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香港文学起源
第一节 《遐迩贯珍》:不“纯”的起点
第二节 《循环日报》:王韬与副刊问题
第三节 《中外小说林》:阿英的遗漏
第四节 《英华青年》:“五四”新解
第二章 文学新旧与现代性
第一节 被忽略的《小说星期刊》
第二节 新文学的先导
第三节 旧文学的现代性
第三章 文学与体制
第一节 从《小说星期刊》到《大光报》:中断的线索
第二节 《伴侣》:“香港新文坛的第一燕”?
第三节 《铁马》《岛上》:是“古董”,还是“体制”?
第四章 左翼文学与现代诗
第一节 《红豆》考订
第二节 左翼的限度
第三节 现代诗与“半唐番体”
第五章 南来与本地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中心”
第二节 《天光报》:流行小说
第三节 《文艺青年》:本地青年作家
第六章 被遗忘的沦陷区
第一节 沦陷前后
第二节 戴望舒“附敌”事件
第三节 视线之外的叶灵凤
第七章 批评的风暴
第一节 《大众文艺丛刊》:清理文坛
第二节 《华商报》:《虾球传》
第三节 《新生晚报》:《经纪日记》
第八章 “绿背文学”
第一节 绿背刊物与出版社
第二节 “友联”与《中国学生周报》
第九章 现代主义运动
第一节 《诗朵》:缘起
第二节 《文艺新潮》:翻译与创作
第三节 《新思潮》《香港时报·浅水湾》《好望角》:现代主义的演进
第四节 新的历史面向
第十章 左右分流
第一节 从《海澜》到《当代文艺》
第二节 从《大公报》到《海洋文艺》
第十一章 《盘古》:自右向左
第一节 自由激进主义
第二节 从“风格诗页”到“《盘古》文艺副刊”
第十二章 本地文学的兴起
第一节 从《四季》到《罗盘》
第二节 生活化美学
第三节 素叶出版社和《素叶文学》
第十三章 另一种香港性
第一节 《诗风》:沟通中西
第二节 “诗观的歧异”
第十四章 《八方》:第三空间
第一节 华丽转身
第二节 “中介”作用
第十五章 《香港文学》共同体
第一节 “老、中、青”和“中、左、右”
第二节 世界华文文学的中心
第三节 香港文学学科建构
第四节 陶然接编
第十六章 作联与作协
第一节 《香港作家》
第二节 《作家》
参考文献
香港作为方法
后记
香港三联版的“鸣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