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经济方略
一、新中国成立的经济起点
(一)资源和人口
(二)旧中国经济形态的主要特点
二、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三、新中国经济体制构思的形成
(一)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形态
(二)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
四、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一)工作重心的转移和经济发展战略
(二)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是顺应客观形势变化的正确决策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
(一)国营经济的建立
(二)平抑物价与国营经济确立市场领导权
(三)统一财政经济工作
二、农村土地改革
(一)适应新解放区的特点,把减租减息作为土地改革的过渡性步骤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政策
(三)新区土地改革的进程
(四)土地改革的历史作用和深远意义
三、城市民主改革
(一)改造旧城市为新城市的第一个步骤
(二)城市民主改革的完成
四、恢复国民经济的方针
(一)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
(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财政经济工作方针的调整
(三)“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
五、两次调整工商业和“五反”运动
(一)第一次调整工商业
(二)“五反”运动
(三)第二次调整工商业
六、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巩固
(二)活跃城乡物资交流
(三)“边抗、边稳、边建”方针下的重点建设
(四)国民经济奇迹般恢复
第三章 启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二、粮棉油的统购统销
(一)1953年粮食市场紧张状况及其原因
(二)统购统销的两难抉择与内容
(三)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三、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土地改革后农村形势
(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
(三)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作用
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利用、限制、改造
(二)国家资本主义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四)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经济体制逐步趋向集中统一的历史渊源
(二)以中央为主的经济决策体系
(三)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经济调节体系
(四)国民收入分配体系
(五)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
六、计划经济建设的初步成效
(一)经济建设的进程
(二)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
(三)七年建设的经验教训
第四章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一、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一)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二)急于求成思想的滋长对探索的干扰
(三)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制定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大跃进”的发动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暴露的问题
三、对“左”倾错误的初步觉察和纠“左”过程中的探索
(一)对“左”倾错误的初步觉察和初步纠正
(二)庐山会议和继续“大跃进”
第五章 调整国民经济
一、国民经济转入大调整
(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
(二)“八字方针”的贯彻过程
二、国民经济各部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情况
(一)农业
(二)基本建设
(三)工业
(四)财政与金融
(五)商业
三、十年探索的成就和经验教训
(一)大起大落和成就
(二)十年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出现较大起伏
一、由政治形势多变带来的经济跌宕起伏
(一)“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国民经济在政治动乱中跌宕起伏
二、以三线为重点的建设布局西移
(一)经济建设的战略性转轨
(二)以三线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过程
(三)三线建设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的影响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经济状况
(一)农业生产
(二)农民生活状况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体制的变动
(一)生产领域的体制变动
(二)流通领域的体制变动
(三)分配领域的体制变动
五、“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一)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
(二)“文化大革命”给经济建设带来的严重后果
(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第七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道路历史性转折的开端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经济建设中的失误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
(二)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
二、国民经济发展道路历史性转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