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第一章 论燕辽文化区
第一节 笔者在燕辽地区考古践行的简要回顾
第二节 边疆与边域考古和古民族研究中山川地理坐标的重要性
第三节 燕辽文化区依托的自然地理基础是“三山四水”
第四节 燕辽文化区青铜时代至秦汉诸考古学文化类型解读
第五节 燕辽地区青铜时代的部族与方国分布
第六节 立足燕辽文化,重新讨论东北文化区
第二章 古今燕辽出塞五道与“箕子东迁”
第一节 傍海卢龙道
第二节 卢龙中道
第三节 喜峰口路
第四节 古北口路
第五节 居庸关路
第六节 “箕子东迁”交通地理史迹钩沉
第三章 燕辽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上层文化的族属分区与时代
第一节 对夏家店下层文化南、北不同区系类型的划分和族系再探析
第二节 对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布范围和南、北不同区系类型的再解析
第三节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北系与文献中的“燕亳”诸文化合理因素再举证
第四节 夏家店下层文化南系的燕山腹地大坨头类型为夏商之际的北戎的文化讨论
第五节 对七老图山南北夏家店上层文化分区与类型的探讨
第六节 努鲁儿虎山以西、七老图山以北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北系“南山根”与“龙头山”类型为文献中的“东胡”考辨
第七节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南系即七老图山以南的燕蓟地区为山戎文化区再探索
第八节 对夏家店上层文化晚期凌河类型多元文化特征的分析
第四章 辽西大凌河古道青铜器窖藏史因探析
第一节 辽西大凌河古道青铜器窖藏发现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大凌河古道青铜器与北京琉璃河等西周燕国青铜器的时代和特征比较
第三节 对大凌河古道窖藏青铜器所有者身份和埋藏原因的分析
第四节 文献记载中对大凌河流域青铜器窖藏埋藏史因的印证
第五节 与大凌河古道窖藏铜器铭文相关的“箕子”和箕子方国再考辨
第五章 《水经注》中的燕辽“四大水系”与大凌河历史地理疏证
第一节 重读《水经注》对辽水、白狼水、濡水(含永定河)的新感悟
第二节 《水经注》记燕辽四大水系在燕辽部族方国文化分区上的意义
第三节 对《水经注》中白狼水自然与人文地理的疏证
第四节 结语
附:大凌河水系历史地理考辨
第六章 辽西大凌河古道与燕亳、龙城的历史追溯
第一节 辽西“大凌河古道”命名的正式提出
第二节 大凌河古道形成的历史基础——从“红山古国”到“燕亳方国”
第三节 对大凌河古道上夏家店下层文化为燕亳方国的再讨论
第四节 战国秦汉以后以龙城为中心的大凌河南北古道的交通与史迹再考察
第七章 卢龙古道与孤竹方国
第一节 笔者与孤竹国和辽西走廊古交通研究的因缘
第二节 有关孤竹的早期历史文献钩沉
第三节 文献记载的古孤竹国与考古发现可靠性的解读
第四节 《水经注》为孤竹、令支、卢龙等提供的准确历史信息
第八章 齐桓公伐山戎与燕王喜败逃辽东交通史迹追踪
第一节 对燕辽古道早期交通地理的两次专题调查
第二节 对齐桓公北伐山戎经孤竹国史迹等当代考古确认
第三节 对大凌河古道和燕王喜败逃辽东的史迹追踪
第九章 曹操北征“三郡乌桓”的燕辽交通地理考察
第一节 曹操北征乌桓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曹操北征“三郡乌桓”的辽西古廊道和交通史迹考实
第三节 曹操征乌桓的历史追思
第十章 关于辽西红山古国与燕亳方国的文化反思
第一节 五帝时代的红山古国文明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先导意义
第二节 以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代表的辽西燕亳文化,是夏商北土燕山以北燕辽地区早期土著方国文明的重要代表
第三节 对辽河文明的“红山古国”和“燕亳方国”在中华早期文明形成中历史地位的理性思考
附录
附录一:河北省卢龙县孤竹历史文化遗存考察报告
附录二:再辨孤竹国与“西周祭祀埋藏说”——从辽西大凌河古道窖藏青铜器说起
附录三:辽西三大考古问题刍论——敬答北京大学刘绪先生
附录四:东北地域文化研究中的“三足鼎立”——刍论长白山文化、燕辽文化与秦汉东北史
附录五:谈文化地理学的人文价值——写在《燕辽古道与部族方国研究》一书后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