多元并立 268
一、北宋的建立及其基本国策 268
二、北宋与辽、西夏的抗衡和并存 272
三、北宋的改革尝试及其失败 276
四、宋室南渡与宋金对峙 280
第三节 宋代社会经济的深刻转型 286
一、家族制度的嬗变及其社会功能 286
二、社会阶层及其变动 290
三、城市化进程与商品经济的繁荣 293
四、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297
第四节 臻于巅峰的宋代文化成就 300
一、居世界前列的科学技术 300
二、理学的成型及其影响 304
三、史学的创新与开拓 307
四、文学艺术的雅俗并进 310

第八章 大一统的再实现:元 315
第一节 再造统一的元朝政权 317
一、蒙古崛起与元朝统一 317
二、空前拓展的中外交流 321
三、民族融合的又一次高潮 325
第二节 元朝统治政策的成与败 329
一、元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 330
二、社会危机与元朝的灭亡 334
第三节 元朝的科技与文化 338
一、令人瞩目的农学与天文历法 338
二、继往开来的戏曲与绘画 341

第九章 君主极权的帝国体制:明 345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347
一、朱元璋的开国奠基 347
二、靖难之役与两都格局 351
三、极权政治与文化专制 354
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358
一、瓦剌之患与明运隆替 359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362
三、寄望中兴的张居正改革 366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369
第三节 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373
一、郑和下西洋 373
二、海禁与“倭患” 377
三、海外贸易与“白银资本” 380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382

第十章 夕阳西下的帝国统治:清(至1840年) 387
第一节 从入居中原到平定天下 389
一、清军人关与南方的抵抗 389
二、统治初期的民族矛盾与政策调整 393
第二节 “康乾盛世”的治道 396
一、专制皇权的确立与巩固 396
二、卓杰的“盛世”武功 400
三、空前繁荣的社会经济 403
四、学术的兴盛与思想的禁锢 407
第三节 末代王朝的由盛转衰 411
一、光环背后的危机 412
二、国门的最终关闭 415

大事年表 421

后记:编著者的几点交代 429

再版后记 43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