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编 湖湘学派道论与诗学研究
第一章 湖湘学派理学思想概述
第一节 伦理、本体与心体——湖湘学派学术思想的三个维度与发展脉络
一 儒学伦理:学术的理论基点与出发点
二 本体的追寻:秩序合理性依据探索中的学术脉络
三 心体之内涵与功用:先验认识论的提出与推演
四 “五峰不满其兄之学”的实质
第二节 湖湘学派之历史哲学特色与渊源流变——以胡安国对程颐《春秋》学的继承发展爲中心
一 胡安国对程颐《春秋传》诠释思路的借鉴与发展
二 程颐、胡安国关於历史主体的认识及其作用的阐发
三 胡安国对程颐历史单位认识的发展及意义
四 程颐、胡安国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与应对
五 历史哲学:胡寅、胡安国哲学体系建构的出发点
第二章 胡安国理学思想与《春秋传》的历史哲学
第一节 胡安国理学思想体系
一 致知穷理:修养方式的论述
二 心与理一:主体认知规律的体认与修养境界的界定
三 人伦大本:个体修养、内圣外王的贯穿主旨
四 先验後学:胡安国对二程、杨时理学思想的借鉴与弥合
第二节 胡安国《春秋传》的历史哲学意识
一 《春秋传》的诠释维度、诠释思路及其成因
二 《春秋传》关於历史主体及其作用的认识
三 《春秋传》历史单位的界定及其贯穿主旨
四 《春秋传》对历史规律及历史认识的界定
第三章 胡寅理学体系与文学创作
第一节 本气、穷理、尽心:胡寅理学思想体系的建构特点
一 气:一切实在的最终本原
二 理: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
三 心:本体主体的沟通关捩
四 爲君与爲臣:内圣的外化与外王的实现
五 胡寅理学体系的意义和局限
第二节 枯木葩华,踵步苏黄:胡寅诗学理念与诗歌创作
一 逸怀浩气,枯木玄酒:胡寅的诗歌创作论
二 踵步苏黄,同调江西:师法对象的选择与句法层面的体现
三 摄典儒经,用於关捩:理学修养在诗歌语言与结构层面的体现
四 生生谓易,冲融和乐:静中见动的生命体悟
第四章 胡宏理学思想与其诗歌创作
第一节 命、性、心:胡宏理学思想体系建构特点及其意义
一 尽性至命:“性”之概念提出及其内涵辨析
二 连接本体与主体、贯通形上与形下:“性”在胡宏哲学体系中的作用
三 先验与已发:胡宏关於“心”体的界定与阐发
四 胡宏理学体系建构特点及其意义
第二节 胡宏理学思想视域下的诗歌创作
一 “发而中节”情感规范的诗歌体现
二 尽性至命:修养理路的诗化表现
三 与道冥符:境界体认的诗美传递
四 胡宏诗歌创作的诗学价值与意义
第二编 龟山学派道论与诗学研究
第一章 龟山学派概述
第一节 龟山学派的确立
一 受教龟山、传承洛学——共同的师承与追求所促成的龟山学派
二 交往切磋、互相砥砺——相互认可及劝勉切磋强化了学派的群体意识
三 力攻新学、排斥佛禅——驳斥“异端”学説彰显了传承师説的责任感
四 程门正宗、倡道东南——龟山学派在时人及後人论述中的定型与成立
第二节 龟山门人对杨时经学研究的继承与发展
一 上溯圣人之心,明确修养方向——龟山门人的《春秋》学、《尚书》学研究与发展趋势
二 阐发修养方式,强调反求诸己——龟山门人的四书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第三节 龟山学派的发展与分化
一 由博返约,重视四书:阐释对象的变化
二 阐发义理,涵养致用:阐释策略的变化
三 明心尽性,六经注我:阐释方法的变化
第二章 程门高弟,倡道东南——龟山学派创立者杨时的道论与文学
第一节 反身而诚,正心执中——杨时理学体系的构架及其发展趋势与意义
一 万物备我,反身而诚:修持导向
二 养直持敬,以正吾心:修持方式
三 体验未发,静以执中:修持境界
四 杨时理学修养理论的意义及发展趋势
第二节 中正和乐,古朴闲雅——杨时诗歌书写主题及其诗歌风貌
一 传承斯文,追慕圣道:杨时诗歌书写主题之一
二 反身而诚,自在和乐:杨时诗歌书写主题之二
三 思乡怀亲,向往闲居:杨时诗歌书写主题之三
四 发而中节的诗论与儒经诠释对其诗风塑造的影响
第三章 陈渊道论与诗歌创作考察
第一节 爲贤爲圣,皆由心造——陈渊对杨时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一 陈渊对杨时理学思想的继承
二 用心於内:陈渊理学修养论的指向
三 陈渊理学修养论的意义与缺陷
第二节 平易自然,时露真趣——陈渊道论影响下的诗歌创作
一 春花:生生之谓易的象徵
二 崇高刚健与悠然和乐:与物同体境界之瞬间感悟的书写
三 书写性情之正的行旅思乡诗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