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二维材料及其异质结构的发现与表征
1.1 引言
1.2 二维材料的发现和分类
1.3 二维材料的特性
1.4 二维异质结
1.4.1 二维异质结的制备
1.4.2 二维异质结的类型和应用
参考文献
第2章 二维材料及其异质结的设计与合成
2.1 引言
2.2 自上而下的方法
2.2.1 微机械剥离法
2.2.2 液相剥离法
2.2.3 化学插层和剥离法
2.2.4 破坏性减薄和刻蚀技术
2.2.5 电化学剥离法
2.2.6 氧化剥离一还原法
2.3 自下而上的方法
2.3.1 过渡金属二硫键化合物的合成
2.3.2 石墨烯的合成
2.3.3 六方氨化硼的合成
2.3.4 二维黑磷的合成
2.4 异质结构的生长
2.4.1 面对面/垂直堆叠的异质结构
2.4.2 边对边/横向堆叠的异质结构
2.4.3 新兴的合成技术和异质结构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纳米级二维材料和异质结构的表征
3.1 引言
3.1.1 石墨烯
3.1.2 六方氮化硼
3.1.3 二硫化钼
3.1.4 二硫化钨
3.1.5 二维范德瓦耳斯异质结构
3.2 二维材料及其异质结构的表征
3.2.1 扫描电子显微镜
3.2.2 透射电子显微镜
3.2.3 原子力显微镜
3.2.4 扫描隧道显微镜
3.2.5 拉曼光谱
3.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
3.2.7 紫外-可见光谱
3.2.8 光致发光光谱
3.2.9 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
3.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共轭聚合物/二维材料纳米异质结构的制备与应用
4.1 引言
4.2 共轭聚合物/二维材料纳米异质结构的制备
4.2.1 通过二维材料的共价功能化形成的异质结构
4.2.2 通过二维材料的非共价功能化形成的异质结构
44.3 共轭聚合物1二维材料纳米异质结构的应用
4.3.1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4.3.2 太阳能电池
4.3.3 存储器件
4.3.4 生物传感
4.3.5 化学传感器
4.3.6 超级电容器
4.3.7 锂离子电池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面向光电应用的过渡金属硫化物基二维异质结构
5.1 引言
6215.2 TMDC基异质结构的制备
5.2.1 机械堆积法生长异质结构
5.2.2 直接合成法制备异质结构
5.3 TMDC材料及其异质结构的物理性能
5.3.1 晶体结构
5.3.2 能带结构
5.4 TMDC材料及其异质结构的光学性质
5.4.1 光致发光光谱
5.4.2 拉曼光谱
5.5 面向光电应用的TMDC异质结构
5.5.1 基于TMDC异质结构的光电探测器
5.5.2 基于TMDC异质结构的光伏器件
5.5.3 基于TMDC异质结构的发光二极管
5.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二维层状材料异质结构器件的电子和光电性质
6.1 引言
6.2 二维异质材料的应用
6.3 异质结构器件的制备方法
6.3.1 湿转移技术
6.3.2 干转移技术
6.4 二维异质结构的电学性质
6.4.1 石墨烯/六方氨化硼/过渡金属二硫化物/石墨烯的异质结构
6.4.2 半导体过渡金属二硫化物的异质结构
6.4.3 钼二硒/钨二硒的横向异质结构
6.4.4 钨二硒/钼二硒垂直异质结构
6.4.5 二硫化钼/二硒化钨范德瓦耳斯横向异质结和带隙隧穿
6.5 过渡金属二硫化物的数字电子:逻辑电路
6.5.1 双极场效应晶体管
6.5.2 数字和逻辑设备操作
6.6 二维异质结构的光电特性
6.6.1 光电探测器
6.6.2 光伏器件
6.7 未来的方向
6.8 结论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第7章 二维异质结构的器件物理和器件集成
7.1 引言
7.2 二维材料
7.2.1 晶体结构
7.2.2 电子特性
7.3 二维异质结构
7.4 二维异质结构中的电荷传输
7.4.1 介电屏蔽
7.4.2 准粒子能带结构
7.4.3 激发子
7.4.4 等离子体激元
7.5 基于二维异质结构的电子器件
7.5.1 半金属/半导体
7.5.2 半金属/绝缘体
7.5.3 半导体/半导体
7.5.4 半导体/绝缘体
7.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8章 二维过渡金属二硫化物的性能、异质结构及应用
8.1 引言
8.2 MoS2电催化理论基础
8.2.1 薄层上的电子转移
8.2.2 催化边缘
8.2.3 晶相
8.3 MoS2在发电和储能领域的应用
8.3.1 水分解氢燃料发电
8.3.2 电化学储能
8.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9章 新兴二维异质结构材料在生物学上的应用
9.1 引言
9.2 二维材料的制备
9.2.1 机械剥离法
9.2.2 溶剂剥离法
9.2.3 化学气相沉积法
9.2.4 水热合成法
9.3 二维材料的结构
9.4 二维材料在生物学上的应用
9.4.1 石墨烯基二维材料
9.4.2 黏土基二维材料
9.4.3 过渡金属基二维材料
9.5 结论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