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寒地半干旱区玉米抗逆提质增效栽培技术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1664211
  • 作      者:
    作者:杨克军//王玉凤//薛盈文|责编:周丽丽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5-01
收藏
内容介绍
玉米是世界上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玉米产业经济横跨一、二、三产业,牵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其独具“粮一饲一经”三元结构属性,开发潜力大,是其他作物无法比拟的。近些年来,随着石油资源的日趋紧张,玉米已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作物。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玉米在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越来越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将得到不断发展和强化,玉米作为畜牧业的优质饲料和工业原料,需求量与日俱增。因此,发展玉米生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东北地区作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粮食总产约占全国的20%,对保障国家粮食供给和工业原料供应起到决定性作用。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干旱、低温、盐碱等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强科技研究,是黑龙江省寒地半干旱区提质增效的必要保证。本书针对寒地半干旱区玉米生产制约因素,重点阐述玉米高效施肥技术、抗逆栽培等技术。实现该地区玉米栽培抗逆、增效、提质、高产的目的。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节 栽培方式对玉米群体结构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一、栽培方式与玉米群体结构
二、栽培方式与玉米冠层特性
三、栽培方式与玉米根际土壤微生态
四、栽培方式与玉米地上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
五、栽培方式与玉米籽粒品质
第二节 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一、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二、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三、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四、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第三节 氮肥施用及利用效率
一、化肥在栽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氨肥不合理使用产生的问题
三、农田氨肥的去向机理
四、氨肥管理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五、氨肥施用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第四节 锌肥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一、植物对锌的吸收和运输
二、锌的积累与分配
三、锌的生理功能
四、植物缺锌与锌毒害及适应机理
五、锌与其他元素的关系
六、锌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第五节 木霉菌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一、木霉菌的研究进展
二、施用木霉菌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三、木霉菌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和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四、木霉菌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第一章 栽培方式对寒地玉米群体结构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材料
二、试验设计
三、测定项目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栽培方式下玉米群体结构特性的变化
二、不同栽培方式下光合特性变化
三、不同栽培方式对玉米根际理化性质的影响
四、不同栽培方式对玉米群体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五、不同栽培方式下玉米地上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
六、不同栽培方式对收获期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七、不同肥密组合对两种栽培方式下玉米产量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与结论
一、讨论
二、结论
第二章 耕作方式对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地概况
二、供试品种
三、试验设计
四、测定项目与方法
五、数据分析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三、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及pH值的影响
四、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
一、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三、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及pH值的影响
四、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第四节 结论
一、耕作方式能够明显影响土壤理化性状
二、耕作方式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及产量
第三章 不同施肥量及施肥次数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地概况
二、试验设计
三、测定项目及方法
四、数据处理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追氮次数及追氮量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二、不同追氮次数及追氮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三、不同追氮次数及追氮量对玉米生育期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四、不同追氮次数及追氮量下的玉米生育期光合势
五、不同追氮次数及追氮量对玉米sPAD值的影响
六、不同追氮次数及追氮量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七、不同追氮次数及追氮量对玉米茎粗的影响
八、不同追氮次数及追氮量对玉米氮素积累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九、不同追氮次数及追氮量对玉米成熟期籽粒品质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与结论
一、计论
二、结论
第四章 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及茎秆糖分生产力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地概况
二、试验设计
三、测定项目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种植模式对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二、不同种植模式对光合速率(Pn)的影响
三、不同种植模式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四、不同种植模式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五、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六、不同种植模式对成熟期出汁率的影响
七、不同种植模式对成熟期茎秆鲜重的影响
八、不同种植模式对成熟期茎秆汁液锤度的影响
九、不同种植模式对成熟期茎秆糖分生产力的影响
十、不同种植模式下成熟期茎秆糖分生产力的相关性分析
十一、茎秆糖分生产力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十二、茎秆糖分生产力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偏相关分析
十三、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增收效益及茎秆产能分析
第三节 讨论与结论
一、讨论
二、结论
第五章 肥密组合对寒地半干旱区膜下滴灌玉米产量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地概况
二、试验设计
三、试验生育期调查及测定项目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肥密组合条件下玉米产量模型的建立
二、模型分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