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庸之道对自然科学的启示(精)
0.00     定价 ¥ 1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9915650
  • 作      者:
    作者:徐会连|责编:范存刚
  • 出 版 社 :
    研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1-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从一位自然科学工作者认识的角度阐述了作为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中庸之道对自然科学的启示。这里说的中庸之道有别于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或中庸处世哲学,而是包括老子哲学和易经哲学中的“道”在内。因此,中庸之道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变化的。本书把现代自然科学中的科学定理和数学公式与中庸之道相结合,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科学现象和发展规律与中庸之道的一致性,因此,真正悟得中庸之道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是有启示和指导作用的。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贯穿整个中国古典哲学的中庸之道
引 言
第一节 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
一、贯穿整个中国古典哲学的中庸之道
二、《中庸》和中庸思想
三、中庸之道
第二节 和“中”有关的术语
一、正中和正当中
二、中正
三、中和
四、中道
第三节 “中庸”二字的正确解释
第四节 孔子本人对中庸的解释
第五节 历来对中庸之道的诠释和对《中庸》一书的注解
一、朱熹本人对中庸之道的解释
二、朱熹前后其他人对中庸之道的解释
小 结
第二章 中国古典哲学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引 言
第一节 哲学和科学的基本概念
一、哲学
二、科学
三、技术
四、宗教和神学
第二节 有关古典哲学是否阻碍科学发展的问题讨论
一、冯友兰问题
二、李约瑟问题
三、爱因斯坦问题
四、拉法尔斯观点
第三节 不是中国古典哲学阻碍了科学发展
一、不适用于科学思想表达的书面文字
二、锁国的专制帝国政府
三、落后的教育体制和取仕体制
四、缺乏对中国古典哲学向科学方向的理解
五、哲学、数学和科学的结合不充分
六、思考科学问题的思路过窄
七、没有尽早引进和使用阿拉伯数字
八、缺乏科学批判精神
九、宋朝理学歪曲了中国古典哲学本来的含义,阻碍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发展
十、缺乏强大的国防
十一、共和制以后本应还来得及
第四节 欧洲现代科学发展的优势
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知识产权和专利制度
三、希腊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影响
四、单一神宗教为资本主义发展和科技发展树立了精神态度
五、先进的教育制度以及大学和科研机构促进了西欧的科学进步
第五节 日本的近现代科学
一、日本的古代和近代教育
二、日本的古代和近代科学技术
三、东方古典哲学和欧洲科研技术的结合促进了日本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小 结
第三章 中庸之道对自然科学的启示
引 言
第一节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第二节 自然现象和自然科学中的中庸之道
一、原子结构——率性之,谓道
二、电路稳压电容器——制约偏倚的中庸之道
三、植物体内类似电路的水分移动——支配稳定的中庸之道
四、植物气孔开闭调节 ——不过不及的中庸之道
五、免疫力降低和过敏反应——中庸两端的“不及”与“过之”
六、体育和杂技项目的“率性”和“悟道”…56小 结
第四章 科学意义上的中庸之道与白银中庸常数
引 言
第一节 白银中庸常数的基本概念
一、自然指数底数 e 及其倒数
二、黄金中庸分割常数
三、白银中庸常数
第二节 白银中庸常数及其相关的数学公式
一、Γ型曲线
二、S型曲线
三、Ω型曲线
四、反S型曲线
五、L 型曲线
六、J型曲线
七、三角函数曲线
八、等角螺线
第三节 研究实例:植物光合作用的中庸光强点与中庸常数
一、背景和目的
二、试验与解析方法
三、试验数据的解释
第四节 研究实例:小麦生物量生产上的有效叶面积指数和中庸常数
一、背景和目的
二、试验方法与解析
三、试验数据解析
第五节 研究实例:氮素施肥量对水稻产量与发病的影响
以及相关中庸常数
一、背景与目的
二、试验方法与解析
三、试验结果的分析
第六节 研究实例:水杨酸处理对拟南芥线粒体信号转导的诱导
一、背景
二、试验材料与解析方法
三、结果分析
第七节 研究实例:花生叶片气孔开闭振动曲线
一、背景
二、试验材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小 结
第五章 老子哲学中的中庸之道
引 言
第一节 中庸之道的源头
一、老子哲学和易经是中庸之道的源头
二、“道”的源头
第二节 《道德经》在欧洲
一、《道德经》在欧洲的社会影响比在国内大
二、外国名人对老子和《道德经》的评价
第三节 道和德的关系
一、道是自然规律,德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二、道和德的特征
第四节 《道德经》中的中庸之道
一、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二、躁胜寒,静胜热
三、殖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抗之,不可长葆也
四、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五、致虚,恒也;守中,笃也
小 结
第六章 《易经》中的中庸之道
引 言
第一节 《易经》简介
一、“易”和“道”同样起源于远古社会
二、“易”其字的象形和意义
三、《易经》的作者及其相关书籍
四、《易经》的沿革
五、伏羲八卦和文王六十四卦
六、卦和爻以及卦辞和爻辞
第二节 《易经》中的中庸之道
一、卦符——阴阳,中庸之道
二、易道和中庸之道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中庸之道与中庸思想的不同
四、易道与中庸之道的异同
第三节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