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喜欢造谣生事的人,顺着谣言调侃一下
生活中,总有些“小剧场”爱好者,喜欢无中生有,造谣生事,给我们的生活添点“色彩”。不过别担心,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咱们有智慧作为武器,让谣言灰飞烟灭。
一、顺着谣言调侃一下
在办公室的茶水间,你正在喝茶,小姚忽地凑近你,神秘地说:“听说因为你上周的报告出了点岔子,上头考虑要调整你的岗位了。”同时,你还看到不远处有其他同事也朝你投来异样的目光。
你心下一惊,虽然近期工作确实面临挑战,但从未听说这种消息。
你不喜欢小姚这种造谣生事的嘴脸,于是恼火地回应——
错误反驳:你这消息哪儿听来的?别乱传,我好着呢!
你的话语一出,小姚立刻涨红了脸:“我也是听别人说的,你这么激动干什么?又不是我说的!”
错误原因:直接否认并指责对方散播谣言,不仅无法有效阻止谣言扩散,反而让对方感到被攻击,触发了他的自我辩护机制,使得氛围更加紧张。此外,这样的反应没有给出任何正面信息,对方可能更加肆无忌惮地造谣。
小姚为什么造谣呢?可能是为了寻求关注与话题主导权,通过分享所谓的“内部消息”,让自己成为信息的焦点,满足被关注的需要;也可能是为了缓解自身焦虑,应对工作压力,通过谈论他人的困境,潜意识中让自己感觉相对安全,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 然而,这样的行为无疑会对个人信誉和团队氛围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这样的社交情境下,顺着他的谣言调侃一下,既能揭露谣言的荒谬,又能缓和现场气氛。
正确反驳:是嘛,我要是真的被调整岗位,那得感谢你提前给我预演“职业变动”的剧本,让我有个心理准备。不过,谣言止于智者,咱们还是等官方消息吧。
正确原因:首先,你用调侃的方式回应,轻松地将紧张气氛化解,让小姚意识到自己话语的不实和夸张,减少了对抗感;其次,通过间接提醒“谣言止于智者”,既婉转地表达了对传播谣言的不赞同,又没有直接指责,保全了小姚的面子;最后,提醒小姚关注正式渠道的信息,有助于谣言的自然消散,同时彰显了你的成熟与理性。
二、反证法,使对方自相矛盾
傍晚时分,你满心欢喜地结束了工作日,正准备迈出公司大门,小杨匆匆赶来,凑近你耳边低语:“听说公司即将裁员,而且名单上有你的名字。”他的语气中带着幸灾乐祸。
你内心一紧,虽然公司确有结构调整,裁员传言却从未入耳,更别说自己会被列入其中。
一时冲动之下,你脱口而出——
错误反驳:你这是在胡扯什么?我怎么可能被裁?
小杨听后,脸上闪过不悦:“我只是好心提醒,你却这种反应。不信的话,你自己去打听打听!”言毕,他扬长而去。
错误原因:你的反驳过于直接和冲动,没有采用任何策略,只是单纯地否认。这样的回应很容易让对方产生抵触情绪,觉得你在逃避或掩盖事实。而且,你没有提供任何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只是空洞地否认,这很难让人信服。
面对这种情况,采用反证法,巧妙诱导对方自相矛盾,是更佳的应对策略。
正确反驳:哦,是吗?那我倒想请教一下,这个名单你是从何得知的?如果是公司内部人士泄露,那可是违反保密协议的大事;若是你自己臆想,那你的创意还真丰富。不过,就算真有此事,我也无所畏惧。毕竟,我相信凭借我的工作表现,裁员风波难以触及我。
正确原因:首先询问名单来源,让小杨处于两难境地,无论他如何回答都会暴露出问题。接着,你又以一种积极、自信的态度面对可能的裁员,表达了自己对工作能力的自信,这让小杨的谣言显得更加荒谬。
三、逻辑链条一拉,令其破绽无处藏
在繁忙的城市单元楼里,电梯成了邻里间短暂交流的场所。这天,你和同楼的小史在电梯里相遇,他忽然靠近,压低声音说:“你知道吗?听说你打算把顶楼的公共区域改成私人花园,这事儿在业主群里都炸锅了。”
你心中一惊,那片公共区域是大家共享的休闲之地,你从未有过那样的想法。一时冲动,你回了一句——
错误反驳:你这是听谁说的?简直是没事找事!吃饱了撑的!
小史听了,脸色一沉:“我只是随口一提,你何必说得这么难听,好像我有意冤枉你似的。”说着拿背对着你。
错误原因:这种直接的否定和带着情绪的反驳,非但没有澄清误会,反而激起了对方的反感,让人觉得你在急于撇清,可能导致谣言越描越黑。此外,没有提出具体的反驳理由,让人感觉缺乏说服力。
面对这样的情况,运用逻辑推理,逐步揭示谣言的不合理之处,是一种更为智慧的应对方式。
P2-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