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资源禀赋、贸易和增长之间的关系
2.1.1 资源诅咒还是资源祝福?
2.1.2 拉美模式还是东亚模式,抑或第三条道路?
2.2 经常项目失衡之谜和再平衡机制的影响因素
2.2.1 经常项目失衡及再平衡理论
2.2.2 国内外经济类影响因素复杂多样
2.2.3 自然和政治等非经济类因素冲击一国经常项目
2.3 四种跨境资金流动与经常项目的关联
2.3.1 债务风险是债务为赤字融资的最大问题
2.3.2 外国直接投资对经常项目的影响具有异质性
2.3.3 樱助政策的增长与融资效应受制于国内社会基础和授援者偏好
2.3.4 个人汇款成为稳定且反周期的外汇收入来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富而赤字”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事实
3.1 “富而赤字”发展中国家的筛选依据
3.2 “富而赤字”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
3.2.1 低增长下低储蓄,经常项目长期赤字
3.2.2 贸易开放度高,贸易协定碎片化
3.2.3 付息型融资规模扩大,偿债压力增加
3.2.4 外资投资环境复杂,行业分布集中
3.2.5 个人汇款和官方援助成为主要资金流入方式
3.2.6 汇率制度安排多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经常项目赤字跨期再平衡的理论框架
4.1 国际收支阶段假说
4.2 模型设定与假设
4.2.1 模型设定
4.2.2 模型假设
4.3 经常项目赤字融资的再平衡模型
4.3.1 跨期预算约束问题
4.3.2 经济体效用最大化问题
4.3.3 扩展后的费雪双周期模型
4.4 经常项目赤字融资的可持续模型
4.4.1 扩展后的经常项目赤字的核算恒等式
4.4.2 经常项目赤字的可持续性
4.5 小结与研究假设
第5章 经常项目赤字融资的再平衡效果研究
5.1 外部平衡评估法分析框架
5.2 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的选择及经济解释
5.2.3 描述性统计
5.3 基础回归结果分析
5.3.1 四种融资方式对经常项目赤字再平衡的验证结果
5.3.2 经常项目赤字再平衡的其他驱动因素
5.4 生产路径:融资对本国生产能力的影响
5.5 四种融资方式的机制检验
5.5.1 外债影响经常项目的机制检验
5.5.2 外国直接投资影响经常项目的机制检验
5.5.3 官方援助影响经常项目的机制检验
5.5.4 个人汇款影响经常项目的机制检验
5.6 稳健性检验
5.6.1 不同收入类别的国家分组回归
5.6.2 使用自变量滞后项
5.6.3 调整估计区间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经常项目赤字再平衡的非经济因素研究
6.1 自然和政治风险的内涵及表现
6.2 自然和政治风险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
6.3 外源性冲击影响经常项目的理论假说
6.4 变量说明和模型构建
6.4.1 变量说明
6.4.2 数据说明
6.4.3 实证模型构建
6.5 实证结果分析
6.5.1 自然风险对经常项目的影响
6.5.2 政治风险对经常项目的影响
6.5.3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三重厄尔尼诺”分析框架下的国别案例研究
7.1 西非法郎区的选择依据
7.2 西非法郎区的发展概况
7.2.1 西非法郎区的重大历史事件
7.2.2 西非法郎区的经济概况
7.3 西非法郎区的国际贸易概况
7.3.1 贸易规模和方向
7.3.2 贸易结构
7.4 再平衡难题的政治经济学逻辑:“三重厄尔尼诺”
7.4.1 气候上的“厄尔尼诺”
7.4.2 政治上的“厄尔尼诺”
7.4.3 经济上的“厄尔尼诺”
7.4.4 “三重厄尔尼诺”的叠加循环
7.5 中国与西非法郎区国家的密切联系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增强样本国家的自助能力
8.2.2 提高中国的助力质量
8.2.3 改善国际组织的公共产品支持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西非法郎区八国进出口贸易结构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