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章 三皇五帝的大同文化
第一节 孔子的大同与小康说
第二节 三皇五帝的大同文化
一、五帝说、三皇说的形成
二、三皇五帝连称出现的时间
三、大同文化的历史影响
四、“绝地天通”的意义
第二章 三代的小康文化
第一节 尚忠的夏文化
一、夏王朝是否存在
二、三代文化的开端
三、尚忠的文化意蕴
第二节 尚敬的商文化
一、甲骨文的发现
二、商代的文化官
三、尚敬的含义
第三节 尚文的周文化
一、殷周之际的社会巨变
二、周公的制礼作乐
第四节 周公与“五经”
第五节 周公的文化精神
第三章 和同之辨与开明政治、言论自由
第一节 和而不同的开明政治
一、史伯的和同之辨
二、春秋时期的和、同之义
三、晏子与孔子的和同之辨
第二节 开明政治与言论自由
一、尊贤的开明政治
二、开放的言论自由
第四章 天命与天道
第一节 天观念的变化
一、春秋以前的天观念
二、春秋时期的天观念
第二节 天命观
一、西周的天命观
二、春秋时期的天命说
第三节 天道观
一、天道取代天命
二、天道与自然
三、天道与人事
四、天道与规律
第四节 天人之分
一、气论
二、五行说
三、吉凶由人
第五章 礼的世界
第一节 礼的概略
一、春秋时期的礼
二、礼是通行夷夏、社会各阶层的社会规范
第二节 礼数
一、礼数与等差
二、等差与贵贱亲疏
第三节 礼义
一、礼与天地并
二、礼为国之常
三、人无礼不立
第四节 礼仪合一
一、礼以观德
二、礼仪之分的意义
第六章 德观念与仁义诸德
第一节 道德之德的德观念的确立
一、德与非德之分
二、狭义的德观念
三、广义的德观念
四、德是真善美的统一
第二节 主要德行观念
一、仁
二、义
三、智与信
四、忠与孝
第三节 春秋时期德行观念的特点
第七章 德的功用与价值
第一节 德与天命的地位升降
一、德与天命作用的矛盾之说
二、天命依德为转移说
三、德与天道相分之说
第二节 德政论
一、德为国之基
二、德刑论
第三节 德为个人最高价值追求
一、德为福之基
二、德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
第四节 德观念的历史意义
第八章 重民的社会思潮
第一节 民、神观念
一、春秋的民观念
二、春秋的神观念
第二节 民神论
一、言民必及神
二、民重于神
第三节 君民论
一、君为民之父母
二、民心决定君王政治成败
第四节 “民主”的牧民
一、因民的正德与厚生
二、亲民的抚民、恤民
第九章 文献与经典的确立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史官文化
第二节 春秋的文献
第三节 春秋时期的《易》学
一、春秋引《易》大略
二、由卜筮向经典的转变
第四节 春秋时期的《诗》学
一、春秋时期引《诗》的统计
二、春秋时期的《诗经》
三、《诗》的运用与经典化
第五节 春秋时期的《尚书》学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