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如何理解“归来作家”小说中的“自传性”
第一节 “归来者”的共同道路
第二节 “新时期”与自传空间的生成
第三节 “小说的供词”:结构、方法、对象的说明
第一章 王蒙:“少年布尔什维克”的归来
第一节 多事半生的四个节点
第二节 少共·在伊犁:“北京”与“新疆”的双重变奏
第三节 “意识流”的底色:《布礼》《夜的眼》中“我”的故事
第二章 张贤亮:被革命者的启示录
第一节 “改造”的历程
第二节 “我”的退化:自传主人公发展史
第三节 通往红毯之路
——重读《唯物论者的启示录》
第三章 从维熙:大墙内外的叙述
第一节 二十年风雪驿路
第二节 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主角之外的“我”
第三节 “真实”的歧义
——关于《大墙下的红玉兰》及其讨论
第四章 高晓声:“陈家村”里的小说家
第一节 “陈家村”的“城里人”
第二节 在“陈奂生”身后:高晓声的隐身术
第三节 陈奂生与“我”
——从自叙传角度看“陈奂生系列”
第五章 张弦、鲁彦周:身份认同与历史记忆
第一节 遗忘,或赦免的权利
——重读张弦《记忆》
第二节 “叔叔”们的故事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本事考论
第三节 “归来者”的态度形式
结语 “昨我”“今我”的交锋与和解
附录 张贤亮的“复出”——冯剑华访谈录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