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股权激励方式
第1问: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有哪些基本模式?
第2问:直接持股的激励模式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第3问:间接持股的激励模式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第4问:虚拟股权激励模式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第5问:虚拟股权和实体股权能否互相转化?
第6问:拟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能否设置期权?
第7问:几种主要的股权激励方式,各有什么优劣势?
第8问:持股平台组织形式能否变更?
第9问: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是否可以选择资管计划方式?
第10问: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是否可以选择信托计划方式?
第二章 股权激励时间表
第11问:制定股权激励计划时间表要考虑哪些因素?
第12问:激励对象应该在什么时候支付股权激励对价?
第13问:拟上市公司采取期权激励计划,如何设置行权期限?
第14问:激励对象未对公司实缴出资完毕,能否进行股改?
第15问: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能否提前实施完毕?
第三章 股权激励对象
第16问:拟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对象主要有哪些?
第17问:外部顾问能否成为激励对象?
第18问:外籍员工能否成为激励对象?
第19问:独立董事能否成为激励对象?
第20问:监事能否成为激励对象?
第21问:供应商和客户的关键人员能否成为激励对象?
第22问:实际控制人关联方的员工能否成为拟上市公司的激励对象?
第23问:事业单位编制的人员能否成为激励对象?
第24问:其他外部人员能否纳入员工持股范围?
第25问:激励对象是否有数量限制?
第四章 股权激励的业绩考核
第26问:如何设置公司层面的业绩考核指标?
第27问:如何设置业务单元层面的业绩考核指标?
第28问:如何设置激励对象个人层面的业绩考核指标?
第29问:如何设置差异化的业绩考核指标?
第30问:拟上市公司如何构建完善的考核程序?
第31问:上市前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中的相关考核及回购机制可以延续到上市之后吗?
第五章 股权激励的来源与数量
第32问:用于激励的股权有哪些来源?
第33问:以增资的方式进行股权激励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34问:以股权转让的方式进行股权激励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35问:能否同时采取增资和股权转让的方式进行股权激励?
第36问:同时采取增资和股权转让进行激励的,授予价格能否不同?
第37问:股权激励时“预留股权”是否可行?
第38问:由投资人来“奖励股权”是否可行?
第39问:能否由原股东等比例转让股权给激励对象?
第40问:预留股权不能授予的,应该归谁?
第41问:如何确定激励股权的整体授予数量?
第42问:如何确定每个激励对象的授予数量?
第六章 激励股权的价格
第43问:授予价格能否参考公司估值进行定价?
第44问:授予价格能否参考公司净资产进行定价?
第45问:授予价格能否按照注册资本金额进行定价?
第46问:能否向激励对象无偿授予激励股权?
第47问:激励对象认购激励股权的资金来源,应关注哪些问题?
第48问:激励对象能否对外融资?
第49问:激励对象能否向金融机构融资?
第50问:拟上市公司及其关联方能否为激励对象提供资金支持?
第51问:对激励对象的银行流水的核查有哪些关注要点?
第52问:实际控制人向员工低价转让股权,是否属于股权激励?
第七章 股权激励的实施管理
第53问:拟上市公司应与激励对象提前约定哪些规则?
第54问:激励对象的继承人能否继承激励股权?
第55问:股权激励计划是否需要经过股东会审批?
第56问:如何构建股权激励的内部管理机制?
第57问:股权激励争议案件在司法上如何定性?
第58问:股权激励计划是否可以与竞业禁止相衔接?
第八章 股权激励的退出
第59问:激励对象在哪些情形下应当退出股权激励计划?
第60问:可以采取哪些方式令激励对象转回激励股权?
第61问:可以采取哪些方式令激励对象退出合伙型持股平台?
第62问:如何通过“当然退伙”令激励对象退出合伙平台?
第63问:如何通过“除名退伙”令激励对象退出合伙平台?
第64问:如何通过“转让合伙份额”令激励对象退出合伙平台?
第65问: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回购价格如何确定?
第66问:低价回购激励股权的约定是否有效?
第67问:激励对象从员工持股平台中退伙,是否需要履行清算程序?
第九章 股权激励的税务
第68问:激励对象直接持股如何计征个人所得税?
第69问:公司型员工持股平台的激励对象如何计征个人所得税?
第70问:合伙型员工持股平台的激励对象如何计征个人所得税?
第71问:公司型与合伙型员工持股平台在税负成本上有何差异?
第72问:激励对象如何才能享受递延纳税的优惠政策?
第73问:股份支付对公司上市计划有哪些影响?
第74问:股份支付一次性分摊和按期分摊,界限在哪?
第75问:预留份额对于股份支付、收益处理有什么影响?
第76问:股份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