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明清时期感应篇诠释研究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24156973
  • 作      者:
    作者:朱新屋|责编:张现//晏藜
  • 出 版 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2-01
收藏
内容介绍
《感应篇》是中国古代劝善书的典范,在规范人们日常行为,止恶劝善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本书作者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思想史、社会史等研究方法,考察《感应篇》对明清政治、社会的影响,但又不局限于对文献本身的阐释,而是对文献背后蕴含的深刻的社会价值和内涵进行考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结构上,以时间顺序,紧密把握从宋元到晚清《感应篇》的诠释变化脉络,与此同时,还力图将《感应篇》与明清理学演进相结合,对诠释“传统道德”这一命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回顾及研究展望
一、“国民道德”:20世纪50年代前的善书研究
二、“民众规范”:20世纪50__80年代的善书研究
三、“韦伯转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善书研究
第二节 问题意识和研究思路
一、《感应篇》的研究价值
二、“内倾转向”的研究视角
三、“神道设教”范式的检讨
第三节 资料、方法与框架结构
一、《感应篇》的体例及内容
二、资料基础与理论方法
三、概念界定及框架结构
第二章 《感应篇》诠释的理学脉络
第一节 儒家性—命论的困境和调适
一、古典儒家的性—命论
二、儒家人性论的困境及调适
三、儒家命运观的困境及调适
第二节 感应观的融合、发展与建构
一、宋代以前感应观的演变
二、宋代感应观的转型
三、明清感应观的发展
第三节 宋元时期《感应篇》的流传
一、宋代善书的真实与想象
二、从“道书”到“伪道书”
三、明代敕撰书与《感应篇》
第三章 《感应篇》与“善书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 晚明理学家的《感应篇》争论
一、李贽刊刻《感应篇》
二、泰州学派的“造命”观念
三、东林党人的“感应”观念
第二节 王志坚与《感应篇》的新诠释
一、王志坚及其《感应篇续传》
二、王志坚与李昌龄诠释比较
三、从《表异录》到《感应篇续传》
第三节 善书与儒生冒襄的生活世界
一、善书与梦境
二、善书与童蒙
三、善书与疾病
四、善书与慈善
第四节 善书诠释与《迎天榜》编撰
一、黄祖颛及其《迎天榜》
二、冒起宗故事的原型与进入
三、黄祖颛的《感应篇》诠释
第四章 政治教化、理学辩论与善书诠释
第一节 从圣谕宣讲到善书教化
一、御制善书与圣谕宣讲
二、于觉世和贾棠的华南实践
三、地方乡绅的善书教化
第二节 理学辩论中的《感应篇》诠释
一、颜李学派的善书批判
二、从张尔岐到罗有高
三、吕留良与朱轼的争论
第三节 长洲彭氏家族的“善书传家”
一、长洲彭氏家族的发展概况
二、长洲彭氏家族的善书编纂
三、彭绍升“善书四叙”解析
第四节 姚文然的善书信仰与功过实践
一、从敬天之学到善书信仰
二、从善书信仰到善书诠释
三、从善书诠释到功过实践
第五章 《感应篇》的经典化诠释
第一节 从《感应篇》到《感应经》
一、“经”的双重含义
二、“三不朽”的重构
三、“经史观”的演变
第二节 《感应篇经史考》的文本脉络
一、柴绍炳《经史感应通考》
二、朱溶《感应篇经史考》
三、杨际春《感应篇经史摘典养正评注》
第三节 惠栋与《感应篇》的儒学转向
一、惠栋《感应篇注》的缘起
二、惠栋《感应篇注》的分析
三、惠栋《感应篇注》的影响
第四节 方东树《感应篇畅隐》的双重性格
一、方东树及其《感应篇畅隐》
二、《感应篇畅隐》的善书诠释
三、《感应篇畅隐》的理学意蕴
第六章 晚清时期《感应篇》的多元发展
第一节 晚清善书诠释的三重背景
一、士林规训与《感应篇》诠释
二、印刷变局与《感应篇》刊刻
三、佛学复兴与《感应篇》宣讲
第二节 刘门教的《感应篇》诠释
一、刘沅与刘门教概述
二、刘沅的《感应篇》诠释
三、刘门教门人的善书诠释
第三节 林昌彝的母教记忆与精神认同
一、林昌彝的母教记忆
二、林昌彝的善书刊刻及诠释
三、林昌彝的移风易俗实践
第四节 俞樾《感应篇缵义》解析
一、俞樾的生命史及果报观
二、俞樾的志怪小说创作
三、俞樾的《感应篇》诠释
第七章 结 论
一、明清《感应篇》诠释的多元化
二、明清《感应篇》争论的修辞化
三、明清《感应篇》实践的日常化
附录一《太上感应篇》正文校读
附录二中国近世《感应篇》知见录
一、宋代(960-1279)
二、元代(1271—1368)
三、明代(1368—1644)
四、清代(1644—1911)
五、民国(1912—1949)
参考资料
一、善书文献
二、古籍文献
三、其他文献
四、中文著作(含译著)
五、中文论文(含译文)
六、外文论著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