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货币与就业问题的认识误区与学理澄清——与王今朝教授商榷
周尊璞
摘要:金本位制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金融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继续囿守主流宏观经济学研究范式,同时机械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会在财政赤字与货币创造问题、央行购债与量化宽松问题、货币超发与通货膨胀问题以及有效需求不足与就业保障问题上陷入逻辑错误。现代货币理论作为一种替代性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可对在财政、货币与就业问题上的认识误区进行学理澄清。
关键词:主流宏观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货币理论财政、货币与就业
中图分类号:F810F820
一、引言
长期以来,建立在金本位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基础之上的主流财政、货币理论深入人心,似乎成为一种颠扑不破的真理。主流宏观经济学的一家*大及对现代货币理论(modem monetary theory,MMT)等非主流经济理论的偏见与排挤,严重背离了经济学多元主义的科学精神,其分析方法也越来越脱离现实世界。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机械套用,也只会产生不切实际的僵化理论,进而阻碍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的开展。恩格斯曾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2009a:691)任何理论都不应被视作神圣教义与绝对真理,都须在历史条件下合理运用基本原理与方法论来指导对现实世界的改造。
在金本位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MMT作为一种替代性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应运而生,其关于财政、货币与就业问题的看法与主流宏观经济学存在根本不同,将成为目前和今后三五十年解决世界经济与我国重大经济问题的主要经济学说之一(贾根良,2023a:40)。有鉴于此,笔者决定基于MMT的视角,在财政赤字与货币创造问题、央行购债与量化宽松问题、货币超发与通货膨胀问题以及有效需求不足与就业保障问题上向王今朝教授请教。
二、财政赤字与货币创造问题剖析
王今朝教授认为,中国政府的债务规模占GDP的比重过高,“中国今天高企的家庭债、企业债、政府债 是改革开放后一帮人 接受了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哲学,甚至是犹太人的商业哲学搞出来的 如果我们把增加赤字和国家债务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济信条的突破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恐怕又增加了一些危险”?。在王今朝教授看来,正确的财政观应秉持“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 财政支出要合乎社会的需要,只在绝对必要时才发行赤字 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基本来源是税收”②,并主张“不能把马斯特里赫(特一笔者注)条约③的这两条标准作为标准 应该给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 把零赤字、零债务作为我们的标准”①,走既无内债,也无外债之路。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商业银行的运作,以及货币的创造机制方面,王今朝教授借用身处金本位时代的马克思的论断?指出:“银行即使没有把货币贷给政府取利,也通过给企业贷款,给购房者贷款取得了巨大的利益。扩张的货币政策 给银行更多的贷款资金去获利 老百姓能够**手接到银行的货币吗?”①,并反对继续通过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呼吁中国永久性地退出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
王今朝教授的上述观点所依据的依然是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政府财政支出受到税收与借债的融资限制的经济框架。MMT与马克思货币理论存在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马克思关于货币问题的论述是在金本位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在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质上是一种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下,各成员国必须遵守将本国货币与美元或黄金挂钩以维持固定汇率的承诺,一国政府被禁止通过货币创造的方式支付其所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只能通过增加税收和借债为扩大财政开支提供融资,此时政府和家庭面临同样的预算约束。事实上,王今朝教授所说的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仅适用于此种货币情形。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拥有本国货币唯一垄断发行权的主权政府不再受到本国货币兑换为美元和黄金的外部制约,财政支出能力脱离了税收和借债等寅吃卯粮式的融资限制,只要存在闲置资源或经济未达至充分就业状态,政府就可以扩大财政开支,税收不构成政府支出函数的内生因素,政府在征税过程中销毁所发行的货币或自身的借据。王今朝教授认为政府应坚持零赤字和零债务,政府只应在绝对必要时才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的政策,根据MMT部门收支法,以及现代宏观经济学核算原则,私人部门净金融资产(包含现金、准备金和国债)必须来自主权政府的财政赤字,所谓的平衡财政、稳健财政,更多的是政府自我强加的约束,不具有经济和金融上的实质性作用,MMT主张政府实行功能财政,即
财政政策的核心理念是施政之功效,如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绿色发展等,不必纠缠于决算结果是盈余还是赤字等虚假的标准,真正的赤字指的是“我们所拥有的与所需要的之间的差距 这些赤字包括在良好的工作机会、储蓄、医疗保健、教育、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清洁的环境和可持续的气候,以及民主等方面的不足和危机。这些就业、教育、健康、养老等方面的赤字,才是对民众影响*大的赤字”(凯尔顿,2022:18)。此外,王今朝教授所主张的不能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标准作为标准是正确的,该标准*初的设立动机仅仅是防止部分欧洲国家执行不负责任的财政货币政策,但更高的标准并非零赤字和零债务,恰恰相反,随着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供给过剩、失业率上升,中国经济增长缺乏内生动力,根据戈德利恒等式①,中国只有大幅提高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将赤字率提高到5%以上②,才能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和净储蓄愿望,才能在解决产能过剩的同时实现充分就业,并*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加大财政支出强度。”③当然,按照广义财政赤字的定义?,中国的广义财政赤字与GDP的比早已超过3%,在新增万亿特别国债后,这一比例或将更大,但当务之急仍然需要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时打破“3%”和“60%”的禁忌。
