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第一章 战国“百家之学”的生成与著述
第一节 “私学”与“王官之学”
第二节 学派划分与“百家”的生成
第三节 语言表达与文字书写
第二章 历史知识与史书文献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战国时期历史知识的特征
第二节 战国士人近代史书写的文本资源
第三节 战国士人对近代史的改编
第四节 清华简《系年》通史的书写
第五节 史官“书法”的新变与当代史的书写
第三章 儒家知识观念与“仁”的衍生
第一节 儒家话语资源的构成与特征
第二节 “仁”与祭祀制度的关系
第三节 “仁”的通用字形与衍生
第四节 儒家对“仁”的阐发与创新
第五节 隶书“仁”的形成过程
第四章 “道”的阐释及成为最高范畴的过程
第一节 《老子》文本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老子》“道”与最高范畴的称谓
第三节 战国知识界对最高范畴的选择
第四节 知识界的转变与“道”的统摄
第五节 “道”成为最高范畴的路途与理据
第六节 黄老刑名之学与“道”的统摄
第五章 《太公》文献的形成与制度根据
第一节 战国时期《太公》文献的形成
第二节 《太公》文本的话语方式
第三节 《太公》的源头与“世胙大师”
第四节 太公角色与西周铭文的渊源
第六章 阴阳家知识观念与文献的形成
第一节 阴阳家出现的历史机缘
第二节 阴阳知识与天道的直接关联
第三节 阴阳家知识结构的形成与邹衍的逻辑
第四节 五德终始的推衍与文献体系的建构
第七章 阴阳家知识体系与诸子的互动
第一节 阴阳家知识结构之于历法文献的形成
第二节 阴阳知识的播散与相关思维方式的定型
第三节 五行运转的知识辐射与诸子文本的形成
第八章 战国时期文献的类别与构成
第一节 六艺类文献的存佚与构成
第二节 诸子类文献的存佚与构成
第三节 诗赋类文献的存佚与构成
第四节 兵书类文献的存佚与构成
第五节 数术类文献的存佚与构成
第六节 方技类文献的存佚与构成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