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藏粮于地”战略,在从大食物观的视角分析“藏粮于地”战略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藏在哪里”(藏粮的土地类型)—“能藏多少”(耕地的藏粮能力)—“由谁来藏”(藏粮主体意愿)—“如何来藏”(“藏粮于地”战略的实现路径)的分析框架,并基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出的粮食储备标准、中国《国务院关于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提出的粮食储备标准和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储备标准,分别测算了“藏粮于地”战略的耕地轮作休耕规模。本书根据对中低产田的改造、“撂荒地”的恢复以及可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而增加的粮食产量设计了“藏粮于地”的耕地藏粮能力分析框架,并计算了“藏粮于地”战略背景下的耕地藏粮能力,这也是中国潜在的粮食生产能力。本书还通过对东部地区的山东省、中部地区的河南省和江西省、西部地区的四川省的一些产粮大县展开问卷调查,运用0—1型决策行为的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藏粮于地”战略推进主体和实施主体的利益博弈以及农户种粮或轮作休耕意愿的影响因素。本书还对四川省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度挖掘。在此基础上,本书从“藏粮于地”战略的政策和制度设计、机制建设、实现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藏粮于地”战略的实现路径建议。
本书除了在理论上对“藏粮于地”战略进行阐释之外,更希望能在实践中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以加快推进“藏粮于地”战略落实落地,真正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目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