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司马迁生平著作研究
王国维之《太史公行年考》立论基石发覆
一、王国维对司马迁生年研究的贡献与缺陷
二、宋刻以来的《史记》注本中“二十”与“三十”罕见互讹
三、宋刻以来的《史记》注本中“三十”与“四十”频繁互讹
四、王国维的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说不能成立
五、《索隐》与《正义》“十年之差”成因探究
“司马迁生年前145年论者的考据”虚妄无征论
一、司马迁生年两说孰优孰劣之追本溯源
二、前145年说论者“十九岁之前耕牧河山之阳”与“对‘家徙茂陵’之考证”纯属想当然
三、前145年论者“对‘仕为郎中’之考证”毫无实证
四、“《报任安书》作于太始四年说”及“任安死于征和二年七月说”皆属伪证伪考
五、“前145年说”——一份不及格的司马迁生年考证答卷
六、张大可《述评》之研究方法述评
司马谈临终遗命与司马迁人生转向
一、司马氏多元的家世传统
二、司马迁的少年心事——立功荣祖
三、司马谈临终遗命与司马迁人生转向
论《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
一、对“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两种解读的商榷
二、论“副在京师”
三、司马迁念兹在兹唯有“藏在名山”的正本
四、论“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是“藏之名山”的密钥
五、司马迁手录《太史公书》正副两个文本的结局
论裴骃“《史记集解》八十卷”系合本子注本
一、《史记·出版说明》关于三家注“都各自单行说”溯源
二、隋、唐《志》著录裴骃“集解”依附“《史记》八十卷”而行
三、从《集解序》《索隐序》《索隐后序》看《史记集解》为合本子注本
四、从字数清点与数据分析看《史记集解》必为合本子注本
结 论
附录:今本《史记》正文及三家注字数统计表
第二辑 西楚霸王项羽结局研究
“项羽不死于乌江说”商榷
一、引言
二、项羽乌江自刎是太史公的实录,“欲渡”与拒渡统一而不矛盾
三、东城快战发生在东城县域的四馈山
四、秦代的乌江亭地属东城而与历阳无涉
五、项羽乌江自刎说并非始自元人杂剧
六、《史记》所述秦汉史未可轻议
《项羽不死于乌江考》研究方法平议
一、引言
二、对冯先生之《史记》文本解读的质疑
三、对冯先生研究方法的平议
四、对冯先生“野外考察”之再考察
垓下之战遗址地望考
一、楚汉最后决战在垓下展开毋庸置疑
二、垓下系沛郡汶国境内的一所村落
三、《史记正义》垓下“今在亳州真源县东说”不可采信
四、垓下聚当在濠城东北二十余里处
项羽所陷阴陵大泽考
一、阴陵大泽是导致项羽东渡乌江退保江东计划失败的关键地点
二、历阳红草湖并非阴陵大泽
三、阴陵大泽亦非今淮南高塘湖
四、阴陵大泽在合肥与钟离南北连线上
附论一:项羽马队自垓下奔驰乌江一日可达
附论二:任昉《述异记》可证阴陵大泽即阴陵故县九曲泽
项羽垓下突围南驰乌江路线考察报告
一、考察缘起
二、项羽自垓下南驰乌江路径沿途要点
三、项羽南驰路线探索
项羽垓下溃围南驰乌江经行地点相关文献辑编
凡 例
一、正史的著录
二、古舆地志书的著录
三、和县方志的著录
第三辑 《史记》修订本等书稿审读报告
点校本《史记》修订稿审读报告①
一、点校本《史记》修订样稿审读报告
二、《史记》五卷《世家》修订稿审读报告
三、《史记·商君列传》等六卷《列传》修订稿审读报告
四、点校本《史记》修订《前言》初稿审读报告
五、《史记》修订本《本纪》十二篇定稿审读报告
古籍整理的典范之作——展读《史记》修订本感言
匿名书稿审读报告
一、《〈史记〉三家注研究》书稿审读报告
二、《〈史记〉〈汉书〉年月考异》书稿审读报告
第四辑 《中国史记研究会十五年》之袁传璋的《史记》研究
一、论著及书评
二、书报征引与述评选辑
三、参加学会活动及相关学术信息编年纪要(2000—2022)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