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修订版)/走进哲学丛书
0.00     定价 ¥ 16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3297214
  • 作      者:
    作者:聂锦芳|责编:刘溪
  • 出 版 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7-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是在当代新的境遇下对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学术基础清理和方法论省思。作者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对马克思手稿、笔记、藏书的保存、流传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梳理,从中选取了50余部最能表征马克思思想特质、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重要著述,对其写作与出版情况进行了考证。此外,还对马克思文本研究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几种类型,特别是国外“马克思学”代表人物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围绕“马克思研究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研究”这一焦点问题,对文本研究所关涉的历史性与现实性、学术性与思想性、本真性与主体性、公度性与个性化,以及“文本研究”与“比较研究”、“现实研究”的关系,比较的前提、比较的态度与比较的逻辑等进行了反思和阐释,进而形成作者所理解的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当代方式”。
展开
目录
引言 重新研究马克思文本的意旨与界域
一、回到学术层面
二、填补研究空白
三、客观把握思想
四、公正评估价值
五、制约与界域
第一章 马克思文稿的构成及其命运
一、马克思文稿的组成及其保存情况
二、马克思著述全集有独立价值的五种版本
三、马克思重要文本的刊布、流传和研究史上的重要事件
四、历史考证版第2版(MEGA2)收文、出版情况
第二章 马克思的文本世界——53部重要著述写作与出版情况梳理、考证
一、按题材、专题分类与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
二、少年习作(5部)
三、笔记世界(11部)
四、时事评论(17部)
五、思想创构(8部)
六、写作《资本论》的历程(12部)
第三章 “巴黎手稿”的文献学问题再探究
一、“巴黎时期”马克思的活动和著述
二、“巴黎手稿”与“巴黎笔记”的关系
三、三个笔记本与“穆勒评注”的写作次序
四、“逻辑编排版”与“原始顺序版”的差异
五、三个笔记本中笔记本Ⅱ内容探佚
第四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过程梳理
一、《神圣家族》工作的继续与完成
二、解读《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三、剖析费尔巴哈与“制定新观点”
四、清算“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
第五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保存、流传及版本演变
一、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的刊布情形
二、遗稿的保存、归档情况
三、从零散刊布到全书出版
四、“费尔巴哈”一章的不同版本
五、“揭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庐山真面目”
六、版本考证与文本解读、思想阐释的关系
第六章 经典的地位是如何确立的——《共产党宣言》创作史、传播史新探
一、《共产党宣言》定稿的结构分析
二、《共产党宣言》是在什么情况下定稿的?
三、《共产党宣言》为什么能成为马克思影响最大的著作?
第七章 《资本论》“版本学”及研究意义
一、《资本论》的创作历程和结构演变
二、《资本论》的主要版本及其目录对照
三、如何评价恩格斯对《资本论》手稿的整理工作?
四、《资本论》的“叙述方法”与“版本学”研究的意义
第八章 马克思文本解读中的五种类型
一、马克思的战友和学生的阐释和宣传
二、政治领袖的理解和推动
三、文本研究中的“苏联模式”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嫁接”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发现”
五、“马克思学”的归旨和MEGA的编纂原则
第九章 五位“马克思学家”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一、吕贝尔:“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之关系
二、莱文:“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
三、奥伊泽尔曼: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哲学体系
四、弗罗洛夫:人学、生态问题研究及对苏联哲学的反思
五、洛克莫尔:“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
第十章 国内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回顾与省思
一、文本研究的缘起
二、文本研究新进展
三、文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四、澄清对文本研究的三重误解
第十一章 文体、文本及其相关问题
一、目前我国哲学研究中的文体问题
二、西方文体学理论在本质上并不排斥哲学文体
三、现代西方哲学涉及的哲学文体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四、哲学文体问题研究的一般图景
第十二章 马克思文本研究方法省思
一、近年马克思文本研究中的一场争论
二、历史性与现实性
三、学术性与思想性
四、本真性与主体性
五、公度性与个性化
第十三章 确立对学术的敬畏与尊重——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变
一、自省与申辩
二、学术态度
三、文本基础
四、比较视野
第十四章 基于文本、历史和现实为马克思思想定位
一、关于马克思哲学地位的两种极端的评论
二、“比较研究”与“文本研究”“现实研究”的关系
三、马克思是“哲学终结论者”吗?
四、比较的前提、比较的态度与比较的逻辑
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