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诗集》是明未清初诗僧函可流放到东北生活期间创作的诗歌,诗作逾一千五百首。体式上,各体俱备,有古歌谣、风雅体、骚体,杂体、乐府、五言、六言、七言诗,蔚为大观。风格上,或讽谕时事,或闲情自咏,或悼亡惜逝,或遐思云汉。多数诗歌给人一种傲岸孤直、悲苦凄凉的意象。内容上,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东北的时代风貌、地理物产、民间传说、友情唱和等,对明清时期东北流人文学、文化、宗教活动等领域的研究,将有重要的帮助,也是千山文化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珍品。诗中大量描写现实生活的诗歌开创了东北文坛的新风,带给东北文化一股清流亦被称为“流人文化”。《千山诗集》由函可师弟子今着整理,初刻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乾隆年间被禁毁,因此流布不广;道光年间有重刻本。《千山诗集校注》中对每首诗歌主旨做了简单解读,并对诗中难懂词语、梵语、典故、生僻字、生僻词等做了详尽注释,并以康熙年间刻本为底本,做了校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