王今朝教授将中国庞大的债务规模归因于实行了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呼吁重走20世纪60年代既无内债,也无外债之路。事实上,债务规模的计算不能将国家债务与私人债务进行简单加总,MMT强调,作为本国货币发行者的中央政府与作为本国货币使用者的私人部门,二者资产负债表存在本质差异,作为本国货币发行者的中央政府,其财政空间不受赤字与债务规模的限制。主权货币的背后是国家债务,中央政府永远不会耗尽资金,完全可以发行新的货币性债务来清偿已有的债务。而作为本国货币接受者和使用者的私人部门,根据戈德利恒等式,其债务水平受到中央政府支出规模的支配,私人部门负债过高的原因在于中央政府负债过低。债务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中央政府赤字开支在创造债务的同时也在创造债权、创造私人部门净金融资产、创造社会购买力。从国际对比来看,中国金融资产(债务类金融资产和权益类金融资产加总)占GDP的比重为3.6%,远低于日本的15.7%和美国的13.4%,中国并没有创造过多的金融资产,侧面反映出中国政府负债率不高,认为中国面临严重的债务风险缺乏理论支撑,判断政府债务风险的依据并非债务规模、债务比率,而是财政可持续性或财政空间。近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通胀和经济增速持续下跌,面对此种形势,政府若不主动扩大财政支出,即加杠杆,就无法满足私人部门去杠杆的愿望,更无法有效发挥财政对经济下行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王今朝教授认为“中国把西方经济学作为自己的经济学基础教育内容 危害极大”①,但其在论述商业银行运作及货币创造过程时依然与主流货币理论保持一致。王今朝教授对于银行发放信贷进而获取营业利润的理解并不全面。*先,商业银行保持合理的利润不仅关系到其生存之本,也是商业银行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长期服务实体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人民银行报告也明确指出,银行维持一定的利润增长是内源补充资本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风险的能力②。其次,商业银行在货币创造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流货币理论认为,商业银行仅仅是金融中介机构,它们*先从客户手中取得货币存款,除按法定准备金率预留一部分货币外,其余部分便会贷放出去赚取利息,并且由于货币乘数效应,用于贷放的货币总额多于存款总额,如果商业银行存款不足,便会向同业银行进行拆借,或者直接向央行借款,简言之,主流货币理论认为存款创造贷款。相反,MMT认为贷款创造存款,商业银行无须先取得存款再发放贷款,只要借款者有贷款意愿并签订借据,商业银行便会“无中生有”提供贷款,也就是说,“银行贷款主要是由私人贷款需求加上银行贷款意愿决定,贷款进一步决定了存款”(瑞,2011:120)。但如果不加前提地认为商业银行扮演着主动创造货币的角色便会陷入认识误区,就具体实践和操作而言,商业银行并非货币的主动创造者,商业银行“贷款创造存款”过程受到央行基于公开市场操作的货币出借过程与财政部基于财政支出的货币创造过程的影响:“政府自上而下垂直地将货币提供给私人部门,即通过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或者偶尔购买资产)以及中央银行购买资产(诸如购买黄金、外汇以及折价购买银行持有的资产)的方式向私人部门提供货币。”(瑞,2011:122)*后,王今朝教授认为个人很难**手获得银行货币的原因可能是将货币视为生息资产。
三、央行购债与量化宽松问题辨析
身处金本位时代的马克思曾言“原始积累的不同因素 在17世纪末系统地综合为殖民制度、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马克思,2018:861),“公债成了原始积累的*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马克思,2018:865),“国债是依靠国家收入来支付年利息等等开支 现代税收制度就成为国债制度的必要补充”(马克思,2018:866)。基于此,王今朝教授认为“国债制度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发行国债很可能成为 有钱人用钱生钱的手段 农民是被排除在国债市场之外的。他们没有机会、没有信息、没有意识购买国债”③。王今朝教授的上述观点忽视了金本位制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金融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在对国债的性质与作用、国债与私人部门资产,即政府信用与私人部门信用之间的区别的理解方面也并不全面。
MMT强调,财政部发行国债不应被视为借贷操作,而是配合央行顺利实现隔夜利率目标。长期以来,央行执行货币政策并非如主流货币理论所讲的那样保持*立性,其利率管理操作在很大程度上既要适应商业银行的需要,也要适应财政部的需要,具体而言,当财政部赤字支出创造了过剩的准备金时,隔夜利率会面临下行压力,此时央行会在二级市场公开向商业银行和个人投资者出售国债,国债利息通常高于商业银行存放在央行中的准备金利息及个人投资者存放在商业银行中的存款利息,商业银行和个人投资者便会调整其资产组合,将货币(基础货币,包括准备金和现金)转换为国债,经济中的基础货币数量随之减少,进而确保央行维持稳定的隔夜利率,反之亦然。实例分析如下:假设财政部向商业银行出售100美元国债,商业银行资产端借记100美元国债、贷记100美元准备金,其在央行账户中所减少的准备金数量随之转换为财政部在央行账户中的存款,这是财政部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款项,即财政支出,同时也是央行的负债,但不导致央行扩表,当财政部进行支出后,企业、家庭等私人部门的银行存款,即商业银行负债增加100美元,相应地,商业银行在央行存放的准备金增加100美元,但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银行不会持有全部新增的100美元准备金,假设准备金率为10%,这意味着商业银行会将90美元超额准备金在同业拆借市场贷给其他银行,在央行未提前介入的情况下,系统性的准备金过剩会把银行间利率压低到目标利率之下,为维持利率水平不变,央行会向商业银行出售90美元国债以消除利率下行压力。另外,为防止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时国债数量不足,财政部在进行赤字支出时会同步发行国债,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