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不朽:刘铭传在台湾
0.00     定价 ¥ 6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9679938
  • 作      者:
    季宇
  • 出 版 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季宇,文学创作一级,曾任安徽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群山呼啸》《新安家族》《王朝的余晖》《共和,1911》等,小说集《最后的电波》《当铺》《金斗街八号》《王朝爱情》《猎头》等。长篇小说《新安家族》被译为德文出版。中、短篇小说曾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当代》《收获》《上海文学》《钟山》《十月》等刊发表,并被《新华文摘》《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选刊选载。另有影视作品多部。49集电视连续剧《新安家族》曾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星光奖、《人民文学》奖、长江文艺奖、《中篇小说选刊》奖、安徽省社科文艺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6月26日,即观音桥事变发生后第三天,朝廷正式发表委任,命刘铭传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此为台湾军政长官。谕云:“前直隶提督刘铭传着赏巡抚衔,督办台湾事务。所有台湾镇、道以下各官均为节制。钦此。”时势造英雄,赋闲十四年的刘铭传终于出山了。这是一次历史的选择,而等待他的则是他一生中从未有过的艰难和挑战。
展开
精彩书摘
  《不朽:刘铭传在台湾》:
  可是,让巴德诺没想到的是,法国政府没有经过他便接受了中国驻德法使者李凤苞提出的谈判要求,而且发回给他的最后通牒文本经过修改后措辞也不那么强硬。这让巴德诺颇有怨气,但他只能接受。
  7月12日,巴德诺正式向总理衙门递交了最后通牒,限期一周答复,否则法舰将立即采取行动。四天后,清廷发出了撤兵的上谕,限令各部在一个月内撤回国内。法国的第一个目的达到了。但在赔款上中方并无退让之意。
  7月19日,将是最后通牒期满之日,但在7月18日,即最后通牒期满的前一天,上海道邵友濂紧急拜访巴德诺,要求延长期限,从而找到一个解决办法。就在邵友濂拜会巴德诺时,李凤苞也在巴黎向茹费理提出了延长最后通牒期限的要求。令巴德诺意外的是,这一次,法国内阁不仅爽快地接受了,而且茹费理还许诺同意让巴德诺前往天津谈判。
  这样一来,巴德诺无法接受,他回电称:“我担心共和国主动做出的这些让步能否达到巴黎所期待的效果。我还担心中国只会把这些礼貌的行动视为一种软弱的表示。”他坚持认为,将上海作为谈判地点并非无关紧要,这表明不是我们求他们,而是他们求我们。茹费理看他态度坚决,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7月19日,李凤苞通知法方,总理衙门已奏请皇上,指派两江总督曾国荃为钦差大臣、全权代表,率队前往上海。但法方的回答是,他们接受谈判,同意延长最后通牒的期限,但谈判的内容仅限于“赔款问题”。
  法国政府这时急于从谈判桌上捞到好处,因此茹费理不顾巴德诺的反对,决定延长谈判期限。他在给巴德诺的电报中说:“调动舰队和坚持最后通牒看来大概会取得我们预期的结果。”从中可见,他对谈判有着很高的心理预期。
  然而,谈判过程并不顺利。通牒延期后,中方似乎并不着急,直到7月24日下午,曾国荃才不慌不忙地来到上海,到了以后,也不急于谈判。根据中方的要求,26日先是曾国荃拜访巴德诺,27日则由巴德诺回访。这些拜访全是礼节性的,不谈正事。走完这些繁文缛节,一来一去已过去四天,直到28日才开始谈判。尽管巴德诺提醒中方,虽然法国同意延期,但8月1日(延长后的期限)转眼就到,可中方并不在意。巴德诺当时就有一种预感,认为他们并无诚意,而是在拖延时间。
  参加谈判的全权代表,除了曾国荃,还有两位副使,一是陈宝琛,一是许景澄。陈宝琛官居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许景澄已被任命为驻德法公使,但尚未起程。此外,上海道邵友濂也参加了谈判。在巴德诺看来,陈和许都对西方很不友好,虽然曾国荃较为和善,但他为两位副使所左右。
  谈判开始后,围绕赔款双方产生了较大分歧。中方认为,观音桥事变的责任在法方,中方没有理由赔款。法方却认为,中方违反条约,给法方造成了损失,赔款是必须的。对于高达两亿五千万法郎的赔款,中方代表感到不可思议,而巴德诺却声称法国并没有多要,这些赔款将作为死于谅山官兵的家属抚恤金和用来承担法国政府在越南与中国海进行军事行动的额外开支。
  中方代表当然不能接受。第一次会谈无果而终。第二天,中方代表带来了一份照会,重申不接受赔款的原则,并声称中国同意撤军,已是通情达理,法国应该知足,不应以赔款作为唯一谈判条件,也不该规定最后期限,以破坏双方融洽的关系。他们还表示已发备忘录给各国使节,请他们来评判是非。
  巴德诺十分生气,当即宣布中止会谈,拂袖而去。事后他在致茹费理的电报中称:“在这样一个不严肃的回答面前,我只有退席。”
  第二天上午,重开谈判。这一次,中方最高代表曾国荃亲自出席。在这之前,英国人曾做过调解,巴德诺希望中方能有所改变。但他没想到的是,曾国荃虽然态度友善,但仍然坚持赔款不合道理,并宣称这是非正义的。会谈进行了三个小时,最后,曾国荃做了一点让步,表示本着热爱和平与和解的精神,他愿意提供五十万两银子(约合三百五十万法郎),作为对法军死难家属的救助。
  三百五十万,而且是“救助”!天哪,巴德诺以为听错了,这个数额与他的预期不啻天壤之别。
  他又一次愤怒了。
  对于赔款,法国的胃口一开始很大。茹费理曾致电巴德诺,强调两亿五千万法郎赔款是“最低数目”。但由于中方拒不接受,茹费理不得不做出让步,表示可以适当降低,不再坚持原定的数额。尽管巴德诺反对这样做,但为了打破僵局,茹费理还是向李凤苞传达了这一意见,并要巴德诺灵活掌握。
  后来,巴德诺提议将赔款数额从两亿五千万法郎减至两亿,分三年付清。茹费理回电称:“赔款数字问题我让您掌握,但您得注意,中国人比我们所想象中的更吝啬”,“我觉得,从他们手中取得数亿法郎的赔款是很难的”。
  果不其然,中方再次拒绝(后来,法国在赔款数额上一降再降,一度提出八千万和五千万的要求,但仍未得逞)。30日谈判时,曾国荃表示可以给予三百五十万法郎救助(还好没有使用“施舍”一词)时,巴德诺感到了极大的羞辱。他认为:“中国正在利用我们的软弱来达到拖延时间的目的。由于我们的优柔寡断,中国变得更加傲慢。或许他们认为法国根本没有决心向他们开战。”
展开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山雨欲来
第二章 龙性难驯
第三章 时势造英雄
第四章 大风起兮
第五章 与时间赛跑
第六章 血染山川
第七章 黑云压城
第八章 非常恶战
第九章 苦苦相持
第十章 惟事事求实
第十一章 百年陈案
第十二章 新的使命
第十三章 公心为上
第十四章 白手起家
第十五章 重中之重
第十六章 甩开膀子干
第十七章 劝君切莫去抬郎
第十八章 多事之秋
第十九章 天灾人祸
第二十章 铁路攻略
第二十一章 艰难开拓
第二十二章 不祥的征兆
第二十三章 呕血六载功不就
尾声
附录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