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研究基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及评述
1.3 研究框架与思路
1.3.1 指标构建的逻辑及多源数据的利用
1.3.2 评价结果分析的逻辑思路
1.3.3 篇章结构安排
1.3.4 其他说明
第2章 概念、理论、数据与方法
2.1 基本概念
2.1.1 从土地到国土空间
2.1.2 从“三生”空间到“三生”功能
2.1.3 多源数据
2.2 理论基础
2.2.1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协调发展理论
2.3 多源数据的梳理
2.3.1 传统统计数据
2.3.2 空间数据
2.4 主要研究方法
2.4.1 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方法
2.4.2 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耦合协调评价方法
2.4.3 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结果分析方法
第二篇 以省域为评价单元的研究
第3章 全国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
3.1 省域评价指标及数据说明
3.1.1 评价指标体系
3.1.2 数据说明
3.1.3 指标权重
3.2 评价结果分析
3.2.1 全国生产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3.2.2 全国生活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3.2.3 全国生态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3.2.4 全国综合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3.2.5 “三生”功能耦合协调评价结果分析
第4章 东部、中部、西部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
4.1 评价指标及权重
4.1.1 评价指标体系
4.1.2 权重确定
4.2 评价结果分析
4.2.1 东部、中部、西部生产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4.2.2 东部、中部、西部生活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4.2.3 东部、中部、西部生态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4.2.4 东部、中部、西部综合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4.2.5 东部、中部、西部“三生”功能耦合协调评价结果分析
第5章 南部、北部分区域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
5.1 评价指标及权重
5.1.1 评价指标体系
5.1.2 权重确定
5.2 评价结果分析
5.2.1 南部、北部生产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5.2.2 南部、北部生活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5.2.3 南部、北部生态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5.2.4 南部、北部综合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5.2.5 南部、北部“三生”功能耦合协调评价结果分析
第三篇 以市域为评价单元的研究
第6章 七大重要区域整体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
6.1 市域评价指标及数据说明
6.1.1 评价指标体系
6.1.2 数据说明
6.2 区域整体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6.2.1 区域整体综合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6.2.2 区域整体生产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6.2.3 区域整体生活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6.2.4 区域整体生态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6.2.5 区域整体“三生”功能耦合度评价结果分析
6.2.6 区域整体“三生”功能协调发展度评价结果分析
第7章 三大重大战略区域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
7.1 京津冀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
7.1.1 京津冀综合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7.1.2 京津冀生产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7.1.3 京津冀生活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7.1.4 京津冀生态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7.1.5 京津冀“三生”功能耦合度评价结果分析
7.1.6 京津冀“三生”功能协调发展度评价结果分析
7.2 长三角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
7.2.1 长三角综合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7.2.2 长三角生产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7.2.3 长三角生活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7.2.4 长三角生态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7.2.5 长三角“三生”功能耦合度评价结果分析
7.2.6 长三角“三生”功能协调发展度评价结果分析
7.3 粤港澳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
7.3.1 粤港澳综合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7.3.2 粤港澳生产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7.3.3 粤港澳生活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7.3.4 粤港澳生态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7.3.5 粤港澳“三生”功能耦合度评价结果分析
7.3.6 粤港澳“三生”功能协调发展度评价结果分析
第四篇 以县域为评价单元的研究
第8章 白洋淀流域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全流域
8.1 县域评价指标及数据说明
8.1.1 评价指标体系
8.1.2 数据说明
8.2 评价结果分析
8.2.1 白洋淀流域生产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8.2.2 白洋淀流域生活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8.2.3 白洋淀流域生态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8.2.4 白洋淀流域综合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8.2.5 “三生”功能耦合协调评价结果分析
第9章 白洋淀流域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分区域
9.1 山区、平原评价指标及数据说明
9.1.1 评价指标体系
9.1.2 指标权重
9.2 评价结果分析
9.2.1 山区、平原生产